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村落文化艺术数字化保护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村落文化艺术数字化保护方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村落文化艺术数字化保护方法

摘要:随着数字化制作技术的逐渐成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日益受到重视,阳山古村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本文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研究阳山古村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尝试探索阳山古村落文化艺术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理念、形式、路径。

关键词:阳山;文化艺术;数字化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多个场合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路径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5次被提到,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调查显示,2000年,我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到2010年已锐减为271万个,这意味着每天要消失200多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1]为保护传统村落,2012年12月7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联合公布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来,先后4批共计4153个传统村落被纳入保护名录;[2]2017年5月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建村〔2017〕109号文件,公布2017年、2018年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3]阳山古村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正和镇,据《湖湘文库: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记载,村落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4]盛于道光年间,距今约500年的历史,现为中国十大古村之一,[5]现存古建筑80余栋。阳山古村占地面积15000多平方米,多为两进三间厅堂的宅院式建筑,均为木砖结构的两层楼,建筑的整体构架处处体现出儒家的“中和”思想,将民俗文化与古典建筑完美融合。阳山古村2016年被列入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1对阳山古村落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收集与存档

1.1查询相关书籍、访谈村里老人,了解阳山古村历史文化

清朝王闿运的《桂阳直隶州志》,段广慧主编的《中国郴州古村》,村里的《何氏宗谱》对阳山古村的历史文化有初步了解,将原始文字资料用激光扫描仪进行扫描;对村里老人进行访谈,了解老人们对阳山古村历史文化的价值认同感,整理访谈记录,一起存入阳山古村历史文化档案。

1.2运用照相机拍摄阳山古村落现存的建筑

运用佳能单反相机对阳山村的建筑风貌、装饰艺术、建筑布局、生态排水系统等进行图片收集分类整理;对收集的图片进行文字分析,用Word编辑,图文并茂;全部归入阳山古村建筑艺术档案。

1.3运用摄像机拍摄阳阳山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景观和建筑

运用索尼摄像机对阳山古村落进行视频拍摄。首先从阳山古村历史入手,大场景切入,村落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停水结村,建筑占地5000平方米。村落在布局上讲究“天地人和”,结构上体现儒家“中和”思想。然后从生活场景带入,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特色产品3个角度拍摄视频。

2阳山古村落文化艺术复原与修复

2.1将拍摄的照片在AdobePhotoshop进行修复处理

首先,因长期日晒雨淋,很多建筑外围装饰艺术已经破旧,在AdobePhotoshop里打开照片,运用工具里的污点修复画笔工具、修补工具进行修复处理。其次,有些装饰艺术在室内,光线不充足,视觉展示昏暗,在AdobePhotoshop里运用调色技术,即图像调整中的亮度对比度、色相饱和度、自然饱和度等进行调色修复。再者,有部分装饰艺术在高处或顶部,拍摄有透视效果,这时需要用到工具里的透视裁剪工具,将其进行视觉复位处理。最后,有部分因光线昏暗和距离比较远的拍摄照片,综合运用滤镜中的USM锐化、调整中的亮度对比度、工具中的修复画笔工具等进行精细加工修复。

2.2复原处理破损严重的建筑装饰艺术

有部分建筑装饰艺术因破损太严重,已经无修复的可能,可以运用AdobePhotoshop工具中的画笔工具、橡皮擦工具、模糊工具等进行重新绘制;也可以利用wacom影拓手绘板在EasyPaintToolSAI(漫画插画绘图软件)或AdobePhotoshop进行绘制;还可以在3dmax中建模、渲染,可以导出立体平面图和立体环视视频。运用数字技术处理图形图像、渲染、动画等技术手段再现阳山村的本来面貌。将收集整理的文字、照片、动画、录像等进行分类归档,建立数字化的阳山古村落文化艺术档案。这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保护工作,也是行之有效的保护手段。

3深入挖掘阳山古村落文化艺术内涵

第一,桂阳县早在18000多年前就有古人生活繁衍,属于“龙泉文化”的分支,史称“千年古郡”“楚南名区”。神农帝从中原南迁至湘南,在此传播了农耕文化。阳山与其他古村最大的不同是,阳山既不是官人建村,也不是商人建村,而是一个典型的文人村落。第二,阳山古村落在布局上讲究天人合一,在结构上融入了“中和”的儒家思想,是民俗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青山环绕,秀水萦回。房屋布局错落有致,装饰艺术精雕细琢,从排水处理到建筑的通风采光都是村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村落坐北朝南,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小溪流贯全村,谓之“金带怀抱”。第三,阳山古村何氏族人崇文尚武,求和睦,名礼仪,事农桑,有“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的百年家风,是我国古民宿风情的“活化石”。自发设立的“宗源会”——族脉,确保优良祖风的承载宗源会续;“救婴会”——救女婴,不让女婴被抛弃;“禁戒会”——治理村风除祸害;“重九会”——解危济困,也就是慈善会;“义学会”——育人才学子不论贫富,唯才是举;“女儿会”——摒弃男尊女卑的思想,宣扬男女平等的六会治村,体现出勤学务实、敬老爱幼、团结互助、德恶杨善的社会美德。目前,“六会”的石碑依然整齐排列,时时提点子孙后代的言行。六会治村都是村民自治组织,都是因为各种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且以公田保障活动的正常开展。从阳村的这种村民自治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民主、和谐的先进理念和阳山古村数百年的文明和谐史。阳山古村可谓古代“和谐古村落”的典范,同时也以其古朴的民居建筑以及和谐的民俗民风,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第四,阳山古村人具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态,老人们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却博览群书,知识渊博,非常健谈。“孝廉方正”“学海渊源”“声震骠骑”“佩印堂”“经研第”等都是阳山古村人读书以博功名的成果。阳山古村人虽崇尚功名,但不执着于功名,认为修身、齐家、治国才是读书的根本。在阳山古村的屋檐下都能看到以经典名篇为主的书法、壁画等风景交替呈现,展示了阳山人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以及文化深厚的内涵。第五,阳山古村也有自己的民俗文化。每年正月十五或大型节日在太极广场举行娱乐活动;一年一度的阳山村大会举行,成年男女均可参加;村中大会香每月的初一、十五在何氏祠堂举行,每家每户均参加;每年二月初二是“老人节”,各家各户均参与其中,为50岁以上的老人准备一顿丰盛的美食,举行集体娱乐活动,庆祝老人们的高寿。

4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文化交流的过程是文化传播的过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传播,通过数字化网络、媒体等各种途径传播文化,实现文化自身的功能与价值,同时依托阳山村丰富的文化资源,能够加强文化的宣传和保护。第二,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政府和民众的文化交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过程交流文化,也可以通过文化产品的渗透。充分利用古村本身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等古村特色,形成保护和开发的良性循环,把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培育和发展,能够带动古村落的发展,也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做好旅游的同时,宣传和保护古村落的传统文化。独特的湘南民俗风情和“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的百年家风让阳山村人更具文化魅力,阳山古村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也对展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具有重大意义。第三,一个村落的特色风貌应该是当地居民的缩影,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阳山古村落,作为一种文化不仅存在巨大的经济价值,还有着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文化交流的同时,要突出文化挖掘、故事的整理、包装宣传和策划营销等,构建“居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旅游购物”三位一体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古村落。第四,宣传古村落文化,利用新媒体的碎片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为其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用纪录片的形式进行宣传。阳山古村经历千百年的发展,村落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民俗风情、历史典故、礼仪节日等传统文化,通过纪录片等数字化让其“活起来”,并挖掘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既能扩展人们的思维,又能开阔人们的视野。有利于吸引受众,达到有效的文化传播,引起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第五,古村落是一种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以及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可以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古村落的共同发展。对古村落建筑群及周边景观进行合理保护与修缮,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通过保护传统古村落的建筑,更合理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将古村落的传统文化以及风土人情传播到每个人的身边,吸引周边的游客来古村落,了解古村落,发扬古村落文化遗产,从而将传统的部落引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第六,近年来一系列不恰当的措施导致大批古村落遭到破坏,甚至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古村落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被破坏,便不复存在。古村落的损坏,既有自然因素的破坏,也有人为因素的破坏。一是自然因素的破坏。古村落一般都有百年甚至千年的历史,由于风霜雨雪的侵蚀,再加上古村落的建筑物本身就是土木质结构组成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导致建筑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差,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二是人为因素的破坏。包括建筑性、生活性等的破坏。当今时代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古村落,房屋的翻新和修缮,使用新的建筑材料都是改变古村落建筑风格的因素,还有人口的流失导致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出现空巢现象,使古村变得没有生活气息,传统文化逐渐流失。因此,新型的数字化保护手段可以弥补传统保护的不足,使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使古村落文化保留的时间更持久更安全,也能促进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古村落都是多元化的,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启动和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保护古村落。

5结语

古村落是古居民物质文化的遗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地,是历史文明的载体,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稀有资源和宝贵财富。对阳山古村落进行数字化保护,可以使古村落的功能得到有效的扩展,在古村落文化艺术、民俗生活的长期保存、开放时间,布展灵活性、背景设置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作者:李丽珍 廖保华 陈丽娟 单位:湘南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