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疫情背景下的科技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疫情背景下的科技助力文化产业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疫情背景下的科技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应顺应建设文化强国、坚持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加速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形势下,可看出现阶段文化产业竞争力偏弱,以及缺乏复合型人才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政府、人才和平台搭建这三方面维度出发,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为我国科技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助力。

背景

国家关于文化产业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政策及指导为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我国陆续出台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2012)、《“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2016)与《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7)、《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2019)等文化科技创新政策。2017年党的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我国七大战略之一,具备创新引擎特性的文化和科技将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2019年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提出加强文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文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加强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促进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现代化、提升文化装备技术水平、强化文化技术标准研制与推广这八项重点任务。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丰富文化业态、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满足人们的文化新期待,更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方向引领,紧跟世界潮流,让文化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放光彩。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对文化产业科技化的挑战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为延缓疫情蔓延速度,政府决定延长春节假期,并号召群众少出门、避免交叉感染,导致传统文化、旅游、餐饮等行业都受到较大冲击,春节之后延期开工也给工业、房地产、农业等产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与之相对的是数字文化、医药医疗、在线游戏等行业受益。由此可见在疫情期间,传统文化和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迥异,如何在疫情情况下,将现有文化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从而提升我国文化产业自身的应变能力与造血能力,是本文讨论的关键。

我国科技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现阶段文化产业现状据我国2018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总体而言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各方面发展较好,9个文化及相关产业行业中不同行业情况有所不同,其中7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增速超过10%的行业有3个,即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与文化传播渠道;增速为负的行业有2个,分别是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与文化投资运营。2018年,中央财政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继续实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等文化项目。疫情形势下文化产业现状疫情情况下,为更好地防范肺炎疫情,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广大群众自觉居家过年、减少人员流动。在此情况下,我国文化产业失去了春节红利,多项原定在春节期间推出的文化展览也临时取消,传统文化产业受到巨大冲击。与之相对,数字文化产业在疫情期间发展趋势良好,线上需求的剧增使得网络视频、直播、游戏等产业收入颇丰,主流游戏产品的日活跃用户数和用户时长都出现明显上升,用户介入内容生产的时点明显提前。

现阶段科技助推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产业水平偏低竞争力弱值得肯定的是我国文化产业已有一定发展,但在全球竞争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但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基数小,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我国人口众多,有着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但结合目前实际情况,文化消费市场的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不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以美国、日本为例,美国文化产业总产值占本国GDP的比重为28%左右,日本20%左右,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4.3%。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世界上排名遥遥领先的主要原因,在于将其发展建立在高度发达的高新技术基础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科技产品多是初级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不高,文化市场仍以传统文化产品为主,创新文化产品供给不足。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中所占份额急需提高,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度不高,亟待创新政府管理以支撑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模式,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缺乏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

无论是科技还是文化,发展的核心都是“人才”,如果说技术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那么人才无疑是更为重要的源动力。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文化产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属性的复合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更为严格,培育同时具备科技知识和文化储备的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核心基础。我国在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短缺即表现为文化科技复合人才的匮乏,加上原有行业性人才复合能力偏低,且缺乏相应的培养机制,这成为制约我国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就目前的高校复合人才的培养而言,科技人才的培养偏重科技能力,轻视了人文素养,培养体系还需进行改进。总之,在人才储备方面和培养方面的问题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朝着科技化的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教育工作论述的一个鲜明主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科技文化复合人才培养体系亦需解决上述三个问题。文化科技融合力度不够在文化科技融合的背景下,为了助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需要借助相应平台,以文化科技融合项目建设为载体,打造优良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创业生态。2012年5月18日,科技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五部门联合了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部在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工作上就强调“平台意识”。但我国地方各级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给予重视度不够,忽视对其发展的关注,相关平台建设相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相对滞后,加之个别地区自身经济水平不高,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要建立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平台,难度较大。总的来说,我国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平台的建设滞后于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阻碍文化与科技进一步融合的关键。

对策及建议

政府支持要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相融合,需要政府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法律政策是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推手。首先,政府需要完善相应法律政策,加紧制定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保障和鼓励措施,进一步发挥“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等政策的引领作用,刺激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推动文化产业进一步;其次,政府需要对现有文化政策法规进行细化,对于已有政策法规的不能仅停留在书面或口头上,要重在落实,流于书面则会导致约束力不足;再次,针对文化与科技融合企业制定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财政补贴、政府采购对文化产品和供给上进行帮扶,促进文化企业蓬勃发展,提升我国文化产业活力;最后,我国不同省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不同地区文化问题有所差异,仅凭细化和分解现有政策法规,就会导致意指不明确,容易造成执行中的曲解或偏差,这就要求不同省市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政策推动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人才保障

人才是开展事业不可缺少的前提,对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而言亦然如此,为了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科技含量,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队伍至关重要。如上文所言,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大问题,在这需要明确的是培养的是为我国文化科技产业融合服务的、同时具备高新技术与文化内涵的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要培养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需要建立相应的培育体系,建立符合要求的培训机构并设立相应课程。政府在义务教育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育复合型人才,把科技和文化同等重要的理念根植于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中。此外,针对义务教育之外,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作为培育人才的载体,应大力倡导“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利用已有教育优势,将研究出的文化创意与市场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地科技文化产业的辐射基地和人才输送基地。平台建设平台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载体。《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中指出:“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探索集群式发展、创新链和产业链互动结合的新模式。”在提升园区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培育“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创新基地和科技研发推广基地,构建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示范园区为发展载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体系。政府除了大力支持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还应鼓励各省市结合自身地区实情,以国家示范基地为借鉴,建立地方性文化科技服务专业平台,加快推动本地区文化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地方专业平台协助区域内各级政府部门整合相关文化资源,专职从事文化科技融合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和公共技术服务,重点以地区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作为基本行动指导,有效组织和集聚区域文化和科技产业创新资源,高度重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不同主体之间发挥组织、撮合、协调等作用,切实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促进社会与经济转型快速发展。

结语

至此,从此次疫情对文化产业的冲击中,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市场形势和国家政策势必会进一步倒逼科技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在实现“两个百年”计划的改革建设过程中,精神需求作为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的必要需求,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肯定会不断增长,科技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存在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消费需求。未来是属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时代,目前我国科技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问题依然突出,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足,文化产品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因此,必须进一步从政策、人才和平台建设多管齐下,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多方协力,进一步拓宽科技和文化产业融合度,提高科技文化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以发挥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突出贡献。

作者:葛澍 滕连泽 杨斯嘉 向云 单位:四川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档案馆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