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谈艺术设计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谈艺术设计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谈艺术设计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摘要:丁佩《绣谱》是一门专门介绍刺绣工艺的理论著作,深受儒释道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所涉及的精神层面的匠人文化,探讨了创作者心理素养、创作思维、作品品评等因素,这对于当今艺术设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人文素养;绣谱;传统精神

《绣谱》一书于清代问世,由女子丁佩所著,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早的关于刺绣的理论著作。作者对于刺绣这门工艺,有着这样的描述:“工居四德之末,而绣又特女工之一技耳,古人未有谱之者,以其无足重轻也。”刺绣在作者看来,属于工匠之流,且又“女工之一技耳”,故其地位处于社会之末流的,这与其他手工艺人或是工匠并无两样。但是这样工匠文化及其传承,承载了中国传统精神和文化的精粹,这对当下的艺术设计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和许多古论方面的著作一样,《绣谱》一书篇幅不长,言简意赅,摒弃了繁复的技术层面的阐述,偏重于整体理论性。作者的阐述不仅只专注于技艺本身,而是从创作者心理素养、创作思维、作品品评等传统精神和文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所涉及的“闲静”精神文化、观察和思考的精神文化、品评的精神文化,对于艺术设计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心理素养培养——“闲静”的精神

第一章《择地》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创作之前对于心理素养和环境的高要求,即闲、静、明、洁。在对“闲”的描述中,作者提出:“故其境闲而后其心亦闲,百虑悉屏,神知自生,固未可率尔拈针也”。“闲”是一种心态,是创作之前的一种心理素养,是保持高质量创造力的基本前提。在刺绣这门工艺上,在“拈针”创作之前保持怡然自得的心境,便能达到如作者所说的“神知自生”的境界。静与闲是一对孪生兄弟,如作者所言:“故继闲而论静,静则其志专而心无物扰,静则其神定而目无他营。”闲和静这两种气质一直是传统文化提倡的美德,《道德经》也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观念,只有在安静悠闲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发现事物本来的面目和规律,辨其微茫,抉其奥妙。“闲静”的心境来自后天的修炼,也来自外在环境的营造。作者提到“故其境闲而后其心亦闲”,境闲就是指的对于外在环境的要求——明和洁。“明”是对于外在光线的要求:“择地必先择爽朗之区,秋毫必察,而后物无遁形”;“洁”是对于环境清洁度的要求:“故室中必先洒扫极净,床几以及应用之物,皆使不染纤尘,然后绣成”。作者对于环境的极高要求,对于现今的设计教育也有着参考意义,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多属于细活和慢活,考验的是创造者的细心和耐性。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秋毫必察、纤尘不染的课堂环境有助于保持学生良好的心态和高效的创造能力。在对学生的培养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素养中“闲静”气质的培养。在竞争极度加剧的商业环境中,我们在课堂教育中经常强调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的头脑风暴,展现学生的自信和热情,然而“闲静”气质是现代社会常所忽视的一种传统精神,这种缺失并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育和学生培养中,既要保持课堂“明洁”等硬性环境之外,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闲和静的创作心态;既要培养讨论式和竞争式的思考习惯,又要平衡兼顾作为个体学生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状态的升华。这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于个体人的心境的关注:“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2创作思维培养——观察和思考的精神

在第二章《选样》中,作者共分为审理、度势、裁汰、点缀、崇雅、传神、日月云霞、真草隶篆、花果草木、禽兽虫鱼、山水人物。其中以审理、度势观察方法为首,然后再依次分门别类对每种工艺的进行详细讲解。《审理》中提出“万物惟一理耳,而一物具一物之理”,《度势》中提出:“须于平妥中求抑扬之致,于疏朗中求顾盻之姿,于繁茂中求玲珑,于工整中求活动,务使寸练具千里之观、尺幅有万丈之势,是在分布之得宜,尤在物理之谙练”。作者不仅文笔优美,还提出了创作的设计方法与观察方法,在审理、度势等观察和创作方法提出以后,再依次论及各个门类的刺绣创作。在中国传统精神中,文学、诗歌、音乐、绘画非常注重人对于自然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从最早的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再到仓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造字的方法,经过前人的不懈努力,我们的思考方法和观察能力不断提升,从而形成了格物致知的传统精神文化。五代梁荆浩在《笔法记》曾提出:“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在这里,气和韵指的是审美意象,思和景指的是思考观察,笔和墨指导的是笔墨技术。气、韵、思、景、笔、墨六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形成一种整体的创作思维方式。取法自然,审视万物之理,是《绣谱》观察和思考的主要途径,通过师造化以赋形,究万物之情态,悉心观察自然界构成的法则,从外在现象中得出事物本质的规律。作者分门别类,逐一研究日月云霞、真草隶篆、花果草木、禽兽虫鱼、山水人物等不同主题,无论繁杂世界,纷纭人事,只要尊重自然,取法自然,提炼出明暗、大小、曲直、方圆、疏密等形式法则以及有我无我的各种审美意象,从而在创作中心随笔运,取象而不惑。在对学生创作力的培养中,首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现代设计教育直接取法包豪斯现代构成体系,在学生基础阶段,通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模块完成学生基础阶段,在高年级逐渐延伸到各门具体的专业课程。在这个过程里面,学生往往在技术层面提升较快,但是在审美意象和设计方法上有所局限,这种局限的原因大多表现为脱离自然,本本主义,只知道事物抽象的点线面,却没有深究每种事物构成的具体法则和形态,再进一步说,脱离了具体事物本事,僵化的思维无法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塑造学生的思维习惯。

3自评能力培养——品评的精神

在传统精神中,中华民族一向有对艺术进行品评的习惯,比如南朝谢赫将绘画作品分为“六品”;唐代张怀瑾以神、妙、能三品论定书法作品;宋人在神、妙、能的基础上,将画品提升到“逸”的审美层次。由此可见,对作品进行品评,进行层次分级,既符合时代要求,又能开拓艺术家的视野,提升全民的审美层次,这也是我国古典艺术品能达到巅峰的原因之一。书中对于绣品的评价体系描述得非常细致而具体,分别为《程工》和《论品》最后两章。《程工》具体提到了齐、光、直、匀、薄、顺、密等七大工艺要求,这些要求是对刺绣工艺的技能指标的刚性要求,而更重要的是《论品》提出了能、巧、妙、神等四个层次的评价,这部分评价体系基于文化层面的考量:“周规折矩,斐然成章,谓之能可也;惨淡经营,匠心独运,谓之巧可也。丰韵天成,机神流动,斯谓之妙;变幻不穷,殆非人力,乃谓之神”。《程工》和《论品》两部分评价体系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探及了作品最终价值,这也是作品走向商品的必要途径。在《论品》部分中,作品的评价是分层次的,最低的层次是“能品”,即周规折矩,斐然成章,作品达到基本的规矩和使用要求;最高的层次是“神品”,即变幻不穷,殆非人力,作品不仅满足基本的规矩,在审美意象上也达到了天人合一、出神入化的境界。因此,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提升文化修养,提高审美层次,能够对自身作品进行有效的自评,能使学生不断否定自身,不断提升创造能力。学生的技术熟练度是可以通过反复实操来实现的,但是审美意象的提升需要经年累月的锤炼。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应该首先提倡学生阅读经典,观察自然,学师,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开启学生对作品的品读能力以及对于自身作品的自评思维。这样的思维一旦建立,可以使学生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摆脱技术的天然束缚,无论在校还是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自觉地锤炼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这也是传统精神所提倡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参考文献:

[1]徐勤,丁佩《绣谱》价值批判[J].创意设计源,2014(06).

[2]张美芳.清代艺术家沈寿的刺绣风格及特点[J].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10(00).

[3]张朵朵.“绣”的书写——对中国刺绣艺术的分析[J].文艺研究,2006(12).

[4]姜昳.中国第一部刺绣专著《绣谱》及其作者丁佩[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02).

作者:彭嘉骐 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