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化自信下高校文化建设理论实践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文化自信下高校文化建设理论实践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文化自信下高校文化建设理论实践研究

摘要: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文化建设实践中,需要加强对理论建设和实践建设的重视,重点开发多元化的文化建设体系,有效促进高校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本文从文化自信视域入手,对高校组织开展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的解读,旨在能对理论基础进行明确,显著提升高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加快文化建设发展进程,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文化建设;理论;实践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代表,也是民族精神的直观表现。文化自信建设能为国家的兴旺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在高校建设发展实践中关注文化建设,并重点促进文化理论建设和实践建设的推进,能发挥文化建设的优势,为高校师生群体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使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和功能得到充分的彰显,有效带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目标。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指对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积极践行,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新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在一段时间内要加强对传统文化保护和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并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培育群众的文化自信,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与认同,具体指能使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其他民族的文化,高度重视和积极践行本民族的文化。新时代背景下涉及的文化自信就是对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是对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性自信[1]。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文化建设理论基础

文化自信视域下推进高校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只有发挥文化自信的作用统领高校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系统贯彻落实,才能以文化建设对学校校园文化环境进行优化,有效促进学生群体文化认同感的提升,从而使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呈现出良性发展状态。

(一)文化自信与高校文化建设的内在关联

高校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建设联系较为紧密,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学校文化建设的支撑,并且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与文化自信的推进存在一定的契合性,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加快校园文化建设,能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文化认同感的显著提升。一方面,文化自信是高校开展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长时间以来在中国全面推进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高素质公民作为主要的目标,将发展现代化和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核心思想。在此背景下党中央也进一步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提高学生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能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历程中。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本身承担着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高校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会主动践行党和国家的领导,能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作为目标,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作为核心环节,通过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进行培育,有效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实现繁荣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高校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2]。高校是服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文化场所,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能从多角度对文化自信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高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校园作为文化的物质支撑场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时代文化等进行接触和学习,能让学生受到先进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帮助大学生群体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同时,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运用多种文化载体实现文化育人的过程,通过大众传媒载体、活动载体、语言文字载体的有效应用,能使大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文化内容,帮助他们坚定文化自信,从而有效促进文化育人工作的科学组织推进,使学生的认知力得到显著的提升,逐步增强文化自信建设工作的发展成效。

(二)组织文化认同是引领高校文化建设的根基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开展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为了能形成对文化建设的积极导向,会渗透组织文化认同方面的理论思想,借助组织文化认同的引导实现先进文化在组织内部的积极传播,从而借助组织文化教育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内容,使高校文化建设能契合组织文化认同的要求,能在有效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对学生群体的积极引导作用,使他们可以在校园文化的积极引导下,重新认识个人与学校、个人与组织、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有效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综合效果。系统分析,在组织认同理论的引领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为了实现文化自信的目标,可以将组织文化认同划分为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内容,从多层面对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空间,能通过提高学生群体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能坚定文化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新的理解,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贡献力量的高素质人才[3]。

(三)守正创新是高校文化建设坚守文化自信的支撑

高校文化建设实践中,要想实现文化自信的目标,守正创新是较为重要的前提。其中守正就是在文化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方面发挥的重要指导地位,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始终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学校文化工作的绝对领导,促进党中央文化政策的系统贯彻落实。同时守正要求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主管部门秉承守正的坚定决心,并形成特色的领导艺术和政策观念,能从引领学生自我创造、学术自由、独立和尊严的角度促进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为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作出积极的引导,使高校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能正确区分和辨别政治文化、学术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教风和学风,提高学校育人工作的整体效果。而创新则是要把握文化创新的规律,在高校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积极借鉴其他文化中有益部分按照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需求进行创造,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在高校文化建设中,也要坚持创新的发展理念,通过文化的创新激活学生群体的创新意识,通过创新文化的建设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为文化自信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高校文化建设能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状态[4]。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文化建设实践要点

有效的实践是支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在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系统把握文化自信的影响,能构建全新的文化育人工作体系,有助于促进良好文化环境的系统构建,从而提高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5]。

(一)加强区域文化资源开发,构建特色资源体系

中华民族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合体,也是文化自信的根源,因此文化自信视域下开展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探索文化建设工作与传统文化、区域文化的有机整合,构建能凸显区域文化特征的特色文化体系,从而让学生对不同区域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空间,在文化育人力量的支持下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成效。其一,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工作的意见、建议,根据文化建设工作的现实需求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形成共建共享的文化建设基地和学术建设平台,促进产学研用联盟的建设和发展,在对传统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整合的前提下,对创新文化产业形态进行开发,构建能将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作为内驱力量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带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使高校文化建设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状态,能在建设实践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其二,高校要对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开发和挖掘,构建区域文化资源体系,对学校文化建设资源进行丰富和优化。高校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驱动地方协同创新的主体力量,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本身与区域文化的开发和整合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高校对地区范围内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能促进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协同创新,并且能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中,对校园文化育人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能够显著提高高校文化建设的综合影响力,在特色资源体系的支撑下能提高高校育人工作的整体发展成效,有效增强高校学生群体对校园文化、区域文化的综合认同感,唤醒学生文化自信意识,逐步提升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水平[6]。

(二)创新文化资源利用,形成意识形态价值引导

文化资源利用模式的创新能优化文化建设的综合效果,形成意识形态价值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的形成,从而使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能取得良好的发展效能。因此高校建设实践中,要将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作为重要的切入点,以文化建设引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开展,帮助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价值定位,有效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和效能的提升,在高校文化建设实践中全面促进文化自信的系统贯彻落实[7]。首先,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工作中,要坚持“四个自信”意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使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文化自信建设工作紧密融合在一起。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文化建设工作中较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形成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促进高校文化建设中对文化资源的创新应用,能将文化传承创新与高校育人工作紧密融合在一起,通过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教育质量优化育人工作的效果,确保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创新应用形成积极的意识形态引导作用,显著增强文化建设工作的综合发展效能。例如高校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把握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促进“四史”教育的系统贯彻落实,并且能够依托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信息化的文化建设空间和在线教育引导平台,通过虚拟情境创设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新中国史、中国共产党史等,在情境创设中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有效促进学生鼓励思考和明辨是非,引导他们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文化,自觉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性的行为准则,循序渐进地提高思想认识高度,确保在未来能为社会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8]。其次,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要坚持“会通融合”发展理念,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使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协同推进。新形势下高校为了践行文化自信的思想,在实际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结合时代特点和文化建设发展规律、发展需求,探索学科的会通融合,开发交叉学科的建设,适当的增加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对综合性的课程进行系统的设计和优化,从而促使高校将知识教育、素质教育、文化育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步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向人才培养领域延伸,从而在文化教育的潜移默化影响下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引领他们客观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9]。这样就能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帮助高校坚定文化建设的方向,使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能帮助学生群体坚定文化自信意识,也能强化他们服务社会的思想和理念,从而确保高校所开展的人才培养工作能形成对学生群体的价值引领作用,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决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坚定文化自信立场

综合性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为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能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立场,从而在文化建设的支撑下优化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水平。因此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创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空间,促进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立场,能在未来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10]。首先,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文化自信理念在校园文化体系中的有效渗透。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要将加强学生文化自信意识,践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和传播作为主题思想,积极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气息的综合文化实践活动,如诗词朗诵会活动、校园围棋大赛活动、传统绘画比赛活动、文化摄影展览活动、红色革命观影活动等,让学生能在丰富、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历史的选择、感知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的有效渗透等,确保学生在优秀文化环境的影响和支撑下能深化思想认识,可以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的立场,形成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不断奋斗的决心和勇气。其次,开展学术研究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研究和解读,提高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感知力。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保障综合文化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可以尝试开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讲座活动、“四史”学习交流会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创作活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措施专题讨论会活动,鼓励高校师生群体针对文化的传承、建设等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推广先进文化,将文化自觉和自信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中,形成对学生群体的积极影响力,有效促进学生文化认知水平的提升,为他们文化自信意识强化创造条件[11]。最后,开展媒体宣传文化活动,结合信息时代的影响对文化宣传活动的载体进行改进和创新,设置文化展板宣传、校园广播宣传、校园报纸宣传、校园网络宣传、新媒体宣传、短视频宣传等多种不同的宣传形式,从更多的渠道和路径向学生讲解校园文化和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鼓励学生在文化的引导和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凝聚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自信环境。如可以在媒体宣传活动中,积极宣传袁隆平先生的故事、张桂梅女士的故事以及一个个平凡人参与抗疫工作的故事等,通过媒体宣传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使学生能客观认识文化建设,深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文化建设工作开展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与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联系较为紧密,只有推进高校文化建设,促进文化自信思想的有效渗透,才能显著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带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性提升。因此新时期要重新审视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文化自信视角有效促进文化建设的转型发展,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和落实,使高校文化建设能发挥出文化育人的价值和功能,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施合理化的塑造。

作者:黄娟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