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湾区下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传承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湾区下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传承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湾区下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传承探究

摘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地域范围历史文化建筑可能面临没落、毁灭或重生的多种命运。怎样在发展中保护传承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保留好城市发展的根与魂,这将是城市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议题。对中山历史文化建筑地标孙文西路步行街展开原真性修缮、保护性活化利用、传承性改造,将有效提升城市的文化精神底蕴、还原城市历史风貌,进一步展现步行街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地域情感价值与经济艺术价值。

关键词:历史文化建筑;原真性修缮;保护性活化利用;传承性改造

1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的传承

城市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与产业的进步,有效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同时,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同性,使具有地域文化特性的历史文化街区显得弥足珍贵,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设中如何形成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记忆、构建城市文化价值已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还是城市文化形象的代言者。它保留着不同时代的街巷历史风貌和建筑空间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传承既能够使历史建筑继续发挥其功能不被时代淘汰,又能够发扬其文化特质来让城市发展更有底蕴。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湾区城市,要以新的标准与要求提升历史文化建筑的文化价值,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其精神内涵,准确定位各历史文化保护对象的历史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地域情感价值、经济与艺术价值。打造一批具有地标意义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地域文化与民俗体验区、传统文化与创意文化旅游区,成为能代表中山市历史文化与新时代精神的亮丽名片。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全面推进与深中通道、岐江新城等项目的建设,中山市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地理核心,中山城市发展也面临对历史文化建筑在发展中保护与传承的严峻挑战。中山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积淀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经过几百年岭南文化传承和中西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地域文化,尤为亮丽的是以近代历史建筑为主要代表的文化遗迹。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与改造中,核心问题是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古旧建筑的文化展示与传承价值,弘扬历代中山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文化精神,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的当代使用价值,让游客与市民能深入老建筑去了解历史的开创者曾经那些惊心动魄的创业史,让历史建筑继续发挥最大的效能服务现代新城市的市民。

2中山市孙文西路步行街历史文化建筑时空解析

中山市现有380多处民居、碉楼、祠堂被纳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其中包含部分名人故居、骑楼群。这些历史建筑主要分布于石岐区、火炬开发区、南朗镇、沙溪镇和大涌镇等镇(区),尤其以石岐老城区的历史文化建筑较为集中。位于石岐区的孙文西路骑楼群是最为典型的代表,无论建筑的地理区位、建筑风格、建筑规模在中山市的城市发展史上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1孙文西路步行街的前世今生

孙文西路在民国以前称为迎恩街,从八百年前的隋唐时期开始形成集市,到清末民初形成当今的基本格局,长期是香山的商贸、文化中心。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香山县为中山县、迎恩街改称孙文路。中山自古是著名的侨乡,袓辈们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经商,先后回来在孙文路建起了先施、永安、汇丰等“十八间”著名商铺,还有“福寿堂药房”“天妃庙”“泰东戏院”“思豪大酒店”等大型楼宇。众多的茶楼、食肆既是传统商业在近代社会的延续,又是现代香山商业文化崛起的雏形。现存建筑大多建于清代至民国初期,一般二到三层高,少量四层高,立面墙高平均16m左右,主街路面宽度12m,形成宽敞舒适的街道视觉比例。街道两侧商铺建筑采用欧式风格与岭南建筑元素相混杂的“南洋风格”,各独立建筑以一楼的过道相连相通,形成独具特色的“骑楼”建筑。骑楼在多雨日晒的南方极具历史文化欣赏价值与经济实用价值,一条街的建筑由过道连成一体,游人顾客丝毫不受风雨日晒的影响。由于历史原因,孙文西路历史文化建筑年久失修,建筑破败,南洋骑楼失去了原有的繁华气象,在现代城市发展中逐渐落伍。为了保护这一历史建筑群并重塑孙文西路的辉煌景象,中山市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孙文西路进行历时一年多的施工改造,并将孙文西路更名为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引入商铺140多家(见图1)。

2.2孙文西路步行街业态与历史文化建筑现状

时过境迁,如今的孙文西路步行街及周边建筑作为历史文化建筑遗产在快速发展的城市环境下显得尤为沧桑,保护与利用效率处于粗浅或被动的层面,过度的商业化保护与运作,使本应传承中山地域文化与历史精神文化的街区充斥着人性低层次的欲望,沦为各种不入流品牌与商品的展示场,曾经的碧波环抱、烟桥画柳、龙舟竞渡、名士云集的历史记忆荡然无存。孙文西路步行街历史文化建筑衰败主要有几种类型:有闲置性风化,大量历史风貌建筑因道路狭窄、空间拥挤、生活不便而使住户搬离而闲置破败;有使用性破坏,商业使用者缺乏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合理的使用与改造将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毁坏殆尽,而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还有保护性破坏,在修缮保护中不考虑古旧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用现有材料、技术理念,施以崭新的面貌,造成历史记忆的彻底缺失与永久伤害。如,步行街的主要建筑都在原来灰色外墙的基础上被穿上了粉红色、米黄色的“盛装”,完全丧失了传统历史建筑的沉稳与庄重(见图2)。

3基于保护与传承的孙文西路步行街历史文化建筑改造策略

现代城市发展中的趋同性,主要是缺少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缺少城市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孙文西路步行街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要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精神内涵,准确定位建筑存在的历史文化价值、地域情感价值、经济与艺术价值,以当代都市再生理念打造、活化成具有大湾区城市地标意义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地域文化与民俗体验区、传统文化与创意文化旅游区。

3.1梳理建筑历史,调整经营业态

核实梳理孙文西路步行街及周边每栋建筑的建设历史,详细调研建筑现今的使用与保护情况,恢复历史文化建筑的历史面貌,以建筑本身讲好与建筑相关的中山往事。以中山人马应彪、郭乐兄弟为首创办的先施、永安等四大百货公司,不仅开创了国人创办连锁百货的先河,还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创造性地推动了中国商业的现代化发展。孙文西路上当年的太平洋公司、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汇丰公司、昭信公司、福寿堂、公益纸料行等十八间商铺见证了民族资本与现代商业的兴起与历史风云,前人留下的不仅是一座座充满历史记忆的骑楼建筑与一条条充满岭南风情的街巷,更重要的是延续至今的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地域文化精神。历史文化街区还要充分发挥中山名人文化的资源优势,展示历史杰出人物孙中山、容闳、郑观应、唐绍仪、阮玲玉、郑君里、马应彪等有关的文化往事与文化遗存。重新确定步行街以历史文化精神、地域民俗风情为特色的经营业态。全面调整当前以店铺经营为主的低端商业运作模式,引入以体现中山地域风情与人文精神为主的实体项目,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民俗文化与工艺传承项目、地域文化博物馆与展示馆、现代创意创新项目等,将打造后的商铺入驻到步行街历史建筑内。

3.2分类制订保护计划,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并行

按历史文物建筑、历史风貌建筑、普通民居建筑分类制订保护计划,原真修缮与保护性活化利用、传承性改造并行,增强步行街历史文化建筑的民众参与性与互动性。对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文物建筑采取以原真性修缮为主的保护措施。历史文物建筑记录着街区的历史,见证了街区的变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精神价值,是古旧建筑保护的重点。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与改造要以修复为主,还原建筑辉煌时期的基本样式,修复过程尽可能采用原始材料、原本技术、原样处理。在修缮建筑结构的同时,也要详尽挖掘建筑背后的故事,通过建筑、人物往事,来加强民众与文物建筑的情感交流。保护与传承按照“修旧如旧、重在保护”的原则,当现实难以维持历史文物建筑的原有用途时,可采取灵活而可持续保护的方式,赋予新的空间使用功能,如博物馆、展览馆、社区服务中心等,让历史文物建筑成为游客了解中山历史文化精神的打卡地,成为民众交流体验生活的新平台,而不是被“禁止入内”。对历史风貌建筑采用保护性活化利用的原则进行保护与改造。步行街历史风貌建筑结合西方建筑与岭南地域特征,形成中西合璧、独树一帜的建筑形制,历史风貌建筑构建了街区建筑整体特色。这些建筑是孙文西路步行街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建筑的整体历史风貌主要体现在外立面的墙体与形制,保护重点集中在窗扇修复、墙体加固,也可采用传统材料或者传统元素进行原真性再设计。内部空间更多的是在当前时代需求下的空间“活化”,要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扩展其用途,强调以空间创新的方法加以善用。对历史风貌建筑的“活化”利用,可借鉴香港特区政府推行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社会组织与民众都可申请参与建筑活化计划,提出历史建筑发挥价值的保护计划、企业财务与营运计划,以及如何使社区受惠。从而遴选一批有特色的慈善组织、非遗项目、文艺团体、创新团队、传统医馆、特色品牌入驻步行街,参与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工作,有计划地丰富步行街的经营业态。建筑“活化”计划的参与者们要以现代建筑的美学手段把历史建筑升格为与当代文明相融合的场所,以平衡历史文化建筑与市民生活所需不相融的矛盾冲突,使越来越多的市民能够亲近文化遗存,发挥当代历史建筑最大的价值。传承性改造步行街周边一般性老旧民居建筑。传统民居与区域内一般性建筑,大多数对街区历史风貌构成影响。因此,需要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筑与现代城市建筑之间打造缓冲区与过渡区,可通过风貌特征修复、加固或拆除重建等方法,使其建筑在风格上、高度上与街区历史风貌相协调,扩展其居住空间功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部分空置建筑可置换为社区服务场所、休闲活动场所等。传承性改造要基于原有建筑功能。如对原居住建筑进行特色民宿的改造,只是空间形式的适用功能转变而不需做大的内部结构调整,又能体验昔日老旧建筑的生活情调。

3.3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生态环境

对步行街主干道及周边相关街巷进行整体的景观设计改造,从道路交通、地表肌理、路牌指示、商铺牌匾、公共座椅等城市设施,到城市雕塑、艺术小品,以及整个街区绿化生态系统、灯光亮化系统,全面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品位与视觉形象。街道空间设计要以步行环境为主导,强调以人为本,并注重景观环境的综合配置,创造宜人的尺度与视觉环境,使人充分感受到空间的亲切和适宜停留休憩的美好环境。从步行交通节点考虑,12m宽的街道可适当设置休憩遮阳座椅、人文雕塑、花草绿植、游乐设施等景观要素,使建筑外部空间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为城市居民、湾区游客提供不同形式的交流空间,从而体验饱含地域元素与时代特征的湾区生活。

4结语

孙文西路步行街历史建筑见证了中山城市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承担着城市历史文化记忆以及构建当代价值的重任。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建设发展的背景下,应从整体上重新定位孙文西路步行街建筑的历史文化纪念效能与当代社会使用效能,以体现中山地域风情与人文精神为目标,调整当前经营业态;政府主导、民众参与,分类保护与活化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更新步行街及周边历史文化建筑区域的当代生态环境,提升步行街的文化艺术品位与品质。让历史文化建筑与街区为市民提供最舒适的文化场所,为文化交流、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美食购物等活动创造多种可能。人们在步行街历史建筑与街区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文化建筑与当代设计理念的交融,接受香山文化熏陶,享受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步行街自然将成为中山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和对外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中山的城市亮点和人文地标。

参考文献

[1]胡波.中山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任超.香港历史建筑的华丽变身[J].北京观察,2019(04):70-72.

[3]何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天津案例”[J].城乡建设,2019(16):14-17.

[4]梁启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研究[D].广州大学,2017.

[5]王蔚.历史街区的图象叙事与再现:《绘长沙·太平街》的创作与思考[J].装饰,2018(07):118-120.

[6]郑岳柱.潮州古城区传统民居改造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7]曹凯中,薛芃.重塑社区活力的临时性景观:以巴塞罗那恩典节为例[J].装饰,2019(09):97-101.

[8]余冯月.传承与改造:以上海1933老场坊为例浅谈工业建筑保护与发展的关系[J].建筑与文化,2021(06):147-148.

作者:曾赛军 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