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乡村振兴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乡村振兴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乡村振兴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探究

摘要: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应强化党的领导,重视引领精神文化价值,加大资金、人才支持力度,以更好地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实现多元共治与多样化发展的格局,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路径

0前言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度融合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为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实现乡村精神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

1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意义

1.1建设内容

首先,是乡村文化创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往传统的产业模式无法满足乡村建设的基本需求,应增加更多的文化内涵,促进乡村产业的信息化、现代化发展。文化创意可以保证乡村文化与产业的有效融合,相关部门应培育特色化的文化产业链,丰富文化内容,促使文化创意向旅游方向转型。在文化资源与乡村资源的融合过程中,应以农业产业为载体,形成农业庄园、休闲农村、田园综合体等创意项目,为各类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其次,是文化供给。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激发农民的文化认同感,满足文化需求,促使居民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保证乡村居民在传承挖掘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增强乡土情感、使命感与责任感。由此看出,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文化供给,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服务效率,构建多元化文化活动的基础上,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达到更高效的文化供给成果。最后是乡村生态文化,旨在保护生态、顺应生态、尊重生态。相关部门应遵循绿色发展原则,通过现代法治约束,提高乡村居民的发展观与生态观,保证乡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1]。

1.2建设重要意义

首先,可以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激发乡村活力。先进的乡村文化可以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依据与支持。比如,可以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等模式,打造现代农业园,在乡村文化与农业经济的融合过程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同时,乡村文化建设还可以优化农村生活氛围,改变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综合素质,保证乡村活力发展。其次,可以实现乡风文明。乡风建设属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为了优化乡村文明,应重点建设乡村文化,培育新人,对外展示新的乡村风貌,构建质朴民风。再次,可以重建乡村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可以保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与文化的安全性,只有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才可以提高农村地区文化服务水平,在传承与创新中延长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重塑文化自信。最后,可以提高乡村的幸福感。人的物质需求满足后便会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

2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缺失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作为乡村文化供给的重要内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助力于乡村振兴工作,但当前大多农村地区却存在缺失文化服务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文化部门职能。虽然,我国较为重视文化建设工作,但在实际落实中,却弱化了文化部门的功能,且基层组织更为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忽视了文化建设,无法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在公共服务方面,部分农村地区并未建设图书馆、健身广场、活动中心等场所,即便设立,其设施也较为陈旧,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以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无法满足居民需求,难以使村民提高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2]。

2.2文化发展缺乏活力

乡村文化发展活力可以保证乡村文化创意与生态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基础。但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却缺乏发展活力,尤其经济落后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农村人口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出现失衡问题。同时,在城乡二元制的发展背景下,乡村资源明显不足,直接影响着乡村文化的建设质量。除此之外,乡村人才的流失,也影响了两委班子的建设工作,导致老龄化、观念陈旧等问题,无法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保障。

2.3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虽然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得到了持续发展,但文化创意集约化程度依然较低,文化产品单一,缺乏创新力。同时,乡村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也较低,无法充分挖掘与利用传统礼俗、农副产品与乡村建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乡村文化发展观念落后,缺乏创新力与发展活力;二是无法凸显乡村文化特色,增大了文化产业的升级难度。除此之外,农村生产力与附加值较低,无法吸引外来的社会资本,资金流动速率较慢,产业运营依然采用自给自足的模式,无法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2.4工作人员素质较低

当前,部分村民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更好地理解文化建设工作,遇到矛盾时一味反抗与排斥。同时,部分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有待提升,专业水平较差,以致工作滞后,效率较低,影响了乡村文化建设速度。

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

3.1强化乡村意识形态新导向

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构建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引领农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首先,应在农村区域宣传推广社会主义理念。对广大村民开展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不可只注重激励口号,应将每项措施严格落到实处,激发村民的文化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应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各类组织与群体属于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基层政府机构、村委会、农村学校、农村媒体等。最后,应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融入农民的公共意识。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为村民,因此,应强化培养村民的公共意识,使其成为考核村干部的主要群体,并主动参与乡村文化政策的订立与践行工作,完善主体与公共意识,发挥监督作用。

3.2创建多元化的文化主体格局

首先,应出台更多激励措施,吸引农民工返乡,为文化建设工作提供更多参与主体。通过农民工返乡,可以助力农村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同时,村集体应遵照农民工自身想法,为其打造有利的创业环境,并建立、弘扬典型人物与优秀事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其次,应充分发挥乡贤作用,主要指的是才学、品德均受人爱戴的专业人才,使其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领人物,带动全村农民参与文化建设工作。这样可以更好地唤醒广大村民,增强对乡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吸引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工作。最后,应吸引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助力科技下乡、关怀农村妇、关爱留守老人儿童等工作,且通过公益活动在全村范围内传递正能量,包括友爱、团结、互助、奉献等,真正为农民谋福利,通过创新农村服务,并行发展精神与物质文明[3]。

3.3传承创新乡村文化

应传承乡村文化,丰富诚实守信、孝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增加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等思想观念,践行知行观、和合观。有效挖掘乡村遗址、遗物、文献资料等文化资源,通过整合优化,发展乡村旅游,在传递新时代乡村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增强文化的凝聚力。政府机构应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鼓励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秧歌、剪纸等,使其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动力。应健全保障机制,根据留守人口的文化需求,完善文化建设供给制度,为留守老人提供娱乐设施,为留守儿童提供家庭教育文化服务。且加大留守妇女的教育力度,使其承担起照顾老人与子女的责任,满足尊老爱幼的文化需求。应注重创新乡村文化,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反映乡村农民的新生活与新精神。当地基层组织应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创作更多文化作品。且还应在保留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创新乡村文化内容,通过宣传各种感人事迹,形成良好村风。除此之外,还应培育新时代的优秀家风,规范家庭成员言行的基础上,增进邻里和谐。期间应开展优秀家风、家教的评选活动,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共同建设良好的乡风氛围。乡村干部也应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联系群众、团结群众,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严格律己,为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作出贡献。

3.4强化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首先,政府部门应投入专项资金,保证公共基础设施的高水平建设。除了国家拨款,当地也应出台专门的配套措施,吸引社会投资,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工作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其次,应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提高保障标准。设定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同步的发展目标,成立专门的乡村文化建设领导机构,专门负责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在设施建成使用后,还应重视管理工作,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排除安全隐患,保证设施损坏后由专人及时维修。最后,应根据乡民需求建设文化设施。各地村委会应真正了解乡村的实际需求,统筹建设健身广场、棋牌室等娱乐场所。且还应组建文化社团,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使每位村民均可以展现自身才能。期间还可以挖掘优秀的文化人才与文艺团体,为百姓提供生动的文化展示形式,激发乡村的自觉与创造意识。

3.5多产业结合打造文化品牌

在乡村文化建设期间,应注重打造优势品牌,形成文创产业,扩大知名度与影响力。在品牌创建期间应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全面整理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选取重点区域建设试点,并在取得成果后推广至更多区域。民间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分布广泛,文化品牌建设期间应明确形象定位,挖掘典型文化形态,发挥产业的联动效应,形成新的文化业态。除此之外,还应构建文化品牌营销模式,实现联合发展,为消费者留下良好印象。首先,应建设生态博物馆,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探索新的生态文化发展模式。生态博物馆属于文化机构,具备保护、研究、陈列文化资源的特征,具备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生态博物馆没有界限范围,可以保护文化、文物的原始状态,满足人们对文化的本性追求。同时,生态博物馆尤其适合古村落、古镇的文化开发工作,在传承传统习俗、观念等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开展乡民、乡音、乡味等文化活动,通过展现节庆文化,打造富有乡土特色的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广大村民是乡村振兴的发展主力,也是乡村文化的主要载体,各地区应定期开展乡民故事会、刻画乡村人物等活动,吸引更多人群关注农村。在采集乡音时,可以建立专门的录音室,邀请说家乡方言的人们参与录制,建立方言资源库,记录保存流失的方言文化,引导村民自觉成为文化品牌的创造者。再次,应打造研学旅行文化。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多农村开始出现空心化问题,以致乡村青少年缺失本土文化内涵,为了保持传统村落的生命力,应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有机联系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当前社会较为流行研学旅行活动,主要利用乡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动植物、乡村民俗等文化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研究传统文化。且在此期间,学生也可以体验乡村生活方式,感受乡村风情,吸引社会人士关注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由此,各地区应有效结合创意农业与传统农业耕作,发展水果采摘、传统种植、生态景观、特色养殖等项目,并设立农业科普基地,利用现有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游览与学习的休闲农业场所,感受农业生产的乐趣。最后,应依靠田园自然风光开发乡村旅游产业,吸引游客感受当地文化内涵,并以此开发新的文化业态,将以往宾馆酒店、景区景点等小型旅游转向资源全域配置的大型旅游项目,实现旅游资源的集约式开发。以乡村为旅游场地、以田园为旅游基地、以庭院为旅游渠道,结合农产品加工、餐饮住宿、商贸交通等行业,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经济。

3.6强化文化考核评价力度

为了全面调查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评价乡村文化的建设效果,预测乡村文化变化方向,相关文化部门应构建详细、清晰的评估机制,以村民为导向构建现代化的评估平台,为农民与政府机构搭建畅通的交流渠道,使民众可以自主反映意见,表达自身的文化诉求,监督政府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各级党委与政府机构应将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纳入重要政绩考核范畴,定期公示文化建设开展情况,通过考评工作确定建设分数,并将其作为干部人员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彻底根除基层组织轻视文化建设工作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应将乡村文化建设指标纳入经济社会综合考核方案,包括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范围等指标,通过第三方机构的独立考评,满足乡村文化的现代化治理要求。

4结束语

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组成部分,强化乡村文化建设力度,可以提高乡村兴建质量。据此,相关部门应结合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综合确定发展目标与方向,赋予新内涵,通过全新的建设路径,保证乡村文化的实效性,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琴,高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困境与路径探析[J].大连干部学刊,2021(10):52-56.

[2]江凌.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促进地方创生的理论进路与实践省思[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10):46-58.

[3]张琦,杨铭宇.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治理:逻辑起点、理论机理与实践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0):114-121.

作者:王志辉 单位:中共清水县委党校(清水县行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