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本文以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专业检索的方式搜集现有的研究成果,其中检索式为“SU=‘(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高等职业院校物流专业’+‘高职物流专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782篇。结合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历史,本文作者根据每年的数量,把学者们对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问题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至2005年的研究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合计27篇,年平均9篇,占统计研究总量的1.5%,说明当时研究这一课题的人员比较少,研究力量薄弱,研究成果比较匮乏。就目前能在知网上检索到的最早的一篇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相关的研究成果是黄中鼎、周艳军、蔡卫卫等人发表在《物流技术与应用》2003年第6期的论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初探》。第二阶段是2006年至2009年的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各种专科学校加快了向高职院校转制的步伐,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数量也随之激增,截至2009年已有1千余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自然地,关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也更受重视,研究成果在数量上较第一阶段有了很大改观,这一时期共发表学术论文432篇,年平均达108篇,研究范围亦较以前有所扩大;第三阶段是2010年至今的内涵建设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涵盖了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成果丰硕,截至2014年底共1323篇,占现有全部研究成果的74.2%,分别是第一和第二阶段的46倍和5.5倍,年平均264.6篇,分别是第一和第二阶段的27.4倍和4.3倍。以上1782篇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国内37家学术期刊上,其中数量最多的三家期刊是分别《物流工程与管理》、《物流技术》和《物流科技》,数量分别为129篇、106篇和88篇。另有51篇学术成果发表在《教育与职业》、《职教论坛》和《中国成人教育》等中文核心期刊上。
2研究文献内容分析
本文作者按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所涉及问题对研究文献进行了分类整理,整理结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按内容分类后,统计出来的论文总数合计为1929篇,明显大于专业检索出来的论文总数1782篇,其原因是部分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所以该篇论文可能被归类在不同研究内容类别中,从而导致按内容分类的文献总数大于实际检索到的论文总量。另外,我们可以得出各研究内容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对物流人才培养的研究,占37.8%;占比重比较小的是双证教育和以赛促教,分别为0.78%和0.36%。可见,目前虽然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但是重视程度是有差异的。不过对于技能认定和以赛促教的研究比重低的原因,本文作者认为并不是因为学者们不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而是相较于其他几项内容,对这两项内容的研究是新课题,研究的人少而已,并不是说它们不重要,相反地,它们代表着以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研究的新方向。
2.1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人才培养目标是进行人才培养的原则,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许鸿斌(2008)认为要保证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能够很好地适应物流行业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可以从职业层次、就业及职业岗位等方面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然后进行专业化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李强(2014)认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可以通过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合作企业,根据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但是现在很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清晰,未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脱节情况严重,操作技能远未达到用人市场对技能服务型人才需求的标准。充分说明当前我们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严重不够。
2.2对实验实训的研究
实验实训是培养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基本技能的主要手段,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其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其研究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目前知网中就有的330篇关于实验实训的研究文献,研究内容包括了高职物流管理实验实训的理念、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估等多个方面。张庆忠(2011)结合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对实验实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用实验模拟代替实践实训,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等不良现象给出了自己的一些解决办法。而邹华玲(2009)提出的将创业实训融合到高职物流专业实习实训中以弥补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实训方面存在的缺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3对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仍然采用普通本专科院校的学科式体系框架,即由公共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基础与专业能力三大模块组成。这就造成了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着课程结构系统化有余而职教性不足,课程知识与能力的对立与割裂,课程开发主体错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等诸多弊端。祝井亮、王桂花(2013)认为可以通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强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克服以上弊端。石琳(2014)认为构建信息化的高职物流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解决目前在实习实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物流实训教学效率,促进实训资源社会共享。
2.4对教学改革的研究
教学改革中教学计划制定、实行与修正,要与社会实际需求动态吻合。师天良(2014)通过研究,提出“三分法”教学改革模式,这一模式就是将学生按照标准分为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周晨曦(2013)借鉴国外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对我国高职物流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并以“采购管理”课程教学为例说明头脑风暴、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张贴板和实物展示等具体教学法的运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5对招生就业的研究
招生入学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入口”,对物流专业的后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陈克勤(2013)提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单独招生的观点,并给出了单独招生考试大纲的编制原则及命题的思路,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招生工作提出了一种新思路。在收集到的185篇关于招生就业的文献中,关于招生工作的研究比较少,大部分集中在对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上。黎华、涂宇胜(2014)研究了当前人才市场上对技能应用型高职物流人才需求旺盛与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于人才培养方向与物流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不一致造成的,由此提出通过开发岗位技能项目化课程,采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促进师生双培养,开发校本教材因材施教的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率。
2.6对校企合作的研究
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教育的热点,它是提升高职学生基本技能和就业优势的有效方式。目前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合范围小、层次低、缺乏激励、“校热企冷”等问题。严霄蕙(2013)认为解决这些弊端可以通过构建高职物流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来实现,即通过政府对参与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校企实行资源共享,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联合制定教学方案的形式来实现。谢华兴、郭丽、程楠等(2013)认为高职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应做好过程管理工作,具体措施包括:
①合作前要制定详细的合作计划,规避合作意外的发生;
②合作中应由带队老师、辅导员及企业教练组成管理团队及时跟进,确保合作顺利进行;
③合作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便进一步深化合作。
2.7对双证教育的研究
双证教育,即指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通过执业资格考试获取物流师、报关员或报检员等从业资格证书。但是,目前对于物流专业双证教育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双证书”之间没有实现课程有效的互换,考证费用高,行业企业对证书认可度低及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缺乏统一标准等。王琴、龚雪娟(2009)认为可以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加大教育投入,对证书持有者给予补助,规范从业证书培训市场,提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等措施解决目前双证教育的困境。谈慧(2013)则认为要解决双证教育面临的难题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及双证书要求,将职业能力标准作为一项专业考核标准,同时还要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才能使得双证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2.8对以赛促教的研究
以赛促教是通过组织、参与物流专业相关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可以让参赛指导教师开阔眼界,弥补其企业实践经验不足,了解企业所需,改进教学方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更能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杨怡等人(2013)提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实施三级竞赛制,即从全员参与的一级竞赛到分班组队参与的二级竞赛再到学校组队参赛的三级竞赛机制,从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丰富了工学结合的内容。
3小结
通过对近12年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研究成果的整理、归类、总结,不难看出,我国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领域已经涵盖了物流管理专业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这对物流管理专业进一步建设发展有很好的参考指导价值。但是许多研究具有同质性和重复性。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运用数据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成果极少。这些都充分说明当前对高职物流专业建设问题的研究在研究深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深入。另外就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基本都局限在国内,缺少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的对比研究,因此应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尤其是国际视野。
作者:马庆祥 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