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方文化产业融资问题及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陕西文化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更是为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近年来,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2.5%。2018年,陕西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主体总数达到9.4万户,同比增长58.59%,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62.7亿元,同比增长23.2%。然而,陕西作为文化大省,目前却不是文化强省,文化产业产值仍难与其丰厚的文化资源相匹配。我国文化产业主要脱胎于文化体制改革,相对于其他领域起步晚基础弱,加上自身的一些特殊性,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与其有效匹配。陕西省地处西北,金融业发展滞后于东部及南部地区,文化金融服务落后、创新不足等问题更加突出,严重阻碍了陕西文化的“产业化”和“走出去”。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文化产业的提质增效,必须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推进金融创新,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的效率。[1]本文基于文化产业自身的特征,分析当前陕西省文化产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探讨如何通过加强金融支持与创新,来实现陕西省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国内学者花建较早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需将金融引入。[2]王认真运用空间计量法分析发现,文化产业增加值与金融发展水平在省域之间存在显著空间依赖性。[3]然而更多研究表明,我国金融发展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效果并不理想。岳正坤等研究了中国文化产业与风险投资之间的关系,发现风险投资波动短期内会引起文化产业小幅波动,但长期来看二者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均衡关系。[4]熊正德等研究发现,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以银行信贷为主,股票市场并未充分发挥作用,且东西部地区存在较大差异。[5]顾江等基于中国2003-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金融错配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6]关于如何提升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效果,学者们通常从文化企业、金融体系和政府政策等方面寻找原因和对策:从文化企业角度,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使其符合资本市场的要求;从金融体系角度,要拓宽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将无形资产和金融机构创造性地组合,推动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来适应文化产业需求;[7]从政府政策角度,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构建中介发达、风险可控、富于创新的多元多层次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8]建立银行、政府、担保、保险、评估、产权交易所等多方机构的协同配合机制。[9]关于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问题,陈涛从文化产业自身、金融机构创新、融资环境等方面探讨了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从“文化体制改革、金融产品创新、拓宽融资渠道、中介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10]王伟结合陕西省省情,围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探索符合本地区特点的文化金融创新模式,研究提出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建议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融资体系。[11]侯英认为,陕西省文化产业融资主要面临融资信息不对称、融资项目价值评估难、融资抵(质)押物少等困难。[12]徐焕章等认为,陕西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难题主要包括“小微企业的不规范性、融资渠道单一、缺乏构思新颖的投资项目”,并提出“强化资源整合、推出多种融资产品、丰富文化产业融资方式、发挥‘一带一路’带动作用”等建议。[13]
陕西省文化产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和我国金融体系的设计,决定了其在融资过程中必然面临金融排斥。[14]基于文化产业自身经营目标、核心价值、资产特征和市场结构等特征,并结合当前省情,陕西省文化产业融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文化产业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导致其融资难
指出,文化产业具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重属性,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陕西省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以“秦岭保护与绿水青山、周秦汉唐盛世雄风、延安与照金革命精神、关中民俗文化、交大西迁精神”等为关键词,陕西文化无不展示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传递着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因此,陕西文化产业具有极其鲜明的精神文明属性特征,在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社会效益。这就要求其金融服务不能“惟利是图”,单纯的商业金融往往难以满足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和金融机构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力度。
2、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核心价值,导致其融资难
文化产业又被称为“创意产业”,强调“内容为王”,文化创意是其核心竞争力。由于内容与创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主观方面的价值考量导致文化产业具有传统行业不可比拟的高风险性——文化产品市场风险大,文化产业投资风险大。同时,对文化项目的盈利能力以及对文化企业的信用分析又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不同,往往难以通过产品市场调研或者财务报表数据得到可靠的预期和估计。正因为文化产业的主观性特征导致其风险较大且难以准确评估,因此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金融体系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并完善对文化产业投融资的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
3、文化产业以轻资产为主,导致其融资难
陕西省地处内陆西北,金融发展尤其是直接融资与东部沿海地区还有很大差距,这导致陕西文化产业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渠道有限、金融创新不足。目前陕西省文化产业融资大多来自银行贷款,实现上市融资的企业主体不多(其中上市2家,新三板挂牌13家),产业基金、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方式的体量也较少。而在最主要的银行贷款融资方式中,由于文化企业缺乏相应的可抵押资产,资产价值难以评估,这与金融机构贷款强调的抵押质押完全相悖,因此银行通常不愿意贷款给文化企业。文化产业“轻资产”的固有特征,以及区域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足,导致陕西省文化产业融资困难重重。
4、文化产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导致其融资难
文化企业多以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为主要组织形式,呈现灵活化、个体化、小型化的特点,“大量的小企业,少量的大企业”是文化产业的普遍市场结构。截至2018年底,陕西全省共有各类文化产业市场主体93810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仅有1299个,占比不到1.5%,可见中小微企业构成了陕西省文化产业的主体。对于轻资产的文化企业而言,通常多是大型的或者以国有资本为背景的文化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对于大量的中小微企业或者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则是难上加难。这就要求金融体系必须主动进行自我调整,针对文化产业的金融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并且应具备一定的普惠性特征,适当地向小微企业倾斜。
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
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是多方行为的综合结果,文化企业、金融机构、市场中介和政府部门分别作为资金需求方、资金供给方、中介服务方和政策引导方,共同形成“四位一体”的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系统。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与创新,必须从文化产业、金融体系、中介服务和政府政策四个方面综合着手。
1、文化企业要增强自身竞争力,创造融资条件
第一,增强文化创意与创新能力。文化产业作为人力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其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创意和创新,主要体现在文化产品的独特性、创新性、优异性和先进性上。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创意不足,诸多资源沉睡于地下或者静态陈列在博物馆中,无法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这方面比较成功的典范包括,陕旅集团出品的临潼华清池“长恨歌”歌舞演出,陕文投集团打造的照金文化小镇等,但还远远不够。文化企业应加强创意与创新能力,积极挖掘陕西文化内涵,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品,通过多样化服务和多元化经营模式建立起核心竞争力,促进陕西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换。第二,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当前陕西文化产业市场结构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与大型企业相比,往往规模小、年限短,各方面制度不够健全,无论是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还是上市融资都面临诸多条件限制。文化企业应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按照规定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公司治理结构,主动适应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要求,为自身融资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2、金融机构要加强供给侧改革,匹配文化企业融资需求
第一,加强文化产品创新。面对金融资源供给与文化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当地金融机构要更加重视文化产业,积极开发与文化产业特征相匹配的产品。例如针对文化企业的轻资产特征,可加大知识产权在抵押融资中的比重;对于具有稳定现金流的企业,可利用其应收账款设置抵押;对于资金需求量较大的企业,可设计银团贷款、组合贷款等产品来分散信贷压力。第二,加强金融机构创新。可借鉴东部发达地区例如杭州市的发展经验,鼓励陕西省银行类金融机构成立文化金融事业部、文化专营支行、文化创意服务团队等。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这些专营机构应适当淡化传统财务分析,而更加重视文化企业的业务模式、市场前景等综合因素,并且享有在信贷资源、审批授权、风险容忍、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政策倾斜。第三,加强融资模式创新。针对陕西省文化产业“以省属大型国企为龙头、小微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结构,应积极探索供应链融资模式。可选择若干大型文化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将其上下游紧密关联企业纳入供应链中,引导核心企业为上下游担保融资、并购重组融资等,将上下游企业融资需求嫁接到核心企业。另外,针对文化产业有形资产不足的问题,也可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模式,其融资效率通常要高于银行抵押贷款。
3、加强市场中介服务与信息平台建设,促进文化与金融对接
第一,加强文化资产产权交易体系建设。“文化产业融资难”很大程度上源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市场中介平台能够克服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本的融合。要进一步发挥西部产权交易所、陕西文化产权交易所等交易平台的市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交易制度、规范交易流程,积极进行信息共享与信息披露,明晰文化资产的产权归属,增强文化资产的流通能力。第二,加强文化资产价值评估体系建设。无论是文化资产的交易流通还是贷款抵押,都离不开对其价值进行准确评估。评估机构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及时根据市场变化,针对企业品牌价值、著作权价值、影视剧价值等展开多种评估业务。此外应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更多具备文化资产价值评估能力和资格的机构走向市场,通过行业内部竞争不断提高评估效率。第三,加强文化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面对大量成立年限较短、财务体系尚不健全的小微文化企业,单一的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花费较大的成本、承担较大的风险去对其进行信贷审查与贷款发放,为此需要专门的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去做这件事情。目前陕西省已成立陕西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可以此中心为依托建立文化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完成对文化企业的资信评估与征信工作,为文化企业与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一个信息交流与业务对接平台。
4、发挥政府的引导带动作用,提高财政资金投入效率
第一,转变财政投入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方式。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财政投入的功能已从“出资”逐渐转变为“引资”。要从单纯的项目投资向综合融资模式发展,以财政资金为起动,引导信贷资金、社会资金以及外资的共同参与,提高文化企业持续融资的能力。在具体方式上,除直接投资外还可以综合运用投资补助、贴息、转贷等形式,通过少量的直接投资,吸引更多的非公有资本来参加文化项目的建设。第二,注重支持社会效益较大的文化项目和企业。文化产业体现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文情怀,在具备经济属性的同时兼备社会属性,因此政府的资金引导必不可少。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投资基金和专项补助资金,要重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要符合国家发展文化事业的指导方向,为符合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项目提供补贴,例如2019年由陕文投集团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的三农主题电视剧《黄土高天》等。同时,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文化建设方向的文化企业加大授信规模。第三,建立文化企业融资的风险补偿机制。针对文化产业的高风险特征,可利用财政资金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或者设立担保基金,直接补偿金融机构面向文化产业的业务风险,二战后日本为支持本国文化创意(动漫)产业发展曾采取这样的措施。此外,还可通过贷款份额入股、委托贷款等方式对各类担保机构提供支持,或者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按照年担保额的部分比例给予担保补助,从而为文化企业贷款提供间接担保服务。
参考文献
[1]徐鹏程.文化产业与金融供给侧改革[J].管理世界,2016(08):16-22:16-22.
[2]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9-16.
[3]王认真.中国省域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影响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1):3-11.
[4]岳正坤,石璋铭.文化产业发展与风险资本投资的互动关系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2(11):79-85.
[5]熊正德,李兰,廖然.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14(5):116-120.
[6]顾江,车树林.金融错配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8(01):58-66.
[7]侯英.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16(03):80-85.
[8]魏鹏举.新常态下中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学理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04):20-25.
[9]王珍军.关于加快发展文化金融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金融评论,2013(01):9-16.
[10]陈涛.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西部金融,2010(07):80-81.
[11]王伟.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研究[J].西部金融,2015(01):4-8.
[12]侯英.陕西省文化产业金融支持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社会科学进展,2018,(1).
[13]徐焕章,范晨辉,李立凡.陕西省小微文化产业与金融融合的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9,33(3):345-350.
[14]陈孝明,田丰.金融排斥、产融结合与文化产业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学术论坛,2015(3):136-141.
作者:孙婷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