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创意产业发展途径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创意产业发展途径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创意产业发展途径分析

创新是大概念,是属概念,如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生产方式创新、生产技术创新、经济产品样式和功能创新,等等。相对于创新概念而言,创意、创造是个小概念或种概念。创新涵盖创意、创造两个概念。而创意、创造则是两个平行的种概念,相互之间不能包容。相对于经济和政治而言的文化,是指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及其成果,因此,“创意”中的“意”也就是指思想观念,指文化,创意的实质也就是文化创意。“创造”这一概念虽然也可以涵盖思想观念的创造,但是在通常的理解中,往往更多地是指有形的物质创造。既然创意产业中的“意”是指文化,那么,把创意产业叫作文化产业,或者叫作文化创意产业,也不能算错。但是,这里所说的“文化产业”,是就创意产业的“意”等同于文化内涵而言的新文化产业概念,而不是传统的文化产业概念。目前世界各国对创意产业的理解,显然不仅仅囿于文化产业的传统内涵与外延的旧范畴,而是已经并还在不断地超越和拓展着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从英国对创意产业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创意产业的外延是很宽泛的,是动态的,是没有限定边界的。从创意产业发展实践中也可以看到,许多传统产业由于文化附加值的不断增加,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产业形态,使得文化产业与其他传统产业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如果我们对这样的产业仍然按照原来的产业形态来对待,就不能把握它在当今时代的发展规律和运行特征,因而也就无法制定出适合它发展的产业政策。如果我们一定要把这样的产业划入传统的文化产业,很显然,它是传统文化产业中的新成员,与传统文化产业中的旧成员相比较,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外延都已经超越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创意产业的突出特征是强调传统产业的创新性,强调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这种发展趋势,因而传统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也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成员的需要。由此可见,把创意产业等同于传统文化产业是不对的,而把创意产业改称为文化创意产业仍然无法避免对创意产业的误解。创意产业就是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创意产业的兴起一方面是对现有产业的机制、政策和运作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对其缺乏创造性的批评。把创意产业同文化产业区分开来,一方面有利于针对不同情况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励和鞭策各类产业不断增加和追求创意。

创意产业既要靠市场打造,又要靠政府扶持

产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必然受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创意产业是产业,因此其一切行为也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由市场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规律,创意产业资源配置必须首先符合这一规律,凡是能够由市场进行配置的创意资源,都要由市场进行配置。但是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不能把传统产业发展经验往创意产业上套。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发展经验表明,在创意产业发展初期,政府重视与否对创意产业顺利上路和迅速发展至关重要。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创意产业更需要国家的重视和政府的扶持,这应该成为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对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政府对创意产业的扶持方式目前主要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直接投资兴办创意产业。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一般规律必然是倾向于那些效益高、回报快的短线领域,而回报慢、效益低的领域往往不被市场所青睐。创意产业虽然从总体上说是属于高投入、高效益、回报快、回报期长的领域,但是人们往往容易忽视这种高效益、快回报特点背后所隐藏的为这类产业铺平道路、创造条件的先期投资难题,比如文化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创意人才的培养成本等等,都是投资大、见效慢、甚至回报率低的垫付投资。靠市场机制实现这些创意产业的先期投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国家进行直接投资,通过兴办国有创意产业予以拉动。深入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创意产业的崛起之路,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支持和政府的扶持是他们已经和正在使用的重要方法。当然,他们往往回避国家支持和政府扶持这样的提法,而是把创意产业(包括此前的文化产业)划分为营利部门和非营利部门两大类,国家对创意产业的支持和政府对创意产业的扶持,往往都是通过非营利部门这种渠道对创意产业进行直接投资。美国政府对非营利性艺术领域的支持,完善了整个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从而拓展了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在欧洲,很多国家投资兴办国家级的公益性文化场所,如英国皇家国家剧院,是由英格兰艺术委员会支持的公益性非营利剧院;法国巴黎歌剧院则完全由法国政府投资兴办,由法国文化部直接领导,其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中包括文化部的9名政府代表。

二是国家出资引领创意产业发展。国家出资引领与国家直接投资兴办的区别是,国家具有导向性的投资但不直接经营。这种方式既不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又可以用较少的资本拉动较大的投资规模。发达国家(地区)对创意产业这类的投资主要有三种方式:(1)直接安排财政拨款,资助有政府指向的创意产业项目。如美国政府在政策上采取了“杠杆方式”,以“资金匹配”来要求和鼓励各州、各地方以及企业拿出更多的资金来赞助和支持文化艺术事业。伦敦每年将近两亿美元的专款用于投资创意产业;澳大利亚各州政府、省政府、区政府各投资3000万美元,用五年以上时间来发展数字产业。(2)以设立专项基金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引导企业发展,通过孵化作用培育新兴创意型企业。目前,美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非赢利性文化艺术事业给予资助。近年来韩国设立了文艺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等多项基金,促进了创意产业的日益繁荣。香港政府动用2.5亿元港币成立基金,推出“设计智优计划”,并成立创意及设计中心,汇聚各方面人才。(3)政府参与各类以推动创意产业发展为宗旨的中介机构,为创意企业提供投资或指导投资等综合服务。这些中介机构通常采取两种方式帮助小型创意企业获得资助:一是争取银行优惠贷款;二是动用社会资金为主、官民共同合作的“专门投资组合”。过去10年间,英国地方政府与艺术机构展开合作,成立专业型组织,如曼彻斯特创意产业发展服务局、伦敦哈姆雷特堡的文化产业发展推介中心等,对那些急需获得支持的创意企业在创业、融资、经营、人员培训等环节进行指导。此外,英国的一些专业机构与创意产业的具体部门,如英格兰、北爱尔兰等地区的艺术委员会、电影委员会等,合作支持其所在领域创意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还应该大力推行政府组织参股民营的投资方式,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很不成熟,民众对市场投资往往信心不足,依赖和相信政府的心理比较强烈,政府直接出面组织并且参股创办,更具有带动性。

三是国家制定特殊的创意产业政策。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符合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政策予以扶持和推动。早在1917年,美国联邦税法就规定对非盈利性文化团体和机构免征所得税,并减免资助者的税额,这项政策至今仍适用于创意产业。英国伦敦把创意产业作为核心产业。澳大利亚政府从1994年第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以来,一直把创意产业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加以实施。新加坡早在1998年就将创意产业定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出台了《创意新加坡》计划。英国政府对创意产业采取了税收优惠等政策性扶持,创意产业成功地推动了英国的出口,有效地抵补了贸易逆差。

四是国家出资建立创意产业人才库,为创意产业无偿提供人才支持。现代创意学大师大卫•奥格威认为:“一个伟大创意是美丽且高度智慧与疯狂的结合,一个伟大的创意能改变我们的语言,使默默无闻的品牌一夜之间闻名全球。”他的这个观点清楚地点明了创意人才的重要作用。因为创意是人的创意,创意产业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人才密不可分,人才资本是创意产业最核心的产业要素和产业资源。当今世界,抢夺创意人才已经成为创意产业竞争的关键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意产业起步较晚,虽然发展势头较猛,但是受到传统教育体制和当前激烈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创意人才严重匮乏,极大地阻碍了创意产业的发展,构成了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1)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总量少。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工作人口总数的比例,美国纽约是12%,伦敦是14%,东京达15%。而在我国,这一比例非常小,不超过千分之一。(2)高端原创人才奇缺。以动漫业为例,我国动漫业开发人才少、创造型人才少,专业动漫设计制作人员只有不到3000人,与60万人的市场需求形成巨大反差,内地一些高校刚刚设立动漫专业,受过专业培养的人才十分有限,这种现状决定我国目前的动漫产业只能是粗放的。(3)缺少经营管理人才。例如音像产业非常缺乏高素质的发行人才和管理人才,动漫业难觅创意设计人才和营销策划人才。这些能够将创意作品“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了在创意产品的推广、衍生产业的发展、品牌的建立、价值的挖掘等方面都不够理想。(4)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创意产业人才结构失衡现象比较严重,制约了创意产业的发展。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的中高级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比重较小;从专业结构上看,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短缺。

创意产业特别强调发挥个人的创造和创新能力,一大批真正具有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繁荣的根本保证。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都非常重视创意人才的培养。2000年-2005年,韩国共投入2000多亿韩元,培养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重点是电影、卡通、游戏、广播、影像等产业高级人才的培养。韩国文化振兴院还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库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委员会”,负责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协调等,设立“教育机构认证委员会”,对文化产业教育机构实行认证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和提供资金支持。此外,韩国还通过设立相关高等院校和专业、加强职业培训、增加与国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创意人才培养的步伐。美国则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优势,利用各种条件,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一大批杰出的创意人才进入美国,使美国的创意产业发展始终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此外,目前美国有30多所大学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创意产业经营和管理人才。发达国家对于创意人才的培养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于创意人才不仅仅是培养问题,尤其突出的是对已有人才的识别、使用和保护问题。由于人们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需要不断深化,只重视眼前利益、短期效益的浮躁心态比较普遍,因此当下尤为突出的是创意人才缺少孵化、成长、保护和使用的环境。必须看到,创意人才没有必要的养护条件是不行的,需要创意时就想起了创意人才,创意过后就忘记了创意人才,这种由创意人才自然生长、自然生存的状态不可能积聚起大批的创意人才队伍,人才荒废、人才流失的现象将不可避免。当下,完全靠企业、靠市场养活人才,能力是极其有限的,这就需要国家从长远利益出发,舍得出资,养护创意人才。一是要重视企事业单位人才的养护,二是要重视散在人才的养护,可以给他们评职称,给予生活补贴,增加创意收入,这样做的实质就等于是国家出资养护了一大批创意人才队伍,为创意企业提供了人才的无偿资助,推动创意产业迅速发展。

创意产业需要改革推动,更需要推动改革

为了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已经对传统的文化体制进行了改革,从而使我国的文化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文化体制改革刚刚开始,还没有触动更深层次的文化体制弊端,还没有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比较完善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发展机制,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企事不分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有待探索,理论有待形成。文化产业既是创意产业的组成部分,又先于创意产业而诞生,要想建立适应创意产业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必须进一步加快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改革。当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还没有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时候,创意产业的诞生又使适应创意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叠加其上,这就使得我国当前的改革任务更加繁重。产业升级的理论告诉我们,新的产业之所以能够诞生和发展,是因为新产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如果我们不能够站在创意产业的新高度来谋划发展、深化改革,我们就会在全球化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中停滞不前,乃至败下阵来。(本文作者:闫湛瑶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