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文化产业发展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从《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到《十二五规划纲要》,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到十八大,无不把文化改革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1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积淀和精神纽带,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把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支柱性的、战略性的产业加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1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2002年到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2.03万亿元增加到47.3万亿元,平均增长10.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3.9%的增速,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居第二位。”[1(]P35)但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比较突出,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发展方式粗放、发展效益不高、发展代价过大,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一项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主要依靠人力资源的投入与开发,具有低碳环保、附加植高等特点,属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1.2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般说来,当人们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自然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以上,社会消费结构开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市场需求日趋旺盛。“据统计,2004—2008年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为22%,高于同期GDP的年均增速近5个百分点,高于同期服务业的年均增速近4个百分点。”[2]统计数据表明,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是无形的、具有极强的渗透力,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它必将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同时,为老百姓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1.3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的概念是美国学者小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的,他认为: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同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一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交融更加突显,与科学技术的相互结合更加紧密,放眼全球,谁拥有了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异常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进而占据发展的制高点并赢得未来。有资料显示,美国控制了世界75%电视节目和60%以上广播节目的生产与制作,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GDP超过10%,而我国2004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创造的增加值才接近3900亿元,约占GDP的2.8%。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已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
2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阻碍
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是规模较小、相对分散、总体实力弱,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我国目前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现实阻碍,主要有:
2.1文化体制改革方面
文化体制改革旨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文化从业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在转企改制、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文化管理体制和市场结构仍存在条块分割现象,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资不分的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仍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作用,传统的文化资源和产品分配体制难题有待破解。为此,必须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改善宏观管理,繁荣文化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同时,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科技创新结合起来,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通过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础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
2.2人才支撑方面
文化产业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文化内容生产,包括影视制作、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动漫游戏等;另一类是文化传播渠道,包括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文化产业是一种与新技术、新创意紧密结合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它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较高,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有过人的创新创造力,既要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又要懂得经营管理。从我国现有的技术力量和人才储备来看,文化产业所需的复合型综合类人才,特别是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的高端人才严重不足,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在很大程度上遭遇人才瓶颈。
2.3法律和政策环境方面
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而逐渐兴起。文化产业要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迫切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和政策的引导扶持。其一,加快文化产业领域的相关立法,包括文化与科技结合领域的立法,以适应文化产业多业态、融合化的发展趋势。另外,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和行政执法,杜绝长期以来存在的扰乱市场秩序等问题。其二,制定并完善文化产业配套发展政策。在财政投入方面,可借鉴国际经验,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重点对文化内容创新和民族文化传承给予支持,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家财政对文化发展资助的完整体系;在税收优惠方面,最大限度发挥税收杠杆的撬动效应,除了对新开办文化企业给予所得税减免,还应鼓励支持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进入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其三,创建多元化、社会化的文化投融资机制与平台,如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组合投资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这无疑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3.1把专业设置和建设作为切入点
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强融合性、渗透性、辐射性的特征。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密切结合,文化产业还与制造业、旅游业、建筑业、包装业等众多相关产业紧密联结,带动、改造、提升这些产业。例如,影视制作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防真技术等相结合而完成,新闻等文化内容已成为信息业、旅游业的“血液”,以设计为核心的文化创意正在改造和提升建筑、装饰、包装等传统产业。高职院校应根据文化产业的这些特质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将专业化与跨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类的课程,不能让学生局限于一个很狭窄的知识领域。”[3(]P19)例如,动漫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动漫制作,还要了解该领域的整个商业模式、运作流程、经营特点等相关的应用知识。
3.2把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作为着力点
文化素质是文化产业所需人才的核心素质,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文科专业的学生应当学习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应当学习一些人文和历史知识,只有掌握了广博的基础知识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产生创造性的思维,进而成长为创造性、复合型的人才。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叔子院士认为,虽然我国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至今已有16个年头,但“不是文理交融而是文理脱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现象仍然严重”。不难看出,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知易行难,要想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将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应当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和学期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专项经费,通过专门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以及在专业课程中渗入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道德素质和文化创造力。另外,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涵养心灵、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修养品德,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与文化素质。
3.3把打造学生就业能力作为落脚点
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人力资本的创始人舒尔茨认为,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学校教育是关键一环,因为“知识是生产中最强大的引擎”。在教育投资理念得到普及的今天,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理应把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培养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行各业人才作出积极贡献。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文化市场,必将催生蓬勃的文化产业及其旺盛的人才需求。为了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高职院校必须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以市场为导向,千方百计打造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首先,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探索和构建以职业生涯课程学习为基础、以行业专家讲座、企业实习体验、职业导师指导为辅助的职业生涯教学体系,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的发展和变化,科学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的方向和目标。其次,重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探索和构建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育人长效机制,通过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作者:姚静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