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影响因素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广泛运用,网络安全技术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正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影响因素成为行业内的研究方向。本文简要阐述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中系统问题、外部攻击、人为操作、环境影响方面的影响因素和如何通过开展安全维护、加大技术运用、注重规范操作、做好环境管理、合理研究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以期能为构筑良好计算机网络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安全防范
信息时代的到来助力计算机网络成为开展社会活动的重要媒介,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的同时,也成为提升经济水平的必要手段。然而,在计算机网络运用范围日益广泛的过程中,数据丢失、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也变得愈加严峻,由此可见,如何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影响因素形成正确认知也成为当下迫切需要关注的内容。
1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
1.1系统问题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中,系统问题产生的影响极为明显,也就是在运用计算机网络过程中,计算机系统自身存在的缺陷是产生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源头,毕竟,任何使用网络的计算机均包含许多系统漏洞,一旦被不法分子发现,便会利用计算机网络对用户进行恶意攻击,轻则导致对计算机系统的使用不畅,重则盗取用户数据信息、破坏系统文件等[1]。至于已经采取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在未能识别并制定针对性措施的情况下,也很难发挥自身作用。
1.2外部攻击
来自外部的攻击是产生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原因之一,也是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能否得以顺利应用的关键。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技术水平已经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外部攻击的方式与来源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促使多样化的外部攻击成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只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能够积极得到提升,才能确保其可以给予计算机网络更加稳定、可靠的保护,持续降低安全问题产生的影响。
1.3人为操作
实际上,计算机所处的网络多数为比较稳定且安全的状态,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人为操作密切相关,例如,许多人为了获取难以得到的资料或内容,浏览非法或存在安全风险的网站便成为引发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病毒会通过网络侵入用户的计算机中,非法获取系统数据信息,企业用户则极易丢失大量商业机密文件,造成的经济损失自然不容小觑。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未能给予重视,没有及时更新病毒库、应用程序缺少加密处理等也都会成为产生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源头。
1.4环境影响
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能否得到有效运用,受环境因素影响也很大,具体表现在网络中的计算机如果长期处于存在隐患的环境下,极易发生故障问题,比如,企业中作为服务器的计算机始终处于潮湿的环境中时,硬件损坏故障能够导致企业网络陷入瘫痪状态,客户端计算机也会在缺少服务器监管的情况下长时间暴露于外网中,抵抗外部攻击的能力就会大幅降低。
2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
2.1开展安全维护,确保及时处置
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各类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开展安全维护是应当率先予以关注的方面,也就是通过开展科学、有效的安全维护工作,消除实际计算机网络中的不同问题,确保计算机用户均能处于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中,比如,对于系统问题,应当加强对系统漏洞的关注,既可以利用不同操作系统均拥有的自我修复功能进行漏洞检测与修补,防止非法人员利用系统漏洞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恶意攻击,从而显著降低计算机系统漏洞对网络安全带来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安装市面上的主流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软件完成上述操作,毕竟,这类软件的操作更加便捷,而且还拥有病毒检测、查杀等功能,具备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和保护能力。然而,想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注重对此类软件的管理,例如,及时升级杀毒软件至最新版本,定期更新病毒库或增加病毒查杀引擎,能够增强对病毒的查杀能力。与此同时,许多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主要来源于应用程序,因此,还应当注重做好该方面的安全维护,比如,对于下载的具有风险的应用程序,应当在使用前利用杀毒软件进行查杀,避免携带恶意病毒。或者负责开发程序的人员应当及时更新应用程序,降低程序漏洞数量,不给非法程序提供可乘之机。
2.2加大技术运用,提升管理力度
想要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和稳定,可通过持续加大技术运用力度来解决该问题,也就是将各类网络安全防护技术运用于计算机网络中,确保能够规范计算机网络秩序和行为的同时,也能显著降低各类因素带来的影响。常用于计算机网络中的技术主要包括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身份认证技术四个方面。其中防火墙技术是最具代表性和应用广泛的网络安全技术,由应用级网关和网络级防火墙组成。防火墙技术的不同部分具有的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例如,为了保证网络中计算机进行数据传输时不被干扰,检查并记录传输数据的功能则由应用级网关来完成。如果是利用地址数据端口实现对网络进行控制,网络级防火墙是首选,路由器、计算机系统中均附带防火墙技术,能够有效防止、阻断各类网络安全问题。加密技术是网络安全中最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可以将网络传输过程中的数据信息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加密处理,隔离计算机网络中的各类安全问题和风险,主要包括base64、MD5、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四种。其中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是最常用的类型,对称加密是一种基于排列与置换的运算方法,能够利用128、192和256种密钥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加密与解密,运算效率和安全性较高。数字签名技术属于非对称加密技术,是在保证高效率运算的同时,适用于各类情况且只有数据信息的发送者才能完全知晓的一种网络安全技术,主要原理是当数据传输过程中利用公钥进行加密时,数字签名技术会产生两种运算方式,分别用于签名与验证,此时只有发送者才能保证数据完整性,例如,人们在支付网购费用、发送加密邮件等情况时,均会利用该项技术[2]。身份认证技术是安全性较高的网络安全技术,能够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稳定性与可靠性极强,比如,以生物认证技术为基础的身份认证技术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完成面部识别、指纹识别等信息的传输与验证。
2.3注重规范操作,给予重组保护
在众多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中,人为因素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带来的影响极其明显,也是引起网络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积极采取措施降低人为因素产生的影响。首先,加强专业培训教育。尽管很多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已经拥有一定认知,但是,实际操作中却极易忽略许多方面。为了避免此类影响不断蔓延,可以将与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相关的内容作为培训内容,帮助更多人能够在日常应用过程中采取正确操作,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可靠性,例如,查杀来自外网或非本地的应用程序、网站等,保证不会产生向外来数据信息传输的情况,或者不擅自关闭计算机的防火墙、杀毒软件等,避免防护措施无法得到合理运用。其次,规范日常操作。日常中的不经意操作也会成为引起网络安全问题的“元凶”,由此可见,为了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得以充分应用,还应当积极规范日常操作,例如,及时清理计算机中的注册表、非重要和缓存文件,避免为病毒传播提供“寄宿”对象。专业的网络维护人员还应当在能够充分掌握各类网络攻击、病毒等内容的运行原理或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对重要位置和程序中的bat、ini、exe等不同类型的文件进行深入检查,掌握其和关联文件的完整性,并予以适当处理,比如,调整属性权限等,可防止病毒写入,阻断网络安全问题的蔓延途径[3]。最后,重视文件备份。无论是病毒还是外部攻击,都会对数据信息产生破坏,这种情况对于企业而言会带来严重损失。应当定期进行文件备份,或利用其他方式备份现有文件,其中将本地文件备份至云服务器中是最好的方式,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失效时给予更多保障,而且云服务器在网络防护方面的能力也会更强。
2.4做好环境管理,保障安全运行
虽然环境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产生的干扰并不明显,也是极易被忽视的方面,但是,一旦相应情况产生时,将会带来无法控制的影响,比如,计算机长时间处于大量粉尘的环境下,会导致硬件设施散热能力降低,温度持续升高,甚至产生损毁,此时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便无法发挥作用,尤其是在企业中,此类问题带来的影响特别明显。由此可见,环境管理仍然是不容忽视的方面。至于环境管理工作,也应当从物理环境和运行环境两个方面出发,其中从物理环境角度来看,计算机所处环境的湿度、温度等均会产生许多问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对于湿度较大的室内环境,应当积极运用空调等调控湿度比例,避免引起硬件故障并配备相应的UPS应急电源。至于从运行环境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网络是否安全直接体现出相关技术的应用情况,专业人员可经常利用网络运行环境监测工具获取当前或特定周期内的网络运行状况,明确是否存在频繁网络波动等问题,或者对21、53、80等重要端口的状态进行检查,了解是否出现被无故关闭和打开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找出问题根源,保障计算机网络能够安全、稳定运行。
3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下,计算机网络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提高产生数据安全问题的风险,所以,不仅要重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系统问题、外部攻击、人为操作、环境影响方面的影响因素,也要积极将开展安全维护、加大技术运用、注重规范操作、做好环境管理等策略与实际有机结合,提高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影响因素的管控能力,为创造良好计算机网络环境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伟杰,陈国栋,赵衍恒,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影响因素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8):31-32.
[2]荆涛.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影响因素与防范策略[J].数码设计(上),2021,10(3):18-19.
[3]张文林.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影响因素与防范方法分析[J].科学与信息化,2021(19):70-71.
作者:陈杰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