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艺术实践类课程线上教学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2019年底肺炎疫情爆发,教育部出台指导意见,要求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论文以此为背景,从融合课程思政艺术美育新理念、建立关联课程联动教学新模式、拓宽课程互动教学效果新途径、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新机制等四个方面探索艺术实践类课程线上教学的可能性,研究线上教学策略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艺术实践类课程;线上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国家政策要求和网络科技的发展,在线教育已经步入全新的阶段,并且以迅猛的态势向前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学背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高校教育教学迎来新的机遇。新技术的学习与适应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等问题成为高校教师面前的新挑战。2019年底肺炎疫情爆发,教育部出台指导意见,要求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高校教师要深入思考,以创新的思维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其他高校相比,艺术类高校以实践类课程为主,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本文立足于此,从融合课程思政艺术美育新理念、建立关联课程联动教学新模式、拓宽课程互动教学效果新途径、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新机制等四个方面研究线上教学策略的实施路径。
一、提高教学目标融合“课程思政”艺术美育新理念
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新时期下,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理念。它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的新理念从宏观上为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深刻阐释了“立德”与“育人”的精神内涵和本质要求。在艺术类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实践类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除公共课之外,学校根据自身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需要,开设诸多艺术专业课程,如《戏剧表演理论与技巧》、《中国民间舞》、《色彩》等。有别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形式,学生主要通过言传身教、实践创作、排练演出等方式接受专业学习。这种以实操为主要形式的授课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技能。但仅仅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精才艺、善应用”的综合型艺术人才是当代艺术高校的迫切需要。艺术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地点一般设在排练室、琴房、舞蹈间、画室、剧场等实践区间。受疫情影响,教师不能以面授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如此,是否一切艺术实践类课程都只能就此停止呢?笔者认为,空间的受限并不能完全阻止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线上教学不妨一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做到三个方面:一是以道德修养为先领,树“德艺双馨”为榜,立“品学兼优”为样,培养政治思想健康向上的有德青年;二是以知识理论为基础,拓宽视野,建立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三是以审美达情为特点,培养学生美感形象的思维构建,提高其艺术品鉴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虽然在技能学习方面受到教学场地的限制,教师无法当面亲授,但仍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建立线上教学互动机制,引导学生加强思政教育;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指导建立学习合作,拓宽知识结构,提高创新思维;通过创新教学新方法,建立“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完善艺术实践课程教学体制。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仅以“术”唯一,更要以“艺”为先。这里的“艺”,既包括道德修养、人文情怀,又包括知识底蕴、审美能力。高校教师应以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的精神要义为契机,学以致用,转换教育观念,培养“美”“德”“智”“体”“劳”兼佳的艺术类专业人才。
二、优化教学内容建立“关联课程”联动教学
新模式“关联课程”是指在专业建设中,以课程体系构建为基础,具有核心-拓展、理论-实践、先设-后开等关联性的教学课程。为确保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专业性,教师不能孤立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授课方案,应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情况下,遵循教育教学和艺术创作规律,与其他“关联性课程”建立合作联动机制。这种“联动机制”包括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如,在表演专业建设中,《表演理论与技巧》为专业核心课程,以其为基础,建立包括《台词》、《形体》、《声乐》在内的核心课程体系。为拓展表演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围绕“核心”课程开设《导演基础》、《编剧技巧》等,建立“拓展课程群”。“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并存,相互补充,构建表演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联动机制”也包括实际教学中教学融合、借鉴和共享。实际教学中,授课教师间不易及时掌握关联课程的教学进程、内容、方法、特色等。“听课”是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由于时间、场地等因素,教师很难达到互相听课的便捷、自如和灵活。与线下授课相比,开展线上授课,时间和空间更为灵活。在教学内容、授课方法、教学风格、课程特色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教师能够及时互相借鉴、资源共享、合作教学。“联动机制”在教学应用中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观课”获悉课程的教学进程,及时调整自身课程教学的内容,做到相互促进和统一;二是通过“感课”真实感受教学氛围,根据课程的关联特点找到共通性,及时调整自身教学方法,做到各有风格,相得益彰;三是通过“思课”发现教学问题,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关联课程间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有效。新形势下应建立“关联课程”联动教学机制,高校教师透过“关联”作用相互补充,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三、创新教学方法拓宽课程互动教学效果新途径
较理论课而言,艺术实践类课程更加开放、自由,具有较强的体验感。学生能够通过课堂训练劳逸结合,获得身体和精神的放松,不易造成因长时间久坐而形成的“课堂疲劳”。线上教学在构建授课环境方面存在先天的局限性。对于艺术实践类课程而言,这种局限性更为突出。如《表演理论与技巧》的线下教学设在排练室进行,教师能够有效组织实践活动促成学习的“动静结合”。然而,将课程转为线上授课,原本的当面亲授变成了“隔屏相望”,教学效果经受着考验。教学不是照本宣科,更不是“一言堂”,“互动教学”和“寓教于乐”才是良策,活泼的课堂氛围能使教学事半功倍。教师应勇于创新方法,积极拓宽课程互动教学效果新途径。一是掌握和把控教学节奏。教师提前对教学进程和效果进行预测,将重心放在课程主要内容上,运用“课程先导”和“生活实例”阐释教学主体和重点,运用游戏训练、合作讨论、问答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课程难点,做到深入浅出。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做到寓教于乐。二是增强网络空间意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包括名师讲座,艺术赏析等。新时期下的线上教学更要求教师具备整合网络资源的能力,提炼信息要义,正确处理教学目标的统一与网络资源多元的关系,积极拓展网络教学空间,注重实时教学互动,采取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教学的延续性。总之,教师应与时俱进,借助新媒体整合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水平。但不可忽略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要始终保持教学的热情,讲解的细心,授课的耐心和育人的恒心。线上教学更加重视学习反馈,教学活动要有专业性、开放性、互动性。
四、完善教学体系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新机制
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机制,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观念。伴随着传统教学观念“我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思想,常出现“强压式”的教学方式,其结果适得其反。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解放,思维多变。面对新环境新问题,教师需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成果导向,将“我要教”转变为“你想学”。转变观念是提升线上考核评价质量的前提,也是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的先决条件。课程考核评价具有三个方面特征,即双向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双向性”要求课程考核评价既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观测和评析,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考查。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机制,需建立“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套体系。两者相互促进,交互反馈,做到“教学相长”。“科学性”是课程考核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综合要求。首先要对标培养目标,设计具体可行的考核实施方案,确保考核内容能真实反馈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果。再者,要结合阶段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的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和综合研判。针对共相性和特殊性问题要分别作出不同的分析,针对不同阶段的问题要制定不同的研究方案,以此做到考核评价的客观有效。最后,考核评价的设计以普适性为原则,内容和形式不能因人而设。“系统性”是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的本质要求。联动、整一和功能决定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的系统、完整和稳定。课程考核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新机制,是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路径。艺术实践类课程开展线上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非无计可施。高校教师要适应新时期网络教学需要,提高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在融合“课程思政”艺术美育新理念、建立“关联课程”联动教学新模式、拓宽课程互动教学效果新途径、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新机制等方面研究线上教学策略的实施路径,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于雪,张跃伟.疫情下线上教学考核评价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0,37(10):1-5.
[2]郭英姝.线上课程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2020,(11):62-63.
[3]郭琳.“互联网+”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线上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新闻知识,2020,(08).
[4]李兴国.疫情时代艺术类专业线上教学的“变”与“不变”[J].艺术教育,2020,(06):15-18.
作者:杨超 单位:安徽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