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化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文化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文化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应用

[摘要]本文从社会文化理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适用性出发,分析社会文化理论包含的核心内容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启示,提出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设计。建议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构建体现汉语词汇语义框架系统性的词汇表,依据调节论分阶段集中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积极搭建“支架”,激活处于学习者最近发展区内的知识,并促进其知识内化,从而提高其汉语词汇知识水平和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讲授新词语时以单纯讲解词汇知识为主,忽视学习者对所学词汇语义知识的内化程度和在实际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效果。这种单向输入的词汇教学方式使学习者不能与教师沟通,让其对学习汉语产生焦虑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果不显著。社会文化理论指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的同时要将社会因素和文化背景等相互联系起来,强调语言习得通过教师等母语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来实现,并且重视学习者在社会语言环境中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在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提出新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建议,以期为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提供参考。

一、社会文化理论运用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适用性

社会文化理论由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最早提出,20世纪80年代被美国学者Lantolf引入第二语言习得领域[1]。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系统性社会实践活动,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性因素的各种影响,而不是将其剥离开来。研究者们提倡学习者与社会环境互动,从而使其思维与心智得以发展,提高学习能力[2]。社会文化理论的引入,拓宽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视野,为解释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与方法[3]。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课堂教学环境获得的语言知识,往往不能直接转化成实际的言语技能。教师要发挥调节作用,在词汇释义时考虑社会文化背景,创造真实的互动语境,为学习者搭建“支架”,使其跨越最近发展区,促进陈述性知识内化为程序性知识。

二、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一)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活动理论[4]。调节论是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认为语言作为符号系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最重要的心理工具,是把社会和个体连接在一起的桥梁。由于语言的调节作用,人类的认知才得以不断发展。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包括两个层面的发展水平,分别是独立完成任务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二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按照Vygotsky的观点,位于最近发展区内的语言知识最容易被习得,激活这些知识的最好方法是社会互动。个体话语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的表现,是其感悟到目的语的特征但还没有完全掌握时的自言自语现象。当学习者完全掌握目的语时,个体话语会自动消失,内化为一种内在言语,成为其自身语言体系的组成部分。活动则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一种社会实践,是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集体互动与合作交流。活动是外部社会因素和学习者个体发展之间的纽带,能够为学习者把目的语语言形式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系提供机会。

(二)社会文化理论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社会文化理论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对外汉语中的词汇教学[5]。本文尝试分析该理论给词汇教学带来的启示。1.调节论与词汇教学中社会文化活动的创设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在个人与社会发展中,语言起到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人们的高级认知功能是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中通过语言调节形成的。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也是语言调节起作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第二语言与目的语者交流,参与外部的文化活动,能够不断地将外在的语言形式内化,直到成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材料的选择者和解释者,如何创设与词汇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文化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在了解学习者实际词汇水平的基础上(包括已经掌握的词汇数量、对词汇语义的理解和认识深度等),科学合理地设定与当前学习阶段需要达到的词汇学习目标相一致的社会文化活动。学习者在接近真实的词汇文化教学情境中不断地使用目的语交流,融入各种与所学词汇有关的教学情境,有益于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效率。2.最近发展区理论与词汇教学中社会互动的重视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者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距离。因此教师应努力走在学习者实际发展水平之前,使他们通过以语言为调节工具的社会互动,在适当的指引下把外在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社会层面内化为个人心理层面。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支架学习法激活学习者最近发展区内不能独立运用的语言知识,提高他们在语言环境中的实际运用技能。所谓支架学习法,是指学习者在与教师或者同伴的交流和互动中,通过获得有经验的指导性语言帮助,发现知识的特征,克服困难,逐步搭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也被认为是从合作学习逐渐达到独立学习的一个过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作为有经验的母语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关注词汇形式、语义和语用特征的同时,重视与母语者的社会交流互动,在交流中把语言特征内化到自己的语言体系中。3.个体话语、内在言语与词汇教学中学习者课堂话语的处理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新的语言点时,会通过个体话语引导自己完成目标任务。因此,个体话语是学习者在课堂中的一种话语表现,起到自我调节作用。个体话语最终将会进入学习者的语言系统,转化为内在言语。Ohta于2001年将个体话语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重复教师或者周边同学的话,这种表现在学习者学习新词时较为频繁;第二种类型是代替回答,比如学习者会自言自语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对其他学习者的回答加以补充;第三种则是学习者在组织话语结构时出现的个体话语。个体话语会帮助学习者掌握新词汇,比如他们会说出一些与当前词汇目标任务无关的语言,但目的是和其他学习者进行比较,以此检验自己对新词语语音或者语义的掌握是否正确。对外汉语教师应把握个体话语的性质与功能,了解个体话语容易出现的情境,正确对待学习者在词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个体话语表现。4.活动理论与词汇教学中活动目标的设定活动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效果与语言点在活动中被处置的状态相挂钩。当语言点在活动当中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使用,尤其是帮助学习者解决了实际问题时,习得效果会更好。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环节设计上,教师应尽可能多样化地为学生组织学习活动,使学习者进入一个由真实目标任务驱动的教学系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者被要求在近乎真实的社会语言环境下,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进行协商和会话结构调整。这样的学习活动安排能够使学习者经历一种语言社会化过程,即不仅发展了自己的语言水平,也提升了自我认同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有序地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是帮助学习者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与他人协调沟通的能力。

三、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设计

(一)构建教学用新词汇表,实行分阶段教学

蒋荣在2013年进行了调节论视角下汉语学习者词汇习得认知机制研究,认为汉语二语词汇习得呈现出阶段性特点[6]。初级和中级水平的学习者在词汇习得上主要依靠调节论所涉及的客体调控和他人调控方式,而高级水平的学习者主要采用自我调控方式,三种调控方式呈现出阶段性区别特征。参照这样的研究结果,本文拟构建对外汉语教学新词汇表,供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的学习者选择。同时,本文提出分阶段进行词汇集中教学,把所教的词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而形成有规律的概念域,体现词汇语义框架系统性。因为按照框架语义理论[7],学习者通过参与课堂上设置的场景互动,多次反复体验之后,在大脑中会形成一个意象图式。当一个意象图式中的某个概念被放置到实际交谈或者一个文本中时,这一意象图式中的其它概念也会同时自动激活。新的词汇表是语义聚合的载体,教学理念契合框架语义与社会环境互动的意象认知。

(二)积极搭建“支架”,创设典型社会文化互动语境

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材料的选择者,具有激发学习者获取最近发展区知识的重要作用[8]。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我们主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搭建“支架”,通过建立师生互动式和生生互动式“支架”,激活学习者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知识,使学习者最终获得对汉语词汇文化信息的现场感。教师搭建“支架”的途径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词汇内容涉及的主题,构建与词汇语义相关的典型社会文化互动语境,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深入理解中国文化。教学设计的目标是让学习者在接近真实的语言文化环境中演练所学汉语词汇[9],培养在实际生活中用地道易懂的汉语词汇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从而恰当处理人际交往问题的语言能力。

(三)正视学习者个体话语,剖析其心理机制因势利导

个体话语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话语是学习者参与交际时独具特色的言语体现形式,是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我检查工具。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个体话语在其心理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其内省和认知的产物。因此,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正视学习者的个体话语,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表现。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的同时,要对学习者产生个体话语的心理机制进行剖析,了解他们的语言学能和认知风格,并对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进行正确引导,减少学习过程中焦虑对学习效果产生的阻碍作用。Krashen在1979年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认为焦虑程度低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顾虑比较少的学习者容易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因此,教师要在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教案、采取教学方法时针对学习者个体差异因势利导,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师要对学习者充满信心,把握好他们学习汉语的动态过程。

(四)组织多样化社会活动并设定目标,促进学习者知识内化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社会活动能够把外界东西吸收过来,与自己原有知识结合在一起,然后通过消化变成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10]。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是把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认知过程。学习者学习汉语词汇不仅要学习与其相关的语音、语义等知识,还要通过消化吸收,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活动计划,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合理操作,促进知识内化。另外,教师还要为学习者设立目标,明确提出需要掌握哪些具体的语言实际运用技能和跨文化交际技能。活动过后,教师要进行测试评估,考察学习者是否在活动过程中达到了目标。测试评估的手段可以是考察学习者是否能够将其运用于日常的语言输出,例如与教师或者同伴的沟通交流;也可以是考察学习者在水平考试或者成绩测试中的表现;还可以通过视听、口语或者写作活动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考察。

四、结语

社会文化理论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启迪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词汇教学设计。对外汉语教师要意识到课堂中教师与学习者的互动交流属于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使学习者思维与心智得以发展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重视活动参与个体,包括教师、学习者、学习同伴等的调节作用;需要搭建“支架”,以使师生及同伴关系处于良好状态;还需要鼓励学习者在汉语词汇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主动向教师或者同伴寻求帮助。学习者通过与教师或者母语者及同伴之间的交流,能够促进对汉语词汇表层知识形式的理解,加深对词语内在深层语义的认知,掌握其语用使用范围;也能够通过接近真实的文化活动场景的体演式学习,充分调动学习汉语的情感因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切实提高汉语能力。

作者:王晓庆 单位:长春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