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微课程下初中历史课堂实测设计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微课程下初中历史课堂实测设计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微课程下初中历史课堂实测设计探究

摘要:单元微课程的课堂实测是基于学生立场,对学生围绕某一单元开展的完整学习过程。以课堂实测来统整“做作业”和“上课”这两个问题,创造教练(教师)在场、同伴相随、激励在场的灵动课堂,激励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用单元课程的设计理念来细化课堂实测,发挥其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功能,实现当堂巩固教学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双轨并行,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关键词:单元微课程;初中历史;课堂实测

长期以来“做作业”成了学生被动“完成当日课后学习的任务”,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给教师和家长带来很大的困扰。以“学习发生的方式”——课堂实测来统整“做作业”和“上课”,能够破解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实现当堂巩固教学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双轨并行的高效历史课堂。

一、树立单元课程理念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

“单元”可以是教材的自然单元或自然章节;也可以是将同一主题的相关教学内容重组为同一个单元。所谓“单元微课程”,即以一个大概念或大任务,来组织目标、情境、问题、知识点、评价等要素的学习过程。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单元微课程”适合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叶小兵教授建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每一节课题的教学,尤要从这一单元(或专题)的角度来发掘、整理显形和隐形的知识,进行高阶层次的历史认识。[1]因此,教师要围绕一课的知识点走向单元整体架构,进行单元课程建设。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做中学和用中学获得的。不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实践和认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最终目的是自身的发展,即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2]推进课堂实测在宏观层面有双重目的:一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未来成长所需的思维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二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在中观层面体现课程的整体性,以课程目标为核心,做到教、学、评一体化。在微观层面体现教师二次备课,并实施针对性、递进性单元整体教学。就像特级教师於以传所言:“单元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单位,单元可以使核心素养的落实、史学思想方法的达成过程体现整体化结构设计。”[3]因此课堂实测设计与实施成为撬动课堂教学转型的重要抓手。

二、高质量课堂实测设计与实施是实现高效课

堂教学的起点与关键课堂实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体现形式,将课堂实测环节置于一节课前约8分钟,即一节45分钟的课,教师授课时间约35分钟,因此又称“课前测”。“课前测”具有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双重价值。以“课前测”形式为起点的课堂,其重要特征是教师和学生可以看见学生的思维过程,然后进行有必要、有价值的教与学;通过“评价”给学生提供修正和改进其思维的机会,支持学生可持续学习。[4]

1.构建模型

“课前测”设计质量与实施折射了教师对历史学科课程、教学和评价的整体把握水平,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明确单元微课程的课堂实测设计与实施要素及关系(见图1)。[5]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和单元整体学习任务及课时分布,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保持三者一致性;实测活动的进阶性,体现了不同课时内容相应的关键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从中观层面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持续性学习评价,不仅对目标、情境、题型、题量、难度等维度的评估,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2.精耕细作

从单元课程角度设计“课前测”,不仅要考虑知识技能、能力、态度,还要考虑目标对应一致、题目类型多样、能力递进关联、题目难度把控、批改统计、优化评价等诸事项,因此要发挥多维力量协同作用,统筹推进,深耕管理。[6]在实施“课前测”教学模式中,必须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教师(校本教研)—学校(管理层)”三位一体动态关联。在此就学校管理层的督查与评价进行阐释,将“课前测”纳入学校管理,采取常规检查与自愿参评相结合的方式。即强化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职责,常态化管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而学校管理者侧重对结果分析应用的督查与评价,加强多维度关联,突出年级差异。另一种以灵活自愿为原则,教师参与单元“课前测”优秀作品评选活动,学校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评价重点围绕其适切性、创新性和实效性。

3.技术工具

充分发挥“课前测”的诊断功能和形成性评价的反馈功能,“课前测”设计与实施质量至关重要。如何判断和把控有质量的“课前测”环节?实证研究表明,研制“课前测”设计与实施可视化技术路径(见图2),既是规范教师的思维工具,为教师思考怎么设计提供反思支架;又是评估可参照的路径图,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设计能力,[6]较为明显地提高了“课前测”质量。

三、有效课堂实测设计与实施的启示

团队合作优于孤立作战。学校教研活动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课前测”问题研究,有助于经验分享、观念碰撞、深入思考、达成共识,更好地提高其设计与实施质量。虽然“课前测”已然得到重视,但是对暴露的诸多问题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继续开展专题研修,深化理解,强化操作。结果应用高于结果存档。“课前测”设计与实施后的存档积累工作,其包含“课前测”活动时观察到的学生反应,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反思教学过程的优点与问题,而且为学生感知、教师预估、实测难度的差距提供有力实证。根据班级学生课堂学习的不同实际情况,教师应该补充、删减、调整部分“课前测”题目难度、题量、顺序等,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形成典型“课前测”案例。因此教师捕捉、记录“课前测”过程的信息很重要,它丰富了“课前测”结果。单元微课程的“课前测”设计与实施是基于学生立场对学生围绕某一单元开展的完整学习过程做的专业设计,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逆向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即以“目标达成”为结束标志。[7]因此,潜心研究“课前测”活动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有助于提升教师对单元课程的整体把握和系统设计能力,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终极价值。

参考文献

[1]叶小兵.钻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使用的若干建议[J].历史教学,2020(15):3-5.

[2]余文森.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J].课程·教材·教法,2018(1):4-11.

[3]於以传.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教研实施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9(11):17-21.

[4]姜风平.换一种教法:初中单元整体课程(总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3:72.

[5]王月芬.单元作业设计:价值、特征与基本要求[J].上海教育,2019(5):33-35.

[6]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著.初中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69,54-55.

[7]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11-15.

作者:孙淑祺 单位: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