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社会互动理论下文化符号注意偏向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社会互动理论下文化符号注意偏向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社会互动理论下文化符号注意偏向探析

【摘要】文化符号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化结晶,是文化的物质载体。针对文化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目前发展成熟的理论基础有社会互动理论等。社会互动理论中发现互动情境会对文化符号注意偏向产生影响,而接触作为人际互动的基本要素,会影响个体对人际互动结果的期待。因此,基于社会互动理论,通过想象接触的方式可以干预社会互动情境对文化符号注意偏向的影响,为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以及不同群体之间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做出贡献。未来对文化符号注意偏向的研究应考虑其他互动方式,以此为文化共同体的发展提供多条路径。

【关键词】社会互动理论;文化符号;注意偏向;干预

文化作为一个群体最重要的精神内涵,一直是人类研究的难题。文化符号是人类文明传承、创造、创新的物质载体。针对文化符号的研究较为广泛,换言之,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都离不开符号且需要以符号这种独特的方式加以表现,也正是通过对文化符号的认知、把握、理解和运用,人们才得以获得、创造出丰富多彩且各具特色的文化成果。因此,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个体对文化符号的认知加工及影响过程的可干预性,有利于文化传播、促进不同群体文化融合。

一、文化符号的注意偏向效应

文化符号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显形式。注意偏向是注意的特征之一,指个体对特定刺激的高敏感性并伴随地对信息的选择性注意,或者相对于其他刺激而言更容易注意到某种刺激或对某种刺激的注意不易转移。[1]近年来,关于注意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表明,个体会对自己群体的文化信息给予更多的关注,导致反应时变短,从而产生注意偏向[2]。鉴于人们对符号的解释是通过社会互动来实现的,因此,可以从社会互动的视角来解释文化符号的注意偏向效应。

(一)文化符号的注意偏向

文化符号是一个地区或群体独特的文化内涵标识和特殊意义记号,是一个群体、民族乃至国家文化资源的一种高度凝结,反映的是在某种特定的自然环境或社会历史背景下生活的群体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共有的精神、物质、智力与情感。注意偏向是对输入的刺激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分析而忽略其他刺激信息的心理活动[3],涉及在同时面对多个刺激时会忽略其他刺激仅注意某些特定刺激的倾向[4],这个注意某些特定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注意的选择性加工[5]。研究发现,文化会影响个体的加工模式,不同文化偏好的个体对不同文化图片的注意敏感性差异显著[6]。例如,李莹以儿童和青年为被试的研究结果指出,儿童和青年都会首先注意到中国文化信息,将更多的注意资源分配到中国文化信息上[6]。关于不同群体对自我群体文化注意偏向的研究也表明,不同性别、年级、地区的个体对自我群体文化均存在显著的注意偏向[2]。另外,有学者[6]指出个体对自己群体的社会习俗会更加敏感,可能是这种对本国文化的敏感性导致了中国被试对中方文化符号的注意偏向[7]。由此可见,对自我群体文化符号的注意偏向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现象。

(二)社会互动理论对文化符号注意偏向的解释

个体所处的社会情境会影响到人们对符号信息的组织与编码以及对不同符号的认知加工。因此,基于社会互动理论,可以从社会互动情境视角来解释文化符号对注意偏向的影响。注意偏向属于认知加工范畴,研究表明不同社会互动情境中个体具有不同的社会认知模式[8]。如,Li[9]等通过钓鱼游戏揭示了合作情境能显著提高学龄前儿童理解他人观点的灵活性。国内学者王笑楠[10]同样证实了合作的互动情境会促进儿童进行平均分配。同时,在合作情境中个体更容易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11],促进对他人信息的加工。对于注意偏向的解释包括图式理论和认知资源理论。图式理论关于注意偏向的解释认为,若外界刺激与个体已有的图式类似或一致,个体易于选择该刺激作为加工对象,从而产生注意偏向。文化图式则是指人们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在大脑中形成的与文化相关的知识结构[12],是在文化环境的长期浸润下形成的。在中华民族独特的自然风光、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风俗习惯的浸润下,在个体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行为表达等各个方面早已烙上深厚的中国文化印记,使个体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图式[13]。认知资源理论认为当个体把注意资源分配在某一认知任务上时,会限制个体对其他认知任务的注意资源分配,即表现出对该认知任务的注意偏向。个体表现出注意偏向的刺激通常能分配到更多的注意资源、得到更快速的反应、获得更丰富的情绪体验。因此,当中西方文化符号同时出现时,中方文化符号更符合被试内在的文化图式,个体将更多的注意资源分配给了中方文化符号,表现出对中方文化符号的注意偏向。

二、文化符号注意偏向的可干预性

近年来,诸多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融合上,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来改善对文化符号产生的注意偏向。目前,对文化符号注意偏向的干预主要是从社会互动情境入手,通过想象接触的方式来干预文化符号对注意偏向的影响。想象群际接触是一种常用的间接接触方式,因其具有高效、便捷、易操作的优势,所以很多研究者将其作为实际接触的替代手段[14]。仅仅在心理层面上想象与其他群体个体产生积极地交互,就可以缓解直接接触时产生的焦虑情绪。如果想象彼此间的接触是愉悦成功的,对个体的接触意愿与信念的强化效果会更好,同时还能有效减少个体对外群体接触的消极情绪[15]。大量研究证明了想象接触是改善群体关系的重要路径[16]。同时利用想象接触的干预可以有效减少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的威胁感和担忧感,诱发个体与互动对象发生积极愉快的互动,促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的形成。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们对符号的解释是通过社会互动来实现,并在特定的情境中加以修正。即人们是在社会互动情境中实现对符号的认知加工的,且当人们身处复杂的社会互动情境时,纷繁复杂的难题会阻碍个体的认知加工,促使个体重新判断所处的情境,在几番考量取舍之后赋予符号最恰当的意义,这就构成了一个“反思”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个体能够有目的地调整、丰富符号的含义,从而使符号的意义得以修正,因此社会互动情境对符号认知加工至关重要。合作与竞争作为最主要的社会互动必定会影响个体对符号意义的加工,是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17],又是人类社会关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8]。最终,合作情境中会表现出文化符号偏向的衰减,说明合作情境可以有效调节个体对中西方文化符号的注意偏向。然而,个体在竞争情境中对中方文化符号的注意偏向有明显的增加。根据群际冲突理论[19],群体之间的利益竞争会导致群体间的威胁,这种群体间的威胁反过来又会引发个体对竞争对手的敌意和偏见[20]。结合注意资源理论,个体用于处理信息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无法在同一时间对所接受的所有外部信息进行统一处理,所以会对某些特定信息表现出注意偏向。因此,个体为了使自己在竞争情境中获得更多安全感并且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个体倾向于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自己群体,表现为对中方文化符号产生更多的注意偏向。竞争情境中文化符号注意偏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便是人际互动。有研究表明,个体对人际互动结果的期待对自我群体偏向具有重要影响[21],接触作为人际互动基本要素对个体对互动结果的期待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量研究表明群际接触可以有效增进人际互动意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不少群体间很难有机会进行直接的互动接触。近期心理模拟的相关研究发现,在缺乏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想象接触来促进接触意愿的提升[16],有效增加个体对互动对象人际互动结果的期待,从而使互动双方的关系得到改善,进而影响竞争情境中文化符号的注意偏向,验证了文化符号注意偏向的可干预性,从而促进良好群际关系的持续发展。

三、结语

社会互动情境是影响群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加强合作情境是促进跨群体交往的重要举措,合作情境为抑制内群体偏爱效应和促进社会群体间的和谐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方向。同时,社会互动理论也为我国当前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对外交往的发展提供了切实的依据。未来研究重点应放在将理论转化为社会实践的具体干预策略上,形成良好的群际态度,增强群际信任,促进积极合作行为的发生和推动文化共同体的建设。

作者:马小芳 关荐 单位:宁夏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