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马克思主义理念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马克思主义理念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马克思主义理念创新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更加突出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包含着作为活动主体的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全部总和。文化反映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社会力量、社会财富和社会关系所达到的程度。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就是从社会关系的整体出发,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目的。马克思认为,造就高度文明的人,就是“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①马克思的论述,揭示了文化的实质、意义和最高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时代和我国发展实践中,我们党不断从新的高度和视野来审视文化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一是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为本,是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提出来的。以人为本蕴涵着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根本观点。这集中体现为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集中体现为党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政治立场。坚持以人为本,也是必须贯穿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原则。因此,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尊重人民的文化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文化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做到文化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文化建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是从民族复兴的高度,提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即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党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因此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不断作出新贡献。

三是从国家实力的高度,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四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提出文化是社会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党强调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为全体人民团结进步提供重要精神支撑。正是因为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认识上的清醒与自觉,才把文化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地位,提出文化建设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文化环境和智力支持的重要结论。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党对时展趋势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从而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中更加强调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主文化系统规范着一个社会主要的行为方式,这是理解特定时代和时代风貌的关键。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主文化。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融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是十六大以来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全党要不断提高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在内的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集中体现为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之中。这就要求我们:

一是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是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指南,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确保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是要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舆论引导能力也是执政能力。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进一步改进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用先进文化占领舆论阵地。

三是要始终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人们尤其是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是要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在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中,我们只有始终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旗帜,才能有力地抵御西方各种错误的或敌对的思潮对我国社会的渗透和侵蚀,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孕育和发展与这个伟大事业相适应的先进文化,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唤。纵观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我们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指导和支撑,都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一系列文化理论创新成果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我国实际,提出一系列文化创新的理论和观点,从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是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党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于1979年9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不但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同时又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和革命理想、革命道德风尚以及文化生活等。直到党的十五大以前,党的文献基本上都是使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提法,并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二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991年,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论断,并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了较为完整的论述,勾画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轮廓。此后,还多次讲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并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是提出了“先进文化”概念。2000年2月,在广东高州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这次讲话第一次使用了“先进文化”这个概念。此后,又多次论述了先进文化这一重要思想。2000年6月,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新时期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其中的一个创新之处就在于,在对党的先进性的概括中,首次加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条。这一概括把先进文化上升到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的高度,进一步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提出,既是对党建学说的丰富,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四是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首次提出来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和谐文化的目标是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又一次创新。

五是提出了“文化权益”的思想。总书记在十七大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提出“文化权益”思想既是着眼于文化建设根本目的,强调文化建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又强调文化建设要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文化权益”是对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的深化和拓展。

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产品的二重属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作为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和中介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人类创造出改造外部世界的手段,并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改造外部世界的基本手段就是文化活动模式。例如,以“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与“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为中介,就形成不同的活动模式(这是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文化的活动模式的每一次重大更新或优化,都在不断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的同时,带来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因此没有文化,就不可能产生人类的高级需要,就不可能有新的更高级的人与自然的中介形式以及新的活动模式的产生,就不可能有立足于科学发展基础上的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革命的产生,就不可能有人类活动的进化发展与社会的进化发展。马克思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出了“文化生产力”、“文化市场”等范畴,区分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和商品的二重属性,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因此,创造了新的文化活动模式,实现了文化建设一系列观念和思路更新:在发展战略上,把握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日益交融的趋势,强调文化与经济的统一,提出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科技、创意等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在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与发展的统一,提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因而必须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发展思路上,强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统一,因而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抓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抓壮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在衡量发展标准上,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理念,强调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实践中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这些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为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五、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强调文化的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人类改造世界和改造人本身的活动是文化的源泉和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又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的文化发展及其形态的变更,归根到底依赖于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变更。马克思指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④这是对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明,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区别于其他文化理论的根本点。目前,我国的文化发展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还相对滞后,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适应,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适应。我们党从当前我国实际和文化的本质出发,深化了对文化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提出文化创新的重大任务,强调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一项艰巨任务和重要责任,强调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和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推动文化理论和实践双重创新,以推进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因此,一是要深刻认识文化的创新本质。创新是文化的根本特征。现阶段中国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二是要深刻认识文化的创新动力。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现阶段中国文化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创新,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三是要深刻认识和相信依靠文化创新主体。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现阶段中国文化,要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增强创新能力,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