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村落的文化特性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村落的文化特性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村落的文化特性研究

古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交汇、宗教文化的传播,使闽北文化在广阔的文化舞台上有声有色.福建北部地区的古村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当地漫长发展中的农耕文化、移民文化,使得福建北部地区的古村落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福建北部概况

1区域界定

闽北,一般意义上指的是福建省南平地区的所辖范围,但地理意义上的福建北部地区包括西从武夷山脉开始至东岸的太姥山脉及沿海地带.作为闽文化与北方文化的交流区,本文研究包括南平市、宁德市两个地级市的所辖范围,土地面积3.97万平方公里,下辖公共19个县(市、区),人口627.65万.下文暂且将福州以北的南平地区和宁德地区统称为“闽北”.

2区域地理概况

闽北地区山岭耸峙,丘陵起伏,河谷和山间小盆地错综期间,形成以丘陵山地为主的低山地貌特征.主要的山脉大致呈现东北———西南走向,东端是曲折的海岸线,西端是高耸的武夷山脉,中部鹫峰山脉山脉、闽东丘陵等地形.武夷山脉西北坡陡峻,东南坡较为平缓的态势,使得闽西大山带间形成了许多面积不大的山间小盆地,仅在底部河谷两岸分布着小片的平地.高耸绵亘的武夷山起到了屏障作用,阻隔了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使得该地区气候较同纬度的江西等省份相比更为温暖宜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短夏长,雨量充沛,气候地理条件优越.福建北部与福建省三明地区、福州地区以及江西省和浙江省毗邻,自古以来就是全闽通往中原及全国各地的天然“锁钥”地带[7].

早在四千多年前,福建土著就在武夷山脉、杉岭山脉定居,繁衍生息,发展种植和渔猎生产,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闽北历史悠久,地形复杂,保存着数量众多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绝大多数是历代的外来移民所创造,但是由于闽北地区山高林密、峡深地少等地理条件的限制,除了闽江上游主要支流之外,对外交通极为不便,生产生活条件比较恶劣.所以,北方来的移民在福建北部往往只是短暂的停留就又向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迁徙,使得闽北地区的汉民呈现出流动性较大、迁入迁出较频繁的特点.古村落历经嬗变,屡兴屡废,古村落的风貌,从汉朝到明朝,经历了1500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福建北部古村落的特征

1空间分布状况

据《福建北部古村落调查报告》中所调查的福建北部地区的古村落,收集了38个古村落的资料,建立闽北古村落数据库,通过AREGIS技术制作“福建北部古村落分布示意图”(见图1),分析福建北部古村落空间分布特征.据图1,从空间分布的角度分析,南平市境内古村落主要集中在闽江上游的主要支流沿岸附近.在富屯溪、崇阳溪、南浦溪、松溪、建溪沿岸集聚了12个古村落,占统计中南平市境内古村落总数的70%以上;宁德市境内的古村落则在山区县内集中分布;古村落的地理布局大致是西疏东密,在南平地区境内只在闽江支流的上游地区附近分布的密度较大,宁德地区境内的古村落呈现三三两两小范围集聚的特点,总体上则较南平地区更为密集.

2古村落形成和人口迁移的空间过程分析

福建北部地区的主要住民都是世居中原地区,后从浙江或江西进入福建,经过一次或多次的迁移,才定居在现住地.北方汉民入闽的迁移路线一般是从华北平原进入淮南、江南,或经过皖南、浙江西部金衢盆地,翻越武夷山进入福建;或经江西南部,翻越武夷山进入汀州(今长汀);又或顺着浙江沿海南下,进入福建.而在福建境内,北方汉民最先到达的是闽北地区.由于闽北地处闽江上游,北方汉民入闽的主要路线便是顺闽江而下.由表1体现了闽北古村落主要姓氏迁移入闽沿江而下的过程.此外,重要关隘和闽江沿岸作为交通要道也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路径,并且在这些通道的沿线,形成了众多的古村落

古村落是一种有别于古代城市的乡村聚落形式,居民是村落的主体,村落的形成以人口的增加为前提.福建北部地区古村落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先民肇基、人口聚居、迁移扩张的过程.根据所调查的古村落记载开基的最早时间,通过AREGIS技术制作唐、宋、元、明清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福建北部古村落分布示意图.据图2,从总体上来看,闽江上游古村落形成的时间早于闽江下游.隋唐时期的古村落大都集中在闽江的上游沿岸或宁德境内其他河流的沿岸地区.古村落的布局变化较大的历史阶段是宋代,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古村落数量伴随着人口的大量迁移入闽而相对迅速地增加,宋朝以后福建北部古村落的大致格局已经形成.闽北汉民的流动性虽然比较大,但无论是唐宋时期,还是明清时期,南迁的汉民对于闽北山区的开发,其重心都是围绕闽江上游的支流展开(在宁德境内的古村落布局也是围绕霍童溪、亭溪、东溪和西溪周围展开).这些溪流的两岸有一些较为平坦的河谷小平原,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而且在山多地少的背景下,这些溪流都是古代福建的交通要道.由于溪流沿岸交通方便,而且具备了一定的农业生产条件,移民们入迁福建会首先选择在此定居.又由于闽北古村落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北方人口南下迁移开基而形成的,根据姓氏迁居古村落肇基的时间(即表1),也可得出相同的规律.据表1分析,从迁移到闽北的时间来看,最早的是在东晋时期,例如,武夷山城村的赵姓;从迁移入闽北的时间的集中程度来看,最密集的在唐宋两朝期间,在唐宋迁入这些古村落的姓氏有林、祖、叶、杨、许、黄、张、范、卢、缪、郑、陈、吴等.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年代入闽定居的北方汉民在闽北肇基形成的不同的古村落,又由于人群的社会属性差别,使闽北古村落的发展随着移民的迁入而进入不同的历史阶段:两晋时代,中原战乱,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入闽,主要经由浦城到达闽北其他地区.浦城莲塘乡发掘的西晋墓群证明西晋以前王姓家族已经进入浦城居住.松溪渭田乡出土了西晋的墓葬文物,说明中原文化最迟在西晋时已经随着迁徙人群传入闽北.调查已知的武夷山五夫镇就于晋代始建.至隋唐时,入迁福建的北方汉民日益增多,尤其是到了唐朝中后期,北方汉民迁入福建的人口就更多,闽北地区也有相同的趋势.唐末五代时河南王审知率师入闽,许多家庭更是直接追随王审知入闽.这一时期进入闽北的北方汉民的身份结构和文化结构也比以往的移民在层次上有明显的提高,极大地提升了闽北地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水平[8-9].闽北古村落的开基始祖直接追随王审知入闽的就有延平峡阳镇范姓.宋代是北方人口南迁福建最多的时期.到了宋代,南迁入闽的北方汉民中,常规性移民比重有所增加.北方汉人大量向南方迁徙已经成为当时人口发展的一种趋向.由于居民们要寻找生产条件更优越的地方居住,常常会选择往闽江而下,到福建沿海平原地区定居,所以这时期的闽北居民迁入、迁出都比较频繁.闽北这一时期形成的古村落有:顺昌谢屯村、政和西门村、延平宝珠村、寿宁西浦村、屏南北墘村等.明清两代由于平原与沿海地区的农业开发呈现出饱和的状态,闽、浙、赣各省的无业流民再次返回闽北山区,大量流民进入山区从事各种行业,有一部分是短期行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长久的定居.然而定居下来的外地移民,又回到了农村从事农业生产[10].闽北地区这时期形成的古村落有:古田长洋村、霞浦上村、柘荣长岐村等.

3古村落先民人群属性特征

在对古村落肇基居民的研究中,根据迁移原因的不同,把中原迁移到闽北的人群分为四类:一是中原官吏、军队的驻防,这种人口迁移的规模并不大,例如在西汉、东汉的400年间,陆续地有中原的官吏和军队来闽驻防,但是数量很有限.二是由于中原战乱兴起,四处逃亡的难民,由于闽地是人烟稀少的边陲之地,所以中原汉民批量地进入闽中,每一次中原战乱的兴起,都可能成为北方汉民入闽的高峰,例如东汉末年、唐朝末期都是中原人口大规模迁入闽北的时期.三是地方政权的建立,随着闽地的开发进入闽北定居的中原汉民,例如,唐末五代时期河南王审知率领军队进入福建,成为福建的统治者,并由此带来了许多追随者,如建瓯的郑氏、浦城的张氏等.四是由于北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的北方汉人,主动地迁移进入福建,并且不在少数在闽北定居[8].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迁移人群的文化背景也不相同.在汉代从中原南来的人,以避世隐居的居多,这时期的移民见诸文献记载的很少,但多带有一些神秘色彩,例如,武夷君以及衍生的十三仙的传说.但是这些传说现在已经无从考证.至两晋南朝时期,有数量规模相对较大的中原人口移居闽北,这些迁移的人口拥有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背景,给福建北部的开发带来契机.两晋时代,在中原地区战乱的促使下,汉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迁移福建,汉文化首先在福建北部地区与当地的闽族文化相互交融.至唐宋年间,中原传统的内陆性农业文化已经成为了闽北当地文化的主流,牛耕和改良的耕犁代替了原始的耕作手段[11].宋朝迁移入闽的人群,特别是大批的文人墨客,将中原地区重教习儒的风气带到闽北.宋代的闽北地区,可以说是进入了移民与经济文化开发繁荣的繁盛时期.以政府的行政建置而言,宋代福建共增设十县,其中七县都位于闽北和闽西山区.由此可见宋代汉民迁居闽西北的大体趋势.至于闽北地区理学的兴盛和文化事业的发达,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闽北地区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7]中原迁移人群本身具有的封建宗法社会的宗族制度,也在整个区域开发的历史过程中深刻影响闽北.迁移人群的民族风俗,如婚俗中的“六礼”活动、丧葬习俗、祭祖程式、岁时节庆也都在当地广泛传播,并延习至今[12].从汉人进入闽北开始,伴随着古村落的建设,中原文化在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融入地方文化特征.

福建北部文化生态与文化特性

1文化生态分析

福建是我国一个相对独立而较完整的地理单元,西部有武夷山系列带,成为闽、赣两省的分水岭,东北邻浙江,西南连广东,闽浙之间、闽粤之间也有山岭阻隔,成为封闭性的陆地,又由于福建北部地形复杂,山区交通闭塞,当地的文化在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当地原住居民的生活生产习俗和中原迁移人口带来的北方文化,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中原移民从根本上改变了闽北的居民结构,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和谐发展.根据所调查的古村落中留下的线索,下文拟从几个文化的不同方面,举例分析在中原文化的传播和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文化现象,即文化生态关系.

作为闽北文化的一部分,闽北方言的形成与汉人大规模迁徙入闽的历史紧密联系.东汉以前,闽北是越族的领地,土著居民有着跟汉族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虽有汉人到闽北开发、定居,但对土著语言冲击不大,但是到了三国时期,东吴人大批进入闽北聚居,随这迁移人口而来的汉语及其方言,与当地的土著语言相互作用,对闽北地区的方言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代陈元光、王审知家族先后入闽,带来了大批的中州子弟,中州的语言进而影响了闽北的语言.宋末元初由于战乱,大批浙赣人涌入闽北,闽北语言有渗入了吴楚语言和客赣方言的成分,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闽北方言[13].但是,闽北地区复杂的地形和不便的交通又使得定居下来的居民缺少彼此交流,从而使得闽北方言内部出现许多“方言群”和“亚方言群”,大山成为方言和文化不同体系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地理界线.

闽北是国内的罕见的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地区.三教的传入伴随着闽北与外界的交流而产生.闽北古村落中现保留的主要庙宇见表2.从闽北古村落中现存庙宇,可以看出佛教和道教以及闽北的民间信仰共同存在.并且存在着同一个庙宇中供奉着三教的教首像的现象.另外,因为环境制约而被独立或完整地保留下来的俗神信仰,也成为闽北地域风俗的突出表现.

闽北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古村落中的建筑吸收中原传统建筑文化的某些观念长期保留至今.如如汉代盛行的斜撑拱在北方建筑中早已绝迹,我省其他地方也很少见,可这一构件却在闽北各县市民居中大量存在[卓晔.闽北古建民居[M].南平:南平市文化局出版发行(内部书刊)1999.].又如山区人民建房,大多兴三组或多组的三进院落,形成几代亲族聚居一处的景观,体现了北方士人聚族而居的传统习惯的保留,而一些古村落民居中堂上悬挂着的“天地国亲师”牌位和“敬天法祖”之类的牌匾,更表明了其与中原文化同属一脉[14].由于迁入福建的汉民常常是经过多次的辗转,在福建周边的浙江、安徽等地先驻留,所以在闽北古村落的许多古民居中,建筑材料的生产和制作方面受徽派建筑的影响.而闽北先民们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又在此基础至上在有限的空间内巧妙构思,施展各种雕刻技法,创造了许多雕梁画栋、藻井雀替[15].因地制宜、因山就势是乡土建筑的根本,正是与环境的充分结合才使之自然地溶入环境,“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价值才得以真正体现[16].

2福建北部文化特性

从中原迁来的移民形成的聚居地,一方面与福建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相协调,另一方面又受到人群本身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多重文化地理要素特征的古村落.总体来说,福建北部文化主要具有独创性和多元性两大特性.福建北部地区有其独特的区位和环境特征.地理空间作为土著文化和移民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将其地域空间的特性反应在了文化现象上.闽北先民发挥智慧,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山区文化.闽北不仅具有全国最大的窑群,还有中国最早的棉布和悬棺,有北苑龙团茶、武夷大红袍等,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同时还有诗词、史学、法医学等,卓越的精神文化.总之,闽北地区文化体系的内涵丰厚,在许多方面都有其独创性的特征.闽北地域文化的多元性源于移民文化的开放与兼容,主要有两层涵义:(1)闽北文化中体现了多元的文化要素.秦汉以前,福建是闽越之地,百越文化在福建占有统治地位.而在随后的历史中,由于各种因素而进入福建定居闽北的移民们带来了,中原众多地区的文化.这些土著文化和中原文化在闽北的地域空间上共同存在.(2)由于闽北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例如,建国前,相邻的政和县和松溪县彼此间没有一条公路,仅有一小段水路通航小船和竹筏[《政和县志》268],致使闽北文化在地理空间中体现了相互隔离的状态,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在相对分离的地理空间下各自发展,形成了支系复杂的福建北部文化系统.

结论

福建北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意义,在长期的历史中,北方汉民不断经此进入福建,在此停留或定居形成的北方汉民聚居地,形成南北文化融合区,一方面受到人群本身价值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与福建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相协调,从而形成了具有多重文化地理要素特征的古村落.而这些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古村落却面临着急速损毁的状况,希望由此唤起更多人加入到福建北部的古村落的保护和研究中来.(本文作者:叶晨璐、王彬、罗炜祥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