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现状与对策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现状与对策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现状与对策思考

摘要: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TheGrandCanal)项目申遗成功,标志着这条曾经创造了世界上最大也最广泛的土木工程项目,进一步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约占京杭大运河整体长度的五分之二,是运河流经最长的省份,同时在江苏段内保存了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就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形式与途径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现状与对策

一、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根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2003年10月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的界定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江苏省在地理位置上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地段,同时也在长江、淮河的下游。江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同时也有着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40项项目中,仅江苏省就有10项项目。根据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共有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江苏省共有145项。在国家级名录将非遗划分的十大门类中(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江苏省占有量排名前三类别的分别是:传统技艺类(33项),如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制造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雕版印刷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茶点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等。传统美术类(27项),如桃花坞木版年画、剪纸、苏绣、泥塑、常州梳篦等。传统戏剧类(22项),如昆曲、京剧、苏剧、扬剧、木偶戏、木偶戏、淮剧、徐州梆子等。

二、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一)大运河江苏段地域概况2014年6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WorldHeritageConvention)在卡塔多尔哈举行,在此次大会上,中国大运河(TheGrandCanal)项目申遗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标志着这条曾经创造了世界上最大也最广泛的土木工程项目,同时也自古以来在国家经济繁荣和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人工运河,进一步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的整体长度约690公里,约占京杭大运河整体长度的五分之二,是运河流经最长的省份。大运河流经全国6省和19市,在江苏的13个省辖市中,大运河从北到南贯穿了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8个省辖市。不同于其他省份部分河道已淤塞或停用的情况,大运河江苏段保护和使用较好,江苏境内的淮扬运河扬州段、江南运河苏州段仍然承担着重要的航运功能。

(二)研究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概述大运河江苏段是经济较发达、文化相对丰富的区域,在江苏段内保存了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在江苏段流经的8个省辖市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量分布分别为:徐州市9项、宿迁市2项、淮安市6项、扬州市19项、镇江市9项、常州市13项、无锡市11项、苏州市32项。关于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划分与界定,李永乐、杜文娟(2011)提出了“由大运河生产、生活方式孕育而产生的,或者其内容反映大运河生产、生活方式的,或者其形成、传播依赖于运河环境的,都可以界定为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荀德麟、刘志平、李想、贾新(2014)梳理和选择介绍了形成、传承与发展变化,与京杭大运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连带关系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目前关于京杭大运河内所涵盖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无全面的数量统计与细致逐项的内容介绍,不过,在大运河江苏段内,按照与京杭大运河有着直接或间接连带关系的内容划分,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以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两类为例,典型代表性项目主要包括了:(传统技艺类)宜兴紫砂陶制技艺、宋锦制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雕版印刷技艺等。(传统美术类)桃花坞木版年画、剪纸(扬州剪纸)、苏绣、泥塑(惠山泥人)、苏州玉雕、常州梳篦、彩扎(邳州纸塑狮子头)、盆景技艺(扬派盆景技艺)。

三、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

大运河江苏段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播途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固定的非遗宣传、展示场所主要包括了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历史古街等,例如著名的“扬州双博馆”(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新馆的合称);扬州市文化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及雕版印刷、扬州民歌传习所;古运河边的历史老街东关街;聚集了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项目的“扬州486”非遗集聚区;常州大学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占地6000平方米的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徐州市图书馆内的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以及2019年国庆前夕刚刚开业的,位于徐州新沂宋庄,包含的剪纸、染布、纸塑狮头等多项非遗元素的国内首家非遗主题民宿:宋庄非遗主题民宿等。

(二)大众媒体早期的非遗主要是依靠政府或有关组织等主流媒体的推广,但近几年来,伴随着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民众的对其了解的日益增加,大众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在大运河江苏段有较为明显的体现。除了新闻、报纸、杂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电视上及网络上的部分旅游节目中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的内容,不仅如此,还有非遗专题类节目的推广,例如2015年由江苏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的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片《非遗江苏》,以8集每集18分钟,每集不同的主题分别介绍了江苏省的代表性非遗文化遗产项目,如昆曲、古琴、苏绣、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苏州评弹、扬州玉雕、桃花坞木版年画等等。

(三)政府组织的非遗会展由政府和相关机构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展或交流活动,也起到了关键的推广作用。这类会展活动不仅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品做了展览,部分还邀请了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技艺展示,以及群众可以参与的非遗实践体验。例如2019年在淮安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就将非遗精品展示、大师同台竞技、传承互动体验、美食展销融合一体,拉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普通群众的距离。

四、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对策思考

虽然在大运河江苏段的非遗传播上,三种主要途径起到了一定力度的传播作用,但是在普通群众的生活中,非遗还是显得遥远和缺乏。在大运河江苏段的8个省辖市中,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固定场所大多于近5年才逐步建立,尽管也有在非遗展会上的面对面接触的机会,但是这种展会几乎每年仅有1-2次,再加上推广平台的缺少,造成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辐射面局限、传承较为艰难。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

(一)建设多重交叉传播体系2006年9月,江苏省通过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之后在2013年1月进行了修订。在这之后,在大运河江苏段的省辖市中也先后出台的相关法规政策,如苏州市2013年颁布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扬州市于2018年通过了《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类由政府颁布并实施的法规政策,在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如果依靠任何一方的单一力量都是不够的,可以建立政府、学校、固定的非遗展示场所、民间组织的多重交叉传播体系:即以政府引导为主,同时在大中小学等教育体系中,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开展适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和活动,并引导学生们不定期的前往固定的非遗展示场所(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非遗展示空间等)。学生对于非遗的兴趣可以带动家长的共同参与,从而为非遗的民间组织甚至非遗的传承人提供未来的潜在力量。除此之外,进行融合媒体传播平台的构建,除电视、广播、报纸之外,注重网站特别是手机端传播平台的搭建,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的传播。

(二)注重活态的保护目前在大运河江苏段的博物馆、文化馆或图书馆的非遗展示区中,除少数个别之外,大部分仍然采用了橱窗内静态作品,配以大段文字和少部分图片结合的方式进行展示。这种静态化的展示方式并不能很好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该有的“活态”性特点。非遗的“活态”性不光体现在非遗传承人的手艺创作上,也体现在在制作非遗作品之中展现出的工匠精神上。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别国较为成功的案例,例如英国国家足球博物馆就将学校的教育同博物馆进行了较好的融合,按照不同年龄段的区分(3-4岁、5-9岁、9-12岁、12-16岁)设置不同的内容,使得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足球文化的内容,也锻炼了生存和生活技能,感受了足球运动中的体育精神。结合外国的经验,可以进一步根据江苏本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博物馆或者非遗展示区可以设置“工作坊”,根据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的主题内容,同时注重传达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渗透的敬业、专注和创新等精神。

(三)增强传播内容、采用数字化科技手段除了搭建有效的传播平台,如何使看似遥远而复杂的非遗用生动有趣、吸引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从而引起其兴趣的内容进行传播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普遍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动漫可以作为传播内容中一种有力的形式。动漫不光兼具了艺术与娱乐的特点,其感染力、亲和力极强,尤其对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这种优势可以很好的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当中。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中亮相的动画版《清明上河图》,就利用动漫的形式将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作做了很好的传播。在动画版中其尺寸比原作大了约30倍,一眼望去,清晰明了、气势非凡。仔细看去,画卷中行人、官吏、农夫、车夫、车马等所有细节都运动了动画的形式动了起来,还有白天黑夜的交替,使得原本静止的画卷成为了让人叹为观止、妙趣横生的神奇画卷。在上海世博会结束之后,动画版的《清明上河图》在网上仍然有很高的热度,可以说很好的进行了二次传播。不仅如此,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采用数字化科技手段将大运河江苏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播,也有助于提高传播的效率,同时增加其辐射的广度。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是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活态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江苏段内非物质文化不仅丰富,且极具地方特色。在现如今的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时代,要提升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广度和深度,可以通过建立政府、学校、固定的非遗展示场所、民间组织多重交叉的传播体系,构建融合媒体传播平台,在传播过程中注重活态的保护,同时注重传播内容的趣味性,并且借助数字化的科技力量,从而使大运河江苏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传播,真正贴近和走进群众的生活

参考文献:

[1][EB/OL]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EB/OL]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大运河介绍.

[3]束有春.江苏省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展望[J].东南文化,2006(6):59.

[4]姜师立.中国大运河文化[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9:7

[5][EB/OL]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6]李永乐,杜文娟.申遗视野下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及其旅游开发——以大运河江苏段为例[J].中国名城,2011(10):43.

[7]荀德麟,刘志平,李想,贾新.京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8]任塘珂.英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成功经验及本土化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9(5):69.

[9]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18.

作者:徐雯雪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