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消费帮扶下农产品物流发展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需深化拓展消费帮扶。消费帮扶,物流先行。分析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发现我国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组织化、信息化程度低,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监管技术手段不足的问题。因此,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技术,完善交易方式,提高信息化水平,引进专业人才,以此推动农产品物流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消费帮扶;农产品;物流
0引言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当前,有关消费帮扶的研究主要包括实践模式、减贫效益和优化路径三个方面。大多数研究更多集中在电商扶贫这一实践模式。关于消费帮扶和减贫效益的态度,学者们主要持有两种:持消极态度的学者认为,消费帮扶产品订单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国家动员,是一种辅助性的短期消费帮扶措施,长期性和稳定性不足[1]。持积极态度的学者认为,消费帮扶有利于构建稳定的长效机制[2]。实践证明,消费帮扶的积极作用并不只是局限在脱贫攻坚领域,在推动相对扶贫的善治、加快乡村振兴战略进程、推动城乡融合等方面也有重大价值。最终,在全面脱贫、相对贫困治理、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多个政策目标的推动下,消费帮扶将成为乡村社会的长效治理工具。消费帮扶模式大致分为三种:一是由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组织实施的为政府主导式消费帮扶;二是由私企、民企、外企组织实施的为企业主导式消费帮扶;三是主要由社会组织主导式消费帮扶。这三种模式的运作方式主要分为直接形成订单和间接拓宽销路[3]。拓宽销路,物流先行。农村偏远地区范围较广,距离中心城市较远,从农田到市场,农产品供应链要经过多个环节。对于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农产品有产难销、销不远、销不久等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固脱贫成果的重要原因。本文阐述了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深入研究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探索了农产品物流运作机制的实现路径。提高农产品在远距离运输过程中的物流效率,旨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新鲜农产品和实时便捷的物流服务,对于推动边远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有着一定实际意义。
1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国土面积大,且人口众多,农产品的生产量与消费量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78~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从30476万吨增加到66384.3万吨,人均由319公斤增加到475公斤,油料总产量由521.8万吨增加至3493万吨,人均由5.5公斤增加到25公斤,水产品从人均4.9公斤增加到46.4公斤,水果由人均6.9公斤增加到196公斤。我国粮食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近几年来主要农产品生产与消费总量如表1所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有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品质、营养、口味以及安全等。现阶段,部分偏远农村地区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模式效率低且灵活性差,不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然而季节性和区域性是农产品生产最显著的特征,而农产品的生产地距离销售地较远是我国部分地区的现状。庞大农产品需求量使得其产销、供求时间以及空间矛盾突出,从而使得农产品的流通基数增大。农业生产与市场流通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这就使得更加高效、快速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立对降低流通损耗,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现阶段,中国的物流成本是制造业生产成本的一半还多,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平均在30%左右,是发达国家的10倍。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流通成本非常巨大。全球约80%的收费公路都在中国,流通成本超过60%[4]。同时,在运输过程中有一半时间处于空载状态,表现为出去时超载,返回时空载,我国农产品物流效率较低。农产品易腐烂的特点使得农产品在采、运、存等物流过程中会产生约25%的损耗。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建立有效的农产品物流网络。
2消费帮扶政策下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物流组织化程度低
我国农产品资源丰富,但产地分散,其经营管理主要由个体农户、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控制。因此,农产品物流组织分散、规模小、数量大。消费帮扶虽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协作,但实质上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与社会组织参与为辅的失衡格局。在消费帮扶政策下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和优化主要是依赖国家政策引导资金项目扶持等方式撬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参与热情,农产品物流各方主体的潜能未被有效激发,参与个体和组织规模小、层次低[5]。由于缺乏有效的物流资源整合,难以实现物流的系统化和集成化管理,更谈不上物流规模效应,导致农产品物流效率低下。
2.2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农产品流通,需要完善的农产品信息,受空间、地域、规模、投资等因素的制约,农产品物流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产品物流远未信息化,无法实现流通信息的共享,市场调节存在盲目性,直接导致农产品物流整体运行中产生协调偏差。物流信息的不对称加大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弱势地位。此外,物流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物流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中的成员企业难以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规划和协调,因而使得农产品物流业的整个供应链无法及时对市场做出反应,从而失去市场竞争力。
2.3现代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足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主要由物流中心、批发市场以及交易市场等组成。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农产品仓储库的设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以及交通运输工具、信息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的冷链物流链还没有形成,现代化的冷藏储运设施严重滞后。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冷链仓储库与发达国家相比数量较少,到2019年,我国的冷库总量仅为6053万吨,2018年人均冷库容量为130立方米,而美国人均达到了4900立方米。由于大多数的农产品具有易腐烂的特点,即使采取相应的保鲜措施,也会产生一定比例的损耗,这一比例与时间和距离成正比。然而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距离城市远,交通网络不健全,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企业运输效率低,无法在农产品产地与销售地之间建立畅通无阻的农产品流通运输路线,造成农产品产销脱节,农产品流通中各方信息阻塞,农产品物流的运行效率受到严重制约[6]。
2.4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从事农产品物流业的专业人才缺乏,人才需求缺口大,尤其在农村偏远地区,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在参与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人才中,实际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高层人才并不多,从业人员大多是普通工人或临时工,他们的共同点为文化水平较低,仅能够从事简单的装卸工作,对农产品物流的工作流程不熟悉,服务标准不规范,相关单位缺乏对这些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培养体系不健全[7]。其次,部分物流专业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于农产品物流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相关高校的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与农产品物流市场的发展相脱节。这种现状直接制约了农村地区物流业的建设和发展。
2.5农产品物流全过程监管技术手段不足
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相对落后。我国农产品物流监管技术发展起步较晚,与其他地区相比,农村偏远地区监控技术比较落后,监管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且主要以人工监控为主,一些现有技术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监测实时性差,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预警,没有相对统一的物流数据系统支持,导致监管脱节,出现问题后不能及时取证,无法明确确定责任。由于农产品物流的全过程缺乏有效监管,从而导致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违规行为,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3消费帮扶视角下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路径研究
3.1加大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为适应消费帮扶发展的趋势,加大偏远地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偏远农村地区的道路和网络等相关设施。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农村农产品运输通道和主干道的修建,保障农村道路通畅,提高农产品的物流运输效率。此外,完善偏远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广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等技术进农村,加大对其宣传,实现农村与城市同步发展规划,保障偏远地区农产品电商物流的发展[8]。
3.2升级农产品物流技术
升级农产品物流技术,建立小型农田保鲜仓储、国家骨干冷链配送基地产区、低温直销中心等农产品物流设施。推动现代农产品仓储保鲜物流技术的发展。积极推动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冷链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政府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各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优势。要充分利用政府对农村偏远地区产地物流和干线物流财政补贴,进行相关项目的整合。开通城市群周边与偏远农村地区的公益物流专线,提供物流基础设施援助和公共仓储空间,以奖补贴,有效缩减农产品物流运营成本。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物流中的作用,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农产品物流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形成一条完整的物流数据链。在偏远农村地区进行预冷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物流的综合服务能力,鼓励相关单位在原常温仓储设施旁建立新型农产品保鲜贮存的基础设施,开展农产品的流通加工业务[9]。创新农产品包装材料,提高农产品保鲜技术,降低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率,提高农产品的物流效率。3.3完善农产品物流的交易方式2021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推动实现乡村振兴。为了贴合农业的高速发展,降低农产品生产的盲目性,增加其价格的透明度,减少或解决难买难卖的问题,就必须针对不同农产品的特点,不断寻求更多新的农产品交易方式。不断优化农产品的物流系统,使农产品的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相分离,缩减农产品的落地交易次数,以此提高农产品的物流效率。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先进的、电子化的管理手段,对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促进农产品物流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深入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创建统一的农产品配送平台,形成一个信息公开透明且畅通无阻的运营体系。通过电商协约和电商配送,缩减农产品的落地、搬运及装卸等环节,减少农产品在运输中的损耗,实现销售无忧。
3.4提高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指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和相关设备等,针对农产品物流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数据的收集、传送、处理和监管,从而保证农产品物流链中的各方主体可以实现无缝衔接,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建立一条效率高、速度快、成本低的农产品物流链,最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0]。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过渡。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的真正实现,需要大力推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首先,需要设计一个通用的农产品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各主体改革物流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不影响共同物流主体独立性的基础上,促进和提高整个农产品共同物流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各个物流主体之间信息顺畅、可以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始终保持共同物流的动态合作关系。
3.5引进农产品电商物流专业人才
对于偏远的农村地区而言,发展农产品物流,除了资金,人才的重要性也是不能忽视的。提升农村电商物流水平,需要吸引更多专业的人才,为农村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地方政府积极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开办与之对口的专业院校。大力促进专业院校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开展校企合作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物流院校积极招聘专业老师,大力培养物流人才,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增加人才储备。物流企业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因地制宜的培养一批专业的物流人才,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出谋划策。物流企业要转变传统的薪酬管理模式,采取如职位晋升,提高薪酬等方式激励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的就业积极性,招揽拥有熟练专业技术的一线工人,吸引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物流管理人才。此外物流企业要注重员工的情感需求,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技术及知识的培训学习,增强其专业知识和技能。
4结束语
随着消费帮扶政策的大力开展,大部分农村偏远地区积极发展各地特色农产品,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但由于我国传统农业的基础相对较弱,农产品的物流运输需求与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阻碍了消费帮扶政策长效机制的建立。因此,消费帮扶政策下各相关主体,要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尽快消除农产品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相关研究策略,采取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促进农产品物流发展进程。
作者:李彤 唐小平 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