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理工科院校音乐艺术教育思考与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音乐教育是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在校大学生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高等院校扩招以来,理工科院校学生数量骤增,音乐教育方面的条件、能力相对薄弱;同时受到社会和学生的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影响,音乐教育、人文文化素质的良性循环发展受阻。本文首先介绍了音乐教育在高等工科院校的现状及问题,并剖析了外在的影响因素;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阐述了加强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的意义;从理工科类音乐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方面对高等院校理工科管理体制、教育教学提出了建议,最后从校园文化、音乐社团的建设方面,给出了引导理工科院校学生提升音乐素养的相关措施及策略。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教改;理工科院校
一、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现状
自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以来,高等院校的学生大幅增长,1999年招生160万,比1998年增加52万,2000年、2001年分别招生220万、250万。2018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790.99万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在高校的学科分类中,工科的类别最广、人数最多。随之而来的,是理工科院校的教师、教学资源有限,教学实践受到影响。特别是理工科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并不全都从事技术与研发类工作,有相当一部分从事销售、采购、管理等工作,需要全面提高理工科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处在社会环境急速发展时期,心理压力大,不可避免地出现失常、失控的行为和情绪。在受到挫折后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对自己、他人造成极大影响。据统计,有27%的学生在入学后不适应校园环境、校园生活和群体关系,并感到孤独、寂寞;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家庭条件差异、大学自主的学习方式,因学业压力带来焦虑、厌学等问题;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挂科、补考导致学业倦怠问题。音乐教育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工科院校实施音乐教育对培养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也是校园文化发展、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音乐乐曲旋律之美、歌曲意境,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性格。音乐教育特别是乐理、音乐史等知识,可提升高等院校学生音乐鉴赏等方面的能力,激励大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积极进取的精神。笔者通过对文献和网络资料的调查研究发现,音乐教育在理工科院校是新型学科,在办学观念、物质保障、长远规划上尚未引起重视,在音乐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理工科院校尚未开展音乐艺术类学科教育,个体发展不成熟,整体发展不均衡,开展音乐教育的能力比较薄弱,亟需转变教育理念,采取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开设音乐艺术类公选课程等措施加以改善。
二、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剖析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启发智慧、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方式。但在观念上,大部分高等理工科院校以“理工”为主,尤其受到社会功利价值取向的影响,具有重理工轻人文的观念,使音乐艺术教育处于从属地位。随之而来的是,音乐教育在经费上投入不足,学校音乐乐器设备不足、场地空间有限,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这对理工科的音乐艺术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高校理工科院校学生,理工科课程学习及思维方式严谨,而音乐艺术类课程更侧重感性思维的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很难意识到音乐艺术类教育的重要性。音乐教育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愉悦性,能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回忆和体验,这有利于智力和探索心理的开发。理性思维、感性思维只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可能碰撞出火花,即著名系统工程专家钱学森所总结的:科学与艺术相通。高等理工科院校的相关专业和音乐艺术类专业结合较少。音乐艺术教育教材大都照搬音乐学院教科书,内容专业与大学通才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国外知名高校如MIT、波士顿大学的音乐教材涉及数学、物理、地理等多方面知识,这些知识与音乐理论、音乐发展史相融合,达到大学生通才教育的目的。
三、加强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的意义
科学与艺术的思维方式不同,但是都是认识世界的方式。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其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这说明了科学和音乐艺术是相通、相辅相成的,是相互融合、渗透发展的。科学发展需要艺术的感性想象,艺术发展需要科学实践。社会进步和技术急剧发展,要求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从生理学上讲,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右半球是以处理情感因素如音乐、艺术为主,即右脑偏重艺术创作;而左半球在处理非感性因素的信息上更有优势,即左脑偏重科学创造。据调查,诺贝尔奖获得者大都是右脑发达的人,需要左右脑的全面利用与发展,如“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随身携带小提琴;“量子论”的创立者普朗克是学院合唱团的指挥;“矩阵力学”的开创者海森堡用原子光谱学的振动理论分析音乐和声理论。实际上,理工科学生常常忽视右脑的开发和利用对理工科发明创造的作用。音乐是音符的连续性流动,通过声音构建有节奏感的旋律,反映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背景,是时间序列的艺术。在工科技术上,如建筑学,是空间、结构、色彩上的连续性和节奏感,是空间上的艺术。虽然音乐和建筑有各自的审美要求,但都具有艺术性、民族性、时代性。音乐中的调式、节奏、和声的连续流动,犹如建筑一样,结构严谨,形式流畅。建筑中的布局美感如对称、堆叠、均衡,犹如所处时代的音乐乐曲结构一样。音乐和园林设计、环境艺术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园林设计将自然之美、环境之美布置在一个小空间中,予人以美的享受。雄伟华丽、庄严肃穆、清新典雅等描述建筑、环境的词语,用来形容音乐风格,则通过音乐曲谱反映出来。在大学阶段,可通过音乐治疗帮助理工科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在初入大学阶段,理工科高等院校的新生缺乏独立生活经历,自我调控能力弱,面临学习方式、人际关系、恋爱等产生的心理困惑,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心理压力容易引起身体不适,并带来消极情绪、行为过激等问题。在毕业阶段,受高校扩招的影响,毕业就业、择业压力大,竞争压力大,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音乐治疗作为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以聆听的方式,对治疗对象产生生理/物理作用,促进人体的内稳态,并减少紧张焦虑情绪,促进人体的放松。通过音乐治疗,可以唤醒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积极的生活态度,让被治疗者走出困境,抑制焦虑情绪,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勇敢地面对生活。
四、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现阶段,高等理工科教育需要重视“音乐艺术与科学”的关联性。理工科高等教育需要转变观念,以培养人才为核心,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学哲学视角来构建理工科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选修课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为公共选修课、艺术课的教学大纲提供了依据,要求必须开设《音乐鉴赏》《电影欣赏》《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欣赏》《论艺术与科学》《音乐与建筑》等课程,理工科院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开展民乐鉴赏、笛子、古筝等经典名曲的欣赏等,开设声乐、器乐、音乐理论等音乐艺术选修课。理工科院校一些学科可以和音乐艺术进行结合,并开展相关教育课程,如建筑与音乐、戏曲与园艺、音乐艺术与环境学、音乐与物理学、音乐与计算机学等。音乐和这些专业之间的美学原理是相通的,开设这类课程对于理工科专业是十分有益的。加强理工科专业与音乐艺术课程之间的联系。如“巴赫音乐分析与数学研究”、“音乐和声音的物理学”,“音乐与数学”、“基于MATLAB的音乐分析与合成研究”等专题讲座和课程,利用MATLAB去编写电子琴应用软件等。尝试将理工科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应用在音乐课上,比如用计算机制作伴奏音乐,通过数学、物理方法分析音乐的频率,将“听”出来的音乐变为“图像”、“视频”,在塑造学生的想象力、洞察力的同时,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将高科技、多媒体技术手段与传统、古典的音乐结合起来,将音乐教育内容与理工科学生专业技能、专业教育相结合,利用理工科专业技术去探究音乐的神秘之处。
五、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师资培养
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一方面包括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包括工科学科先进技术与音乐、传媒的结合。同时,不同地域的理工科高校有自身的地理位置、气候、民族的特色,需要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引导。而音乐的音律和音频和物理、数学、声学相关,这要求音乐教师博学多才,广博多艺,具有教学技能的同时,具备将理工科与音乐教育关联起来的能力,具备较强的音乐素养、理工科知识和人格魅力。理工科院校的音乐教育单纯依靠艺术教研室、大学生社团的力量是不够的。在理工科院校设置直属学校管理的音乐教学机构,持续、长期地开设课程;选拔学生,负责学校艺术团、演唱会的组建与管理;联络音乐艺术名家开展讲座。在院校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音乐艺术系,为理工科学生的通识教育提供条件。亦可结合地域优势,与音乐院校、师范院校设置跨校的选修课程,这样一来,便具备了音乐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条件,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满足了理工科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的需求。在音乐教育工作开展的同时,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国内外交流的机会,如留学进修、学术研讨、民乐考察等。在音乐教育师资选择和聘用上,应避免“近亲繁殖”,多注入“新鲜血液”,大力引进民族音乐教师、有音乐素养和人格魅力的大师开设音乐鉴赏课。将业务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到一线;引进具备民乐、声乐、钢琴、合唱指挥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开展实践课。
六、音乐治疗在理工科院校的应用
音乐治疗包括个体音乐治疗、团体音乐治疗。个体音乐治疗是一对一的方式,适合深层次的心理分析与治疗,治疗师和患者共同探讨、分析患者内心世界和潜意识矛盾。团体音乐治疗是多名成员与治疗师共同构建的,强调团体成员间的互动,通过互相学习、倾诉、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音乐治疗的开展,主要应对理工科大学生遇到的以下问题:
(一)改善人际关系。理工科大学生学业内容枯燥、教学实践多,有不少专业内容的学习是独立完成的,因此缺乏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社交焦虑症明显。团体治疗干预能提高大学生接纳他人的程度,减少社交苦恼。
(二)塑造健全的人格。大学生处于从“高中”—“社会”的过渡期,心理发展不成熟,人格需要不断地完善发展。音乐治疗对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风格,让大学生切身体验音乐魅力,并宣泄掉消极情绪,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在音乐治疗方式上,理工科院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在课程中强调音乐治疗与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通过社团、学生会开展多种校园音乐文化活动,让音乐教育、音乐治疗融入心理教育中。学校应加强心理教师、音乐治疗教师的培训工作,应给予音乐治疗充分的重视,加强音乐治疗硬件条件建设,配置符合音乐治疗、心理辅导条件的教室,购买各类音乐器材。
七、校园文化、音乐社团助力音乐教育
音乐从艺术教育方面感知世界并加以提炼,最终呈现为表演。相对于理工科学生的专业教育而言,音乐艺术更关注生活、情感与思想的传播,能让彼此之间产生心理上的情感共鸣,发现并解决自我诉求。音乐社团可帮助理工科学生将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形成健康人格。音乐社团活动是促进理工科学生的美育、培养工程类大师级人才的一个有效渠道。社团活动具备一定的娱乐性,在理工科教学和学生课外活动中比较容易开展和推广。大学生社团中的音乐艺术教育,可提供一个让理工科学生轻松介入、通过社交娱乐与成长的环境,以互动参与替代独立的工科训练,在互动中迅速认识个人的优缺点及他人的个性特点,可掌握交流中的度,即尊重自我和对方。通过社团活动的音乐艺术活动,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审美能力、肢体语言表述能力,激发理工科学生对科学现象和科学理论的探索,有利于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在理工科校园文化和音乐社团的建设上,学校需要积极引导,并配备良好的硬件条件,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音乐社团是推介校园文化的主要方式,理工科学生可以在音乐社团中缓解学习生活压力,并在音乐中获得熏陶。在音乐社团的工作场地和经费方面,缺乏活动经费、独立场地。音乐社团是非盈利组织,费用来源于成员集资,这也是音乐社团活动难以长期、持续开展的原因。学校应该从经费、场地上加大支持的力度。学校还需要加强硬件建设,比如艺术馆、音乐厅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在舞台搭建、器乐购买、音响辅助方面从政府、大型工矿企业寻求经费支持。
八、结语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对理性思维进行感性化的塑造,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有效渠道。通过音乐教育可训练学生的跨学科思考能力、多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创新精神,并能促进大学生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塑造高尚的人格、乐观的心态。高等工科院校可以从公共选修课程设置、音乐艺术类师资培养、音乐治疗、校园文化、大学生社团等方面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远瑛.理工科大学生公共教育的现状和对策[D].浙江工业大学,2014.
[2]李雪.麻省理工学院音乐教育理念研究[D].清华大学,2009.
[3]于立军,梁春早,任宝平.理工科院校开展教育的探索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79-80.
[4]易琳.对理工科院校开展教育途径对策的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7.
[5]祝小迁.关于理工科院校开展教育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127-128.
[6]孙德军.理工科院校教育现状探析[J].黄河之声,2009,(13):118-119.
作者:唐宁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