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镇民居装饰文化艺术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镇民居装饰文化艺术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镇民居装饰文化艺术研究

在南宁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中的老民居已被推倒或改建,现代新建筑取代了传统民居,只有部分民居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保存下来并供游人参观。扬美古镇相比较之下是南宁市目前保存完好、规模较大、又具有南方传统特色的明清时代民居建筑群体,集中反映了南宁人民的社会文化、民族风俗等,是我们研究南宁社会及文化的重要实例。

一、扬美古镇民居的建筑形象特点

扬美古镇普遍以人们喜闻乐见的传说、历史典故以及花草鸟兽为题材,在各个建筑物上运用雕刻、叠砌、壁画等民间工艺手法进行装饰。斗拱梁架等处重点雕饰,在梁与柱交接处安置镂雕雀替等十分普遍,也有将整条横梁向下一面雕上组图的。正堂的神楼,描绘人物山水画,厅堂最少不了的是悬挂着画轴、楹联、诗文、格言之类,以兆荣华富贵和劝告诚谕家人等,散发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1.屋顶文化

滴水以花草图案和龙凤纹为主扬美古镇的房屋为硬山搁檩式建筑,材料是采用青砖直接在地上砌筑成墙,墙体结构紧密,檩条直接架设在山墙上,具有浑厚、稳定和规范化的风格特征。扬美民居为双面人字顶的屋面,屋顶、脊身、脊尾、瓦当等以深色为主。脊饰在镇宅避邪这方面的用意是无需说的,正脊饰花鸟、卷草,脊端头饰瑞兽、几何曲线回纹,檐口饰精美雕饰,常见的瓦当类似曲凹的三角形,以花草图案和龙凤纹为主要内容。民居的屋顶脊身、脊尾以生铁铸雏形,外包砂土塑成形,可以防雨淋不怕晒。檐口和挑手是房屋的显眼之处,理所当然成为人们刻意装饰的部位,并且往往显示出房屋主人文化修养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前檐设木挑手承檩,使下面形成可避雨的檐廊,外檐常饰以木雕、彩绘。扬美的明代古屋屋檐悬挂着木雕花带,檐口设置细长形挡板,板面上有序地雕刻精细浮雕,多为花草、云气或水波纹,并施以彩绘。清代民居屋檐形状各异,有弯弓形、双层隔热形,还有用青砖角叠成各种花纹形的。工匠们在挑手两面雕刻各种精美的花叶、祥云或曲折回环形图案;主挑之下有托挑,其托手多刻成重莲形,也有瓜柱形,挑臂则呈弯曲状,使挑手组合粗中有细,富于变化。黄氏庄园是古镇上很有代表性的一座清代建筑,砖瓦结构,在檐口下叠涩出檐,前、后立木质檐柱,檐口下及屋顶下的墙楣上绘民间风俗彩画,作为墙面和屋面的过渡部分,墙楣绘画呈条带状,高度约30~60厘米,形成“裙带”:或岁寒三友,或兰花、牡丹。雀替用于檐廊柱与连系木的接头处,端头大,肚部曲线小,在起到稳定柱梁保持垂直的作用外,还增强了木梁的荷载力,是极富特色的建筑构件,庄园以优质木材把雀替透雕成各种回曲、枝叶、云朵等图案,并施以色彩,古朴典雅。

2.墙壁与柱础的符号与文饰

象征金钱图案的漏窗墙扬美民居大量使用青砖砌墙体,屋顶与墙面的交接处多用砖雕、灰塑进行装饰,或阴雕,或浮雕花卉,在山墙上两边用石灰堆塑出卷草纹“草尾”。扬美古镇清民居山墙造型以人字墙为主,亦建有马头墙,亦称之“封火墙”。这本是皖南民居的外部形象的主要特征,古镇这里亦有,证实了历史上发达地区与边塞文化的交流、借鉴与影响。在墙体上使用透空的效果,称为漏明墙。扬美的五叠堂酒店,在建筑外墙和合院内部运用漏明墙形成空透效果,既可减轻自重,也能突破大面积墙面的单调感觉,还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室内山墙上部的墙楣上用粉彩描绘工笔壁画,有的只用黑、白二色。柱础石起防腐、防虫以及承受负荷的作用,扬美多雨,木柱下都要垫以石础。从立面看柱础造型,有鼓形、瓶形、莲花形和须弥座形等。这些造型变化丰富并组合运用,有的从大自然的花卉瓜果汲取灵感,有的为正方形、圆形、多边形等各种几何造型,柱础又有多层。青石质柱础,呈多边形的柱础每面刻浮雕图案,有的柱础雕饰暗藏八仙。柱础上的雕饰以阳镌篆字福禄寿喜四字为最多见,其次为龙凤、麒麟等。

3.门窗的文化

(1)门的装饰艺术格扇门的精美木雕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是很讲究“面子”的,他们笃信风水,力尽纳福避邪之用心。扬美普通民居的大门,门楣上镶设两个圆形的门簪,门簪是连接门框的木构件,具有结构作用,门簪上刻吉祥文字、乾坤或太极卦符;石门坎两边的方形枕石正面凿刻吉祥图案,既寓意招财进宝、避邪禳灾的功利意识,又起着装饰门庭的作用。中等之家还设有门匾,匾额由门簪承托着,呈长方形和花瓣形,面上遍刻花纹图案和吉祥文字。门户以石料修筑台基,宅院多为二或三进,门前青石踏步,门的附设构件门坎和门枕石,有的是细料石凿成,有多种不同式样的石刻浮雕。能在门簪、门额柱上挂上“进士”、“举人”的匾额是荣耀之致。扬美的举人屋建于清朝,大正门上面悬挂着醒目的“举人”匾,匾上面镶有80×50厘米的木制大喜字,第一进的中堂上书有1.2米正方的大“寿”字,第二进门上镶有个木制的“吉”字,正厅设神楼,摆放祖宗牌位。举人屋檐下绘有花草鸟兽图案,屋脊两头各塑一条龙,外墙金字顶雕刻有一串花朵,薄薄的花瓣,完好无损。慕义门的主人孙氏是扬美的富商,是随狄青南下平蛮时在此定居的。慕义门属砖木结构,外观极似一座城墙或城堡,洞并非长方形,而是略带拱形,门板用长木条拼成波浪状。“慕义门”三个隶书字体大字镶在门头。整个门呈岭南风格整座慕义门的门窗,刻有各种花纹图案,以花鸟居多,其他次之。门的数量根据室内的大小设置,格扇由格心与裙板组成。格心花纹样式很多,用棂子构成方格、条框等。镂空雕花格扇门完全成为一组画屏,花鸟树石跃于门上。门的格心是整块板精心雕刻的通雕装饰,雕刻了图案造型中最为常见的镂空的“麒麟送子”、“喜上眉梢”图像和“富有日新”等文字,裙板上有植物雕刻。

(2)窗饰艺术窗户既要考虑通风、采光和安全防护三方面要素,又要考虑造型的美感和结构的合理。扬美普通民居的窗户造型格式常见的有直棂式和横竖棂子;富贵之家则用菱花、漏花等形式,庭院围墙上多用漏窗来装饰墙面,即窗洞内有流花图案的窗,花纹图案多用瓦片、青砖、木竹等制作。除木质窗外,漏花窗常用陶瓷、石雕,也有用砖雕的。直棂窗采用粗壮挺直的方形或圆形木料构成,具有稳固、安全的功能。五叠堂是清朝时期古镇上的茶楼,工匠们巧妙地将柱形棂子加工镂刻成连续的形状,使粗拙呆板的棂子有了线条弯曲变化。横竖棂子是在直棂式的基础上,在棂间有规律地嵌入粗短的棂子,构成同心方菱形图案,既增强了窗棂整体的稳固性,又增添了窗式的艺术美感。黄氏庄园中大量运用漏花窗以丰富空间层次,分隔和组织建筑庭院空间,有利于调节空气、气温和光线。在墙上开漏窗,用石、砖、灰浆等材料雕砌纹样,以利于视线穿越,把室外景色分割成美丽的画面,同时又把室外景色引入室内。

二、扬美古镇民居的艺术表现形式

扬美民居的装饰形式主要采用雕刻、雕塑、绘画等方法。人们在梁架、柱子等结构构件上,都做了木雕、石雕装饰,或画上各种图案,在一些大面积的承重砖墙上,有的还砌有砖雕,丰富了墙面,从而避免了单调之感。在室外常用的有:砖雕、石雕、灰塑等,在室内则有木雕、绘画等,用写实和变形的手法综合运用,使它们在同一空间里面,相得益彰。中国人对建筑的色彩装饰方面,北方的浓妆艳抹和南方的清新淡雅是截然不同的。北方干燥寒冷,自然环境色彩单调,所以北方人喜爱强烈的色彩;而南方炎热多雨,因而扬美民居建筑本身和它的建筑装饰色彩都很淡雅,如雀替以木材原色和纹理作为装饰,建筑墙上所绘的图案甚至有的为黑白两色,大多反映出建筑本身固有的颜色,如屋顶用蓝色的瓦,墙多用青砖,木材也显示出自身的颜色和木纹。即使比较考究的民居,也只做木材的油漆,住宅木构门窗如果上漆,多为暗红色漆。在建筑材料上,扬美古镇民居屋顶多为蓝、灰瓦,墙用青砖,地面是青砖或青石板,台基多用白磨石和青石。在扬美古镇民居的一些砖石结构建筑中,出挑部分采用木质材料,既轻盈美观又与砖石的材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扬美民居建筑往往实用与装饰相结合,构件承重、围护等作用的同时也进行适当的装饰,在扬美民居中有的是在雕饰上比较侧重,有的在材质上有所见长,有的则是以绘画装饰取胜。建筑装饰反映文化内容,在有限的篇幅里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应用象征比拟是比较好的手法。扬美民居中许多雕刻看起来是艺术装饰,但其本意是出于功利、教育,如桃园三结义、将相和、二十四孝等。在民居装饰应用中利用谐音来表达思想,如用莲、鱼表示连年有余;蝙蝠、梅花鹿表示福、禄。这种方法称为“谐音的比拟”,这是伴随中国语言文字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鱼和“余”的谐音,含有多余、多财、多福之意;鱼的繁殖能力很强,在建筑装饰里出现鱼产子就能起到儿孙满堂的象征作用;传说中鱼经过修炼能跃过龙门而成为神兽,它比拟着凡人如能升入朝门则功成名就,福禄俱得,所以扬美民居的雕刻常见有鲤鱼跳龙门的题材。

三、古镇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分析

南迁扬美的汉族先民建造民居时,按照中原传统的硬山搁檩式民居形式建造住宅,同时建筑形式吸收了当地干栏式建筑中的一些合理因素,是二者的合理取舍和有机结合。根据南方炎热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将房屋建在坡地上,近水而不受水浸,并且将住宅空间加宽抬高,扩大居室空间,前后檐墙上部留空而不密封;厢房前后开设棂窗,使空气对流。同时设置挑手支撑檐檩,使屋檐向外延伸,防止雨水对檐墙的侵蚀,形成宽大的檐廊,以及在左右厢房架铺檩铺板成阁楼,用以储藏粮食。“硬山搁檩地居式”民居形成了既保留中原汉式建筑的基本形式,又吸收当地壮族干栏式建筑具有南方特点的一种新的民居建筑类型。扬美古镇是壮族及其它少数民族包围中的一个汉族古镇,有宗教文化、百越文化和广东文化的交融。有佛教和道教的信奉者,尊孔崇儒成为时尚。传统的伦理观念,如忠孝、礼让、宽恕、仁义等在民居装饰艺术中体现了出来。岭南文化风格独特,不仅考虑到了地方民俗风情气候,更融合了儒家道家甚至佛家的不少禅学理论。扬美古镇建筑风格深受广东岭南文化的影响,吸取了岭南的传统特点。屋脊的呧吻造型,翘起的脊尾,屋檐封板上的浮雕,挑手上的莲花、瑞兽,门簪上的八卦、太极等图形,柱础的花篮、宝瓶、腰鼓造型以及柱础上十二生肖、勾连回纹等,这些无不是岭南文化的产物,同时也不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再创造和组合。

四、结语

异族迁入现居地之后与原住民之间的两种异源异质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吸收其他民族先进、合理的文化成分,以充实、丰富乃至取代本民族的文化结构。扬美民居装饰文化部分决定于它的传承,部分取决于它的新的环境因素,适应过程中形成不同的特色。事实说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是双向性、相互性的。扬美民居装饰艺术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时期里取长补短,共同创造的结果。扬美古镇的民居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它,会有不合理的方面。我们从零星的修缮,到对建筑群及古镇的整体环境、自然环境的保护,尽可能地不失原有特色,继承原有民居的地方风格。

作者:钟云燕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