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谈艺术设计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谈艺术设计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谈艺术设计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摘要:丁佩《绣谱》是一门专门介绍刺绣工艺的理论著作,深受儒释道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所涉及的精神层面的匠人文化,探讨了创作者心理素养、创作思维、作品品评等因素,这对于当今艺术设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人文素养;绣谱;传统精神

《绣谱》一书于清代问世,由女子丁佩所著,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早的关于刺绣的理论著作。作者对于刺绣这门工艺,有着这样的描述:“工居四德之末,而绣又特女工之一技耳,古人未有谱之者,以其无足重轻也。”刺绣在作者看来,属于工匠之流,且又“女工之一技耳”,故其地位处于社会之末流的,这与其他手工艺人或是工匠并无两样。但是这样工匠文化及其传承,承载了中国传统精神和文化的精粹,这对当下的艺术设计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和许多古论方面的著作一样,《绣谱》一书篇幅不长,言简意赅,摒弃了繁复的技术层面的阐述,偏重于整体理论性。作者的阐述不仅只专注于技艺本身,而是从创作者心理素养、创作思维、作品品评等传统精神和文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所涉及的“闲静”精神文化、观察和思考的精神文化、品评的精神文化,对于艺术设计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心理素养培养——“闲静”的精神

第一章《择地》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创作之前对于心理素养和环境的高要求,即闲、静、明、洁。在对“闲”的描述中,作者提出:“故其境闲而后其心亦闲,百虑悉屏,神知自生,固未可率尔拈针也”。“闲”是一种心态,是创作之前的一种心理素养,是保持高质量创造力的基本前提。在刺绣这门工艺上,在“拈针”创作之前保持怡然自得的心境,便能达到如作者所说的“神知自生”的境界。静与闲是一对孪生兄弟,如作者所言:“故继闲而论静,静则其志专而心无物扰,静则其神定而目无他营。”闲和静这两种气质一直是传统文化提倡的美德,《道德经》也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观念,只有在安静悠闲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发现事物本来的面目和规律,辨其微茫,抉其奥妙。“闲静”的心境来自后天的修炼,也来自外在环境的营造。作者提到“故其境闲而后其心亦闲”,境闲就是指的对于外在环境的要求——明和洁。“明”是对于外在光线的要求:“择地必先择爽朗之区,秋毫必察,而后物无遁形”;“洁”是对于环境清洁度的要求:“故室中必先洒扫极净,床几以及应用之物,皆使不染纤尘,然后绣成”。作者对于环境的极高要求,对于现今的设计教育也有着参考意义,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多属于细活和慢活,考验的是创造者的细心和耐性。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秋毫必察、纤尘不染的课堂环境有助于保持学生良好的心态和高效的创造能力。在对学生的培养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素养中“闲静”气质的培养。在竞争极度加剧的商业环境中,我们在课堂教育中经常强调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的头脑风暴,展现学生的自信和热情,然而“闲静”气质是现代社会常所忽视的一种传统精神,这种缺失并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育和学生培养中,既要保持课堂“明洁”等硬性环境之外,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闲和静的创作心态;既要培养讨论式和竞争式的思考习惯,又要平衡兼顾作为个体学生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状态的升华。这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于个体人的心境的关注:“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2创作思维培养——观察和思考的精神

在第二章《选样》中,作者共分为审理、度势、裁汰、点缀、崇雅、传神、日月云霞、真草隶篆、花果草木、禽兽虫鱼、山水人物。其中以审理、度势观察方法为首,然后再依次分门别类对每种工艺的进行详细讲解。《审理》中提出“万物惟一理耳,而一物具一物之理”,《度势》中提出:“须于平妥中求抑扬之致,于疏朗中求顾盻之姿,于繁茂中求玲珑,于工整中求活动,务使寸练具千里之观、尺幅有万丈之势,是在分布之得宜,尤在物理之谙练”。作者不仅文笔优美,还提出了创作的设计方法与观察方法,在审理、度势等观察和创作方法提出以后,再依次论及各个门类的刺绣创作。在中国传统精神中,文学、诗歌、音乐、绘画非常注重人对于自然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从最早的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再到仓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造字的方法,经过前人的不懈努力,我们的思考方法和观察能力不断提升,从而形成了格物致知的传统精神文化。五代梁荆浩在《笔法记》曾提出:“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在这里,气和韵指的是审美意象,思和景指的是思考观察,笔和墨指导的是笔墨技术。气、韵、思、景、笔、墨六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形成一种整体的创作思维方式。取法自然,审视万物之理,是《绣谱》观察和思考的主要途径,通过师造化以赋形,究万物之情态,悉心观察自然界构成的法则,从外在现象中得出事物本质的规律。作者分门别类,逐一研究日月云霞、真草隶篆、花果草木、禽兽虫鱼、山水人物等不同主题,无论繁杂世界,纷纭人事,只要尊重自然,取法自然,提炼出明暗、大小、曲直、方圆、疏密等形式法则以及有我无我的各种审美意象,从而在创作中心随笔运,取象而不惑。在对学生创作力的培养中,首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现代设计教育直接取法包豪斯现代构成体系,在学生基础阶段,通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模块完成学生基础阶段,在高年级逐渐延伸到各门具体的专业课程。在这个过程里面,学生往往在技术层面提升较快,但是在审美意象和设计方法上有所局限,这种局限的原因大多表现为脱离自然,本本主义,只知道事物抽象的点线面,却没有深究每种事物构成的具体法则和形态,再进一步说,脱离了具体事物本事,僵化的思维无法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塑造学生的思维习惯。

3自评能力培养——品评的精神

在传统精神中,中华民族一向有对艺术进行品评的习惯,比如南朝谢赫将绘画作品分为“六品”;唐代张怀瑾以神、妙、能三品论定书法作品;宋人在神、妙、能的基础上,将画品提升到“逸”的审美层次。由此可见,对作品进行品评,进行层次分级,既符合时代要求,又能开拓艺术家的视野,提升全民的审美层次,这也是我国古典艺术品能达到巅峰的原因之一。书中对于绣品的评价体系描述得非常细致而具体,分别为《程工》和《论品》最后两章。《程工》具体提到了齐、光、直、匀、薄、顺、密等七大工艺要求,这些要求是对刺绣工艺的技能指标的刚性要求,而更重要的是《论品》提出了能、巧、妙、神等四个层次的评价,这部分评价体系基于文化层面的考量:“周规折矩,斐然成章,谓之能可也;惨淡经营,匠心独运,谓之巧可也。丰韵天成,机神流动,斯谓之妙;变幻不穷,殆非人力,乃谓之神”。《程工》和《论品》两部分评价体系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探及了作品最终价值,这也是作品走向商品的必要途径。在《论品》部分中,作品的评价是分层次的,最低的层次是“能品”,即周规折矩,斐然成章,作品达到基本的规矩和使用要求;最高的层次是“神品”,即变幻不穷,殆非人力,作品不仅满足基本的规矩,在审美意象上也达到了天人合一、出神入化的境界。因此,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提升文化修养,提高审美层次,能够对自身作品进行有效的自评,能使学生不断否定自身,不断提升创造能力。学生的技术熟练度是可以通过反复实操来实现的,但是审美意象的提升需要经年累月的锤炼。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应该首先提倡学生阅读经典,观察自然,学师,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开启学生对作品的品读能力以及对于自身作品的自评思维。这样的思维一旦建立,可以使学生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摆脱技术的天然束缚,无论在校还是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自觉地锤炼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这也是传统精神所提倡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参考文献:

[1]徐勤,丁佩《绣谱》价值批判[J].创意设计源,2014(06).

[2]张美芳.清代艺术家沈寿的刺绣风格及特点[J].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10(00).

[3]张朵朵.“绣”的书写——对中国刺绣艺术的分析[J].文艺研究,2006(12).

[4]姜昳.中国第一部刺绣专著《绣谱》及其作者丁佩[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02).

作者:彭嘉骐 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