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化层次理论下陶瓷餐具设计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文化层次理论下陶瓷餐具设计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文化层次理论下陶瓷餐具设计探析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文化层次理论,然后基于文化层次理论阐述了陶瓷餐具设计层次的划分与设计元素的提取,以此推导出陶瓷餐具物理层的造型方式创新、交互层的使用方式创新、情感层的产品故事注入三类设计方法,最后结合案例实践对设计方法加以验证。实践表明,运用三类设计方法可充分挖掘陶瓷餐具的文化资源,达到设计创新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层次理论;陶瓷餐具设计;设计方法

陶瓷餐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的陶瓷用品之一,在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求外,也满足了人们心中对文化和审美层面的需求[1]。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陶瓷餐具设计越来越重视其丰富的文化特征,但目前大部分陶瓷餐具文化特征不明显,创新手段较为单一,更多是从装饰纹样来体现文化特征,很少从多层次视角考虑陶瓷餐具文化要素的设计创新,这不利于现代陶瓷餐具设计文化价值的挖掘。

1文化层次理论概述

文化具备不同的层级空间,根据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的文化层次理论可以将文化分为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和器物文化三个层次[2]。陈国东基于文化层次理论,归纳了文化产品的三个设计层次,分别为形式层次、行为层次和心理层次[3];武艳芳则从文化层次理论的三个层次对文物本身、使用对象、使用环境以及三者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进行了分析与提取,探究了传统文化和现代产品设计连接的信息桥梁,并进行融合设计[4];苏建宁通过建立文化层次结构模型,归纳了文化产品设计的文化因子,并探析融合两种文化的产品意象造型设计方法[5];陈飞虎基于文化层次理论,对维吾尔族的文化资源进行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的层次分类,归纳出每个层次的设计属性,并结合维吾尔族的日用品进行设计方法的推导[6]。通过相关研究发现,以文化层次理论为基础构建的产品设计方法,能够充分的利用文化资源,进行文化资源的设计转化。因此,文章采取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文化层次理论进行层次划分,将文化划分为精神文化层、生活文化层和器物文化层,这有利于对目标陶瓷餐具所包含的设计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分组和划分,明确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有助于指导陶瓷餐具的设计,从表层到本质,从具象到抽象的指导设计过程。

2基于文化层次理论的陶瓷餐具设计方法

从文化层次理论视角出发,可将文化符号划分为器物文化层、生活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三个不同的层次。对于陶瓷餐具也将从这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并对应到陶瓷餐具的相关设计层次与设计元素,以此推导出对应层次的陶瓷餐具设计方法,如图1所示。

2.1基于器物文化层的造型方式创新设计方法

器物文化层是文化的表层结构,是构成人类文化创造的基础,因此对应的是陶瓷餐具设计的物理层次。物理层次是指陶瓷的外形、材料及装饰,造型和材料与餐具功能实现息息相关,以形成具有功能特色的产品,装饰涉及陶瓷纹样和色彩元素,是目前陶瓷餐具最常规的创新手段。通过在物理层面分析陶瓷餐具对应的设计层次,重点关注的设计元素包括形状、结构、功能等。而目前部分陶瓷餐具产品由于忽略对产品的开发,导致造型较为传统,功能较为单一,无法满足个性化和国际化的消费需求,使得该行业缺乏竞争力[7]。在物理层面分析对应的设计属性,提出造型方式创新的设计方法,其方法是对物理层次的形状、结构、功能等设计元素的整合,通过巧妙的造形设计,可以为陶瓷餐具带来新的产品视觉符号,使其具备艺术特征的外表和承载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用户带来新的产品体验,因此在器物文化层提出造型方式创新的陶瓷餐具设计方法。

2.2基于生活文化层的使用方式创新设计方法

生活文化层作为文化的中间结构,具备社会组织和仪式习俗性,不同文化地区的用餐方式、食物烹饪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8]。应关注其交互方式,与当代生活结合,这样能够提升其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此被消费者青睐[9]。所以生活文化层对应的是陶瓷餐具设计的交互层次,设计元素包括操作、动作、习惯等。比如在用餐方式上,西方是“分餐制”,中方是“合餐制”。因此,相比较西方,中方的陶瓷餐具普遍是为多人份容量而设计的;在烹饪方面上,西方是注重营养均衡的理性思维,常用的烹饪方式有煎、炸、烤等方式。而中方饮食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的艺术哲学层面,有炖、煮、煲等多样的烹饪方式,更多体现在感性层面。但是目前对陶瓷餐具的使用需求研究较为缺乏,对于陶瓷餐具而言,除了注重其功能和造型外,也应关注其使用方式,这样能够提升其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此被消费者青睐[9]。在交互层分析对应的设计属性,该层次应分析用户在此情境下的动作、行为目的、产品或工具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使用方式的创新能给用户良好的交互体验。

2.3基于精神文化层的产品故事注入设计方法

为了满足文化需求,陶瓷餐具应在精神文化层拥有更丰富的情感内涵,这也是传统陶瓷餐具产品所欠缺的。精神文化层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与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念方式等相关,这也是产品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精神文化层对应的是陶瓷餐具设计的情感层次。其设计元素包括情绪、审美、价值、产品内涵等方面。情绪与审美主观性太强,不容易匹配,而价值、产品内涵等与用户深层次的体验感受息息相关。在情感层分析对应的设计属性,注重产品故事的注入,从主题要素、故事情节和发展步骤三个方面给予用户更深层次的情感感受。因此,在精神文化层提出产品故事注入的陶瓷餐具设计方法,基于文化视角对陶瓷餐具进行分析,提取陶瓷餐具创新设计要素,最终推导出造型方式创新、使用方式创新、产品故事注入三类对应层次的陶瓷餐具设计方法。

3基于文化层次理论的陶瓷餐具设计实践

结合分析,基于文化层次理论推导出造型方式创新、使用方式创新和产品故事注入陶瓷餐具三种设计方法,然后深入结合三种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实践。

3.1基于器物文化层的造型方式创新设计实践

造型主要指形状和结构,是最为直接的设计方式。陶瓷餐具的造型能给用户直接的感官刺激,进而为用户带来精神层面的影响,也是决定用户是否会将该产品推荐给其他消费者。“双面”陶瓷杯的设计如图2、图3所示,探讨的是中西两种文化符号交汇在一起,会对陶瓷餐具的外形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茶在中国的地位和咖啡在西方的地位十分相似,甚至它们的冲泡原理都基本一致。通过简单巧妙的设计,将咖啡杯与中国茶杯组合在一起,一面用来喝咖啡,另外一面用来喝茶。在外形上,较小容量的杯子设计参照中国较为传统的功夫茶杯,这类茶具流传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也是所有茶具里面最为讲究的一种,主要流传于广东潮汕和福建漳泉等地。另一面则是采用典型的西方咖啡杯造型,但没有把手,当咖啡或茶温度较高时,可以手握在另一面的杯子,避免烫伤,造型和功用上相辅相成。又如图4、图5的“跨国界”陶瓷酱碟。通过调研分析,在中国,食物在烹饪前会被切成小块,这使得人们可以在餐桌上自由地使用筷子夹取食物,并蘸取酱碟的调味料。在西方,人们更偏向于将烹饪好的食物,尤其是肉类食物,直接以较完整的大块形式呈现在餐桌上,当他们需要调味品时,会直接把酱碟的调味料直接淋倒在自己盘子里的食物上。基于这两种不同饮食习惯对酱碟功能进行融合设计,“跨国界”陶瓷酱碟在外形上融合了中西方酱碟的造型元素,并考虑所盛放的酱料、所需的容量和要蘸取的食物种类,比如中方酱碟盛放的更多是酱油、醋和辣椒油等常见调味料,所蘸取的食物有肉丝、饺子和块肉等不同尺寸的食物,进而对“跨国界”陶瓷酱碟的容量进行了一定测试。而西方酱料种类和直接蘸取的食物相比中方种类较少,最为常见的做法是将面包蘸取橄榄油,这在西方是一种特色的吃法,所以最终产品尺寸直径设定于7—8厘米之间,而且在酱碟的边沿处衍生了小把手设计,方便人们抓取,满足双方用户直接将调料品淋倒在食物上的需求。同样,把手与边沿的衔接具备一定的弧度,在用筷子夹取食物蘸酱时,通过把手可以帮助用户滤掉蘸取过多的酱汁。整体而言,“跨国界”陶瓷酱碟在融合中西方酱碟外形元素的同时,还注重双方对于酱碟不同的功能需求,通过对把手的延伸设计,以简洁的人机交互界面,使中西双方用户方便地使用酱碟的不同功能,满足自身的需求。通过巧妙的造型设计,可以为陶瓷餐具带来新的产品视觉符号,为用户带来新的产品体验。当然,陶瓷餐具造型创新设计并不是随意、随性、毫无依据的,作为产品,在造型设计中仍旧遵循求新、求异、求美等原则。求新指的是能拓展陶瓷餐具新的产品内涵,并通过其造型传达给用户,带来新的心理感受;求异指的是造型的独特性,有别于市面上较为同质化的陶瓷餐具造型;求美指的是陶瓷餐具在造型设计过程中,除了求新、求异原则外,更重要的是产品外形需具备一定的艺术特征,符合现代用户的审美需求。

3.2基于生活文化层的使用方式创新设计实践

使用方式的创新是一种行为逻辑的设计,是行为交互层次的分析[10]。在产品使用过程中,产品只是实现行为的媒介,此时考虑的不是产品简单的物理属性,还需整合情境,分析用户在此情境下的动作、行为目的、产品或工具之间的逻辑,以此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如图6、图7所示,在对饮茶文化和咖啡文化深入调研下发现,随着国际化的交流,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有饮茶和喝咖啡的习惯。因此,针对某类用户拥有饮茶和喝咖啡的习惯,设计一款兼具着两种使用方式的陶瓷杯具。通过调研发现,对于茶和手工咖啡两种饮品在制作过程中都会产生滤渣,针对这个共性问题,设计了“茶咖”陶瓷杯。手工咖啡冲泡和茶叶冲泡的情境具有相似性,首先它们都是以热水冲泡,让茶或者咖啡与热水融合,溢出香味,以此作为饮品。这两种使用情境共同的行为有“冲”“泡”“握”“滤”等,以此整合这些动作进行“茶咖”陶瓷杯的设计。“茶咖”陶瓷杯有一个与咖啡杯相似的外形,但杯子有能够盛放滤网的部件,可以通过更换滤网来实现冲泡茶或咖啡的目的。且部件上有一些小洞可以使饮品慢慢流出,使茶叶或咖啡味道充分融合在水里。同时,弧度的把手与杯身相接的高度约为2.6厘米,能使手部握得更加舒适。

3.3基于精神文化层的产品故事注入设计实践

产品故事的注入,从主题要素、故事情节和发展步骤三个方面给予用户更深层次的体验感受[11]。据此,以西方的“分食”和中方的“合食”饮食习惯作为主题。研究分析发现聚餐时,中方更多属于分享型,倾向于将食物与人们分享,这是因为在中方用户理念中,分享是一种美德,包括食物的分享,不仅体现出美德,也是一种拉近彼此之间关系的社交手段。对于西方用户,他们更喜欢“分食”。首先他们的菜系不像中国那样丰富,所以没有“合食”的必要,其次他们自我意识更强,所选择食物的口味、数量都是根据自身需求,不必进行额外的补充,最后他们也认为“分食”更加符合他们的卫生习惯。通过假设中西方聚餐的情境,如何在尊重双方文化的前提下,设计跨文化的陶瓷餐具,以此促进良好的饮食氛围。在进一步研究分析中,模块化陶瓷餐盘给出了较好的解决方式,如图8、图9所示。根据餐盘的凹槽,按照比例进行陶瓷容器的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使用这类陶瓷餐盘,他们可以将自己要分食的食物放入餐盘中时,而想要分享的食物单独从餐盘中取出放在桌面上,这样的好处是,既满足了西方“分食”的习惯,同时也能将食物与中方分享,促进良好的饮食氛围,也互相尊重双方的文化。因此,在运用产品故事的叙事方法,以设计语言表达产品的理念,能被用户更好的感知与认可。

4结语

陶瓷餐具设计方法的探究,是基于文化层次视角探究文化资源的设计转化,进而达到陶瓷餐具设计创新的目的。通过对陶瓷餐具的器物文化层、生活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进行设计转化分析,提出了造型方式创新、交互方式创新与产品故事注入的陶瓷餐具设计方法,并结合实践验证其有效性。对陶瓷餐具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设计转化,需设计师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不同文化层次特质进行设计,最终才能设计出消费者认同的产品,体现出产品自身的价值。

作者:陈建都 王明佳 单位:肇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