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学研产一体化的教育背景形成了基于项目制实践的产教融合实训机制,通过学生参与、双师指导、产业方反馈的运行方式,建立符合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互联网科技与文创产业飞速发展的当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冲击与变革契机,该文立足文管专业基于项目制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探索其对传统教育的优化作用,并针对实训培养模式本身,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项目制实践;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
与传统高校教育相比,基于产教融合政策指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从理论认知层面就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从实践中来,以系统理论知识为羽翼,到实践中去,将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学校、学生、企业三方都能明确自己所需,历练自己所缺,获得综合性实践能力。该部分重点研究项目制实践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改变,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现存的不完善之处,进行系统梳理和分类,寻求可以优化的路径。
1项目制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学研产视域下的项目制实践课程设计,是系统化培育文化产业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实训工作室的设置,旨在将低年级的理论夯实与高年级的产业实践进行无缝对接。在这一环节内,学生可以依托此前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参与推进项目过程中,于项目分解的各个阶段,全面释放创新与创造的能力,并逐步获得团队协作、项目管理、创意策划、营销推广、品牌规划、项目管理等专业必备实践能力,并真正做到以真实产业项目为依托,于实践中串联理论知识并及时学以致用,真正将校园学习与社会工作需求进行链接,不断充实自身素质,做到应用型、专业型、综合型素质人才的建构[1]。
2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日趋繁荣,高校文管专业开设也逐渐增多,但其教育体制、培养模式、人才目标等一直在探索中,企业应用型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学生实操性能力得不到提升,学校教育理念得不到变革,往往存在学科思维、教材用书、教师观点等滞后于社会需求,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3基于项目制实践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全面践行学研产一体化,多端获得人才培养需求
3.1.1进行市场调研,让“人才培养”从行业中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个随时面临需求动态变化的专业,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虚拟科技、短视频平台、文旅创新等各种业态几乎在一瞬间发生,及时进行行业市场调研,全面洞悉市场需求,了解国内、国际行业前沿发展趋势,让教育需求从行业中来,让教育实践领跑行业发展[2]。
3.1.2进行学生测评,让“人才培养”个性化精准文化产业管理作为综合性大文科专业,在各年级的课程及实训设计上均有侧重,学生作为一切课程的受体,在项目制实训工作室中,获得前所未有的能动性和创新可能,全面把握学生特点,进行学生需求的实训精准,才能有效引进产业方实训项目,让学生于实训中获得发展所求。
3.1.3进行项目调配,让“人才培养”对接企业方实践教学平台的设置起到沟通产业方和校方的作用,在进行项目分配和推进实训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筹实训工作室项目配备。第一种情况是将市场调研、品牌规划、创意策划、新媒体运营、营销推广、传播管理等全流程的项目进行合理安排,让学生能获得专业所需各项实践能力[3];第二种情况是基于上述学生需求精准后,划归同类产业项目,例如将市场调研、品牌规划这一针对品牌发展层面的项目投放同一实训工作室,于多个同性异质化项目的实训分析中,针对性提升学生整合分析、数据提炼、全盘考量的能力,达到学有专长、练有专需的效果。
3.2充实实训工作室课程配备,优化人才培养手段
3.2.1实现实训工作室教学主体的转变实训工作室引进学校双师和产业双师两种指导老师进行项目规划和引导,面对还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教师指导就是权威存在,为此,应该赋予学生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于项目进行之前,解读项目背景和目的,让学生查阅资料和经典品牌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具体实操规划,教师在学生提案基础上进行整改延伸,让学生真正体会全程参与项目,亲身实践,自我反思,不断整改,优化实践。
3.2.2配备经典实训课程,辅助项目实训以学研产一体化为前提的项目制实践,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理论性较强、产出无抓手等特点进行了调和,明确了“理论支撑实践,实践反馈理论”的教学思路,通过项目实践积累面对真实市场、企业、品牌规划的经验,同时,应开设综合考量前期理论课与实训工作室需求的综合管理类实训课程,如战略品牌规划、项目运营及管理、调研报告分析及撰写等,这类实操类课程可以配合产业项目共同推演项目成果,让学生既获得项目管理及企业管理的实战经验,又能丰富和拔高理论体系,双效推动项目实训。
3.3三方联合赋力,优化人才培养资
3.3.1双师资源双师型教师是兼具行业一线工作经验与高校一线教育经验的人才,在推进学产一体化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及培养是不可忽视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极强的市场洞察能力[4],能准确地嗅到行业发展态势,了解行业最新需求及文化发展动向。但是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面临资源短缺及行业、教育匹配度不高的情况,鉴于此,应加强对文管专业实训工作室双师的行业培训,通过论坛、峰会、讲座、行业交换、企业项目实践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实践能力,于项目中提升综合素质,并于工作室实训项目中引导学生,同时,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充实教师队伍,优化教学人力资源。
3.3.2企业资源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基于不同专业优势的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动画、漫画、游戏、虚拟技术、电影、电视、新媒体、网络营销等多种企业集聚发展态势下,有效对接企业资源,保证学产项目的源源不断,不仅能有效提升师生实战效能,还能时刻明确企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方向上进行有效整改。同时,应建立校方自有产业形态,无论是开办企业还是工作室,基于专业发展需求的项目设置往往更能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校内、校外产业项目并行创新,有的放矢地设置和引进项目,能提高实践效度可能性。
3.3.3专业融合资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点在于通用、综合、广泛,其着眼点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全类别[5],但也正因如此,没有有形的专业着力点让整个人才培养无法有效量化,为此,在实训工作室的项目引进、人才引进、师生配置上都可以将校方专业资源作为优势背景,通过面向全校开放工作室宣讲、引进各专业师生、纳入不同产业领域实训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多听、多做、多交流,通过丰富的专业碰撞积淀行业认知,通多专业与项目的实训沟通提升实践能力。
3.3.4项目案例资源传统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着诸如专业课程延迟、教材研究理论所提供的概念相对过时以及缺少相关案例的情况。项目制实践下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资源优化的重点则是针对以上存在的专业课程、教材、案例更新不及时的情况,及时完善、丰富教学案例,尝试引入通过商业化项目检测,并已经在市场投入运行的成功案例,以及历年实训工作室实操并取得结项成果的项目案例,整理汇编成实践教材之,不仅增加教程活性,更提高案例的更新速度和效度。
3.4做好信息资源优化,实时跟进前沿动态
信息优化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模式中保证项目制实训工作室、教师及学生项目实践具有时效性的重要保障[6]。通过对当前行业发展的现状与时事热点事件的更新,保证了项目实践工作室所提供产出的营销内容及开发策略能够符合当下商业化需求,并能够备受众所认可。
3.5人才培养方法优化
3.5.1项目阐述及推进方法项目制实训应全程促动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其创意思考与实战热情,为此,教师应在做好项目基础信息推介及完成指标介绍后,将推进权交给学生,由每位学生进行项目推进流程规划及阐述,并在阐述中查漏补缺,集合众智确定最优方案。3.5.2个人分析及路演方法在阶段性推进项目过程中,应实时进行项目情况跟进,比如,针对项目资金管理,学生为完成资金管理规划工作,必须要学习相关图表制作与计算方法,经过精细考量后才能得出结论,可以在阶段工作完成后,给学生分析该阶段工作的路演机会,在交流分享中激发参与度,并同时给予其他学生以一定的知识拓展。
3.5.3小组协作及头脑风暴面对创意策划、营销活动、品牌规划等项目内容,独木不成林,通过小组合作和头脑风暴等创意启发方式,可以有效推进项目,同时激发学生批判与创意思考的能力,只有学会否定,才能得到肯定的答案。
3.5.4组际竞赛及优胜劣汰在开展一个项目前,应明确本项目的分组及分工,可以针对同一项目设置不同小组,在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模式,敦促和激发各组潜力,项目完成后,由甲方于几组成果中进行筛选,确定最优方案,然后可与甲方沟通获得其余落选组的整改意见,由教师整理后反馈学生整改,于一次项目实操中获得数倍实训提升。
3.5.5团队管理及阶段复盘实训工作室每学期承接项目应有前后衔接规划,在每进行完一阶段或一个项目后,应锻炼学生项目复盘能力,厘清项目初步规划、具体实操、过程管理、整改维护等各阶段信息,任何一个项目,不复盘是无法得到有效经验反馈的,通过多个小组的复盘分享,有益于同质化项目的推进、异质化项目的过程借鉴。
3.6人才培养效果及评价方式优化
3.6.1应用型实践能力评价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实训项目锻炼市场调研、数据分析、品牌规划、信息搜集、问卷编制、营销策划、宣传推广、项目管理、新媒体文案撰写、新媒体平台运营等贯穿创意产业全流程实践能力。工作室结课后,可以通过系列试题(笔试、面试)测评,综合考量人才培养质量。
3.6.2创新型创意思维评价批判与创意思考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创意产业变化形式所必备的能力,文管专业的学生对于行业的敏锐力、企业的运作力、市场的迎合力、专业的导向力是培养诉求的重中之重,通过系列产业项目实训,通过系列综合能力的针对性提升,加之创新创业大赛的项目申报及路演训练,以及工作室内部的多种培养方法,最终可以使得学生面对不同的行业需求和企业发展情境,形成富有创造性的应对策略,
3.6.3直观化实践成果评价项目制实践可直接依托项目本身,对学生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创意设计、营销推广等方面进行训练,根据项目调研报告、规划方案、新媒体文案、案例分析等工作的完成情况及材料文件的编写,作为个人“绩效”考核指标,做到评价直观优化。
3.6.4项目制考核管理评价实训工作室可以引进公司制管理模式,从项目参与完成、创意创新、小组协同学习、路演及分享、项目复盘、中标次数等方面进行考核,不过分看重结果呈现,而要全面着眼于项目推进过程,强调项目的全程参与,全面提升。3.6.5就业数量评价在产学结合的具体项目完成过程中,文化产业管理实训工作室在项目制实践开展的前期对接企业、市场及商业活动开展的需求,在项目制实践的过程中校准、参考行业发展前沿动态,后期针对性提升人才专业能力与实践水平,做到就业人数和就业效果的直观优化。
3.6.6创业团队培育评价工作室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积极对接资源,帮助学生组建团队申报产业孵化项目,指导参加“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双创比赛,工作室双师进行实操指导,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4结语
基于产教融合教育模式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精准,通过搭建学产一体化工作平台,积极对接产业项目,进行实践指导,搞好专业融合,实时跟进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需求,实现学研产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变革与落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文科性质,使得搭建实训工作室工作中存在落脚点不明确的情况,为此,要整合专业优势、结合就业趋势,从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架层面规划实训工作室的方向和具体操作。
参考文献
[1]张国安.刍议学研产一体化是高校对高新科技园区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36-141,160.
[2]杨矞.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六点思考[J].人文天下,2020(10):15-17.
[3]赵娅奇,张燕,林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以重庆特色文化资源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4):73-74.
[4]应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项目制教学模式实践[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2):70-74.
[5]张慧鑫.“学研产合作”教学模式在广播电视艺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6]丁智萍,张迺英,陈祺.浙江省文化产业人才供需现状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6):12-14.
作者:张加霖 单位:吉林动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