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论文(8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论文(8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论文(8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的贸易日益频繁,物流业得到迅猛的发展。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更是将物流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巨大的空缺。为了应对市场需求,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相继开办了物流管理专业,然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物流企业“有人可用,拿来就用”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符合物流企业需要的第一线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就物流产业的发展而言,它需要高级物流管理型和大量物流执行与操作型人才,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承担的是向社会培养具有高级执行型与操作型物流人才的重任。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普遍存在趋向于高级管理人才培养而忽视物流操作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现象。同时,就当前社会的物流人才需求来看,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培养企业物流、国际物流、物流规划、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实用型人才。但各高职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普遍存在培养方向定向不明、全面开花的问题,教学体系设置大而全,没有培养倾向性和侧重点,无法形成院校自身特色。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培养操作性技能人才为主,课程设置必定更应重视实操环节。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受物流实训条件的影响,课程教学培养方案仍以理论讲述为主,没有或很少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此外,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没有很好的衔接,出现了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矛盾、错漏,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学历与能力不符、证书与技能不符,持有物流专业学历证书的“物流专业技能人才”无法胜任本职工作。根据麦克斯对物流从业人员调查反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的50%知识对现在工作没有任何帮助。

2.3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力量薄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数量不足,许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缺乏授课教师,物流教研室靠2~3位教师支撑着,生师比远远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18∶1的比率,教师课时量大,没有时间进行科研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是师资素质差,受教育程度和职称情况普遍偏低,教师自身缺乏物流企业的实践能力,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以“双师型”教师来说,教育部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低于整个专业教学队伍教师数的80%,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实际仅仅占不到30%的比率。2.4实训条件落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该人才必须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实训来完成。半数以上的高职院校缺乏物流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仅仅依靠教师的描述、图片和视频教学,难以还原真实的物流企业工作场景,学生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3.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不仅需要教研室全员参与研讨,更应结合社会实际人才需求,邀请专业合作企业共同参与,立足行业调研,区域经济发展,学院自身特色,并结合招收的学生基础素质等各方面因素来制定。同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应做到“1年一小改,3年一大改”,修订结果交由学院教育委员会或相关专业教育咨询中心进行可行性论证通过后,方可试用。

3.2制定系统的物流专业课程标准

在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中,由于教材、教师和教学资源的差异,同一门课所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往往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一样。因此,要培养出社会认可的物流人才,高职院校就应该有自身的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标准,明确指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每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如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授课内容、重难点等。课程标准的制定应该由物流企业的专家和各高职院校物流教育专家组成相应的研讨团队,基于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物流专业课程标准设置。

3.3树立“以赛促教”的教学新理念

高职院校物流技能大赛往往能体现该专业教学的实用性和前沿性。这种新教学理念能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因此,各高职院校应该将技能大赛内容与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提升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现阶段高职物流职业技能大赛中的“现代物流存储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大赛”项目为例,该大赛包括方案的制作和实操两部分,它科学地融合了物流专业知识和行业技能实践,是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典型参考依据。在推行该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运用技能大赛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灵活设置教学模块,从而增加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式。

3.4实行“案例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新模式

日常的物流教学中可以运用物流案例辅助理论教学,也可以根据实例以任务或问题为主线采用情景化教学、分组讨论、现场教学、模拟操作的方式进行。课程的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思考,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此外,也可以加入信息化教学的元素,如将物流知识点做成微课和慕课,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5构建物流专业教师梯队发展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可构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一般教师的教师梯队发展管理体系。各层次的专业教师在年初制订学年的教科研计划,年终考核的机制,并把考核结果作为等级晋升、职称评定和绩效发放的依据。双师型以上教师每年必须去企业进行定岗实践;骨干以上教师除必须完成规定的核心课程教学任务外,要积极进行科研活动;专业带头人要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定期走访企业,召开专业学术讲座和组织、策划教研室活动。同时,物流教研室应加强开展说课、听课和评课活动,高职称或高等级教师有义务培养一名新进教师,从而实现教师之间的“传帮带”体系构建。

3.6深化校企合作

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物流行业和企业的支持。一方面,只有实现专业与行业的接轨、授课内容和工作岗位的对接,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物流人才。另一方面,大部分职业院校由于资金等问题都存在实训条件落后,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充分开展的问题,如果高职院校与企业实现深度合作,在日常的授课中,实践教学模块邀请企业能手一起完成,或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实训和长期的实习,成立订单班,共建实训室、实训场所等。这样不仅能解决专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更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4结论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应结合企业需求,学院自身特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断完善并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

作者:骆金鸿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校企合作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桥梁。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可以共享资源、优势互补、优化课程结构、使理论与实践一致,促进学生就业,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近年来高职物流专业与企业开展了一些校企合作的实践,但效果未达预期。本文以武汉某高职物流专业为例,了解目前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情况。

1某高职物流专业合作企业情况

武汉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为2012年全国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近几年来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方面投入了相当资金和精力,成立了校企合作管委会和物流专业共建委员会。稳定合作的校企合作企业有10家,包括九州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武汉大道物流有限公司、中百生鲜物流配送中心等武汉市知名企业。学校与合作企业通过认知实习、去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实习、教师挂职锻炼、为企业设计流程方案、相互培训、订单培养、接收毕业生等方式开展合作交流。

2校企合作情况分析

校企合作是三方主体:学校、企业、学生。我们针对三个主体各下发了调查问卷:校企合作情况调查表(企业版)、校企合作情况调查表(教师版)、校企合作情况调查表(在校学生卷)。企业版主要下发几个合作企业,教师版下发武汉市若干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老师,在校学生卷调查了该校大二学生,原因是考虑到大三正在顶岗实习,下发问卷回收率太低。该校物流专业大二学生有普通班和订单培养班,订单培养班学生对校企合作真实情况更为了解。共下发调查问卷企业版11份、教师版10份、在校学生版170份,全部回收。考虑到调查问卷卷面内容的局限性,在校企合作情况分析时,我们还对该校部分物流专业共建委员会进行了访谈。

2.1企业眼中的校企合作

在10家合作企业中中有1家企业与学校互派员工相互兼职;70%的企业曾接受教师挂职锻炼;30%的企业每年会派1~2名专家来校做报告,做报告次数每年1~2次。没有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有两家企业为学校捐赠了物流系统软件;校企合作成果有一家企业形成了策划方案,其他企业都是通过接受学生实习、就业等形式实现合作的。企业对我校实习生的表现整体基本满意,但仍有改善空间。企业人员普遍认为学生对专业领域的通识解读能力较差,吃苦能力有待提高,综合素养需继续培养。

2.2学生眼中的校企合作

2.2.1有关个人素质

在“企业最需要员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一题中,100%学生都勾选了“吃苦耐劳精神”,说明学生很清楚企业对员工基本素养的需求。“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选项超过90%,“专业技能”选项74.5%,“积极进取精神”选项占58%,“良好的仪表举止”选项勾选者最少。而关于“你还欠缺那些素质”一提,43%的同学选择了“专业技能”、50%的同学选择“自主学习意识”、39%的同学选择了“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2.2.2有关校企合作对个人的影响

“去企业实习,能胜任的工作内容”一项上,91%的学生选择“辅助性工作”,79%的学生选择“其他一线类工作”。“校企合作能解决你的问题”一项,“提升专业技能”、“提升职业操守”、“增强自主学习和团队意识”三个选项都有超过50%的学生勾选,说明学生认为校企合作可以提升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学生认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个提升自身素质、积累实习经验、拓宽人脉、巩固专业知识、了解社会需求的平台,这五个选项都超过了50%的勾选率。在“企业提供怎样的条件,你更愿意参加校企合作?”一题中,按照勾选率高低,依次是“专业素质培养”、“与社会接触平台”、“拓宽人际交往范围”、“较为满意的薪酬”,说明学生还是更注重专业素质和与社会接触交流。2.2.3学生眼中的合作企业关于校企合作中企业给学生带来的优势,超过70%的同学选择了“实习条件和指导有保障”和“学科专业对口”。关于校企合作的局限性,85%学生认为企业是在使用廉价劳动力,37%学生认为对学生不公平,39%学生认为还是可以学习到有用的东西,另有35%的学生认为校企合作的局限性是正常现象,企业不想增加成本与风险,但超过85%的学生表示不会由于校企合作的局限性就拒绝参加校企合作活动。

2.3教师眼中的校企合作

调查问卷下发给武汉市物流专业教师,并做相应的访问调研。根据问卷回收整理和访谈结果显示,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校企合作,合作企业一般在5家以下,合作企业多为品牌企业,年营业额500万元以上的有中百集团、武昌量贩、顺丰速递等大企业,说明越是大中型企业越注重校企合作事务。合作关系中,学校为企业提供顶岗实习生以及少数提供企业员工培训。教师认为校企合作的主要特征是学校办企业、企业冠名班、联合培养培训、长期稳定接收毕业生(按勾选票数多少排列)。目前,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包括缺乏政策引导、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缺乏合作机制、学校缺乏主动性、缺乏交流平台,大多数教师对这几项因素都勾选了,说明这几项因素都在制约着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企业的用工计划不一致,也是影响校企合作成功的因素。

3校企合作中的若干问题

3.1校企合作不深入

从调查结果来看,校企合作双方互派员工兼职几乎没有,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做法仅有一所学校长期坚持执行,企业派专家来学校做报告没有形成规范,学校每年会请不同企业的经理人员给学生做报告,而之后的合作很难深入。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师很少参与到企业流程设计、物流规划等项目,在企业任职的物流专业教师屈指可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一般都是遣送毕业生、顶岗实习,一起进行产学研工作的几乎没有,合作成效也很难体现。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效果不明显,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经营存在脱节现象。

3.2校企合作没有体制机制保障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单薄,很少有学校成立校企合作专门机构,如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或者专业共建委员会,个别学校有,但管委会或专业共建委员会运行流于形式,通常是成立时开一次大会,讨论一下,后续合作难以跟进。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其中成员都是兼职,各自在企业或学校都有相应的岗位,忙于应酬日常事务,对合作事务关注度不够。而校企合作也没有硬性规定要做到何种程度,才算合作成功,这种情况下,使校企双方合作浅尝辄止,难以深入。

3.3缺少校企合作沟通机制和平台

校企合作沟通包括合作前的沟通和合作过程中的沟通。合作前缺少校企互相认识彼此的专业平台,目前对于物流专业很少有这样的平台让校企双方能相互选择,了解确定是否合作。确实有一些行业协会牵头成立了若干专业的职教集团,职教集团内聚集了行业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校,但显然职教集团的作用还不太突出,对于物流专业来讲,多数学校没有参与到职教集团中。少数参与到了其中,也只是每年开一次会,或几年一次会,集团鲜少组织内部成员进行合作交流。合作过程中的沟通,是为了更有效处理校企合作业务,使后续的合作工作能顺利开展。毕竟在合作的过程中,校企双方都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合作目标,对于学生的要求、对于课程的要求、对于合作时间都有各自的要求,摩擦频现,这需要有一个稳定的、长期运营的沟通平台,在该平台双方共享信息、共同讨论、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合作中,校企双方并没有形成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处理校企合作的相关问题的主要的解决方式是向领导或同事求助,只有少部分的教师会主动联系企业解决。而对于企业的调查显示,69.69%的受访者称没有和教师就校企合作的某些问题进行过沟通的经历,12.45%的受访者和教师进行过沟通,17.86%的受访者认为想要沟通却时间上难以协调而最终没有沟通。

3.4校企合作缺少政策支持

国家这几年以来关于职业教育下发了很多文件,中高职一体化教育、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都有涉及,也有校企合作方面的,如要求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组织高职院校开展政、企、校合作共建,探索“产学融合、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但没有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具体运营的细则,缺少了细则,宏观方面的政策指导落地太难。像欧美一些国家,细则已出台,提供实习机会或短期工作机会或与学校深入合作的企业,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等。

4校企难以深入合作的原因分析

4.1企业经营目标与学校教学目标难以一致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社会团体,而学校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性组织。若合作无利可图,企业极可能放弃合作,若仅仅使学生充当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难以实现,在双方利弊的博弈中,很多校企合作团体因没有协调成功而解体。

4.2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小

在对学生和教师的调查问卷中,7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没有积极性,且财政方面支持校企合作力度很小。在对高校物流专业教师的访谈中,多数被访者表示合作企业都是学校教师在找,合作模式也是教师和企业协商,学校对合作过程中的支持不太到位。学生去顶岗实习的企业,往往需要派车去学校接学生,或者给学生提供住宿场所。

4.3缺少专人负责校企合作事务

校企合作本身就是动态的、复杂的。在合作过程中也会出现种种问题,及时协调沟通是解决问题继续合作的关键,但目前高校中没有专门的校企合作部门和人员设置,合作事务更多的就交给了专业老师和专业负责人,相当于额外给老师们加了任务,又没有任何支持和激励机制,合作过程中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沟通的事务非常多非常磨人,时间一长,大家都对合作不太积极了,校企关系淡化在所难免。

4.4校企合作成果缺少量化考核评价标准

校企合作过程复杂繁琐,合作成效也没有量化标准来衡量。多数学校仅仅以校企合作协议来考核评价,没有深入了解校企合作协议的执行力度和实践情况,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校企合作方面的评价。对校企合作开展较好的典型案例没有鼓励宣传,也没有对不开展校企合作企业的院校进行引导和鞭策。没有量化考核标准,合作开展好坏一个样,这样就会打消学校企业开展合作的积极性。

作者:王宁 靳娟利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商学院

第三篇:高校物流管理类教材建设思考

1引言

“物流”一词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走热,现在在我国几乎无人不知。近年来,政府对物流发展和建设的关注和热情更是推动了这一热潮。为了培养相关的物流人才,从物流建设热潮中分一杯羹,全国的高校———从本科院校到专科院校,从硕士教育到博士教育,都全面开花,几乎是有条件的办物流专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开办物流专业。在这种急功近利的追求下,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让人担忧。本文主要从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建设的方面进行几点思考。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合理性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影响到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和解决问能力的培养,还影响到学生对国内外物流发展现状和实际情况的认知。

2我国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建设现状及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物流管理类的教材有400多种。由于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生总数庞大,又是热门专业,加上教师个人利益驱动、相关院校的利益驱动、各大教材出版社的利益驱动,会有更多的物流管理类教材出现。但绝大部分教材的出版都是利益驱动。高校使用什么教材,由各院系专业选定,里面掺杂多种因素,所以好教材不一定好销售,这也就导致了好教材没有好的认可度的局面,某种程度上扼杀了优秀教材的出现和成长。在这个新生的物流管理类教材体系里,好的本土教材的出现需要时间或者大师级学者的出现。总的来说,我国现行的物流教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课程体系不明朗

首先体现在物流类专业对现代物流认识的不足,在课程开设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一是课程条块分割严重,注重理论,但忽略了知识的应用性,违背了现在物流的整体系统性观点;二是课程体系没有及时更新,大多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资管理的课程,不利于学生了解掌握现代物流的发展动态;三是不同专业的课程重复性大,没有根据现代物流的发展特点延伸出新的分支。给人的感觉就是物流各专业没有自己特色,导致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到的几乎是同样的知识。课程体系的不明朗直接导致了相关教材的低质量和新理论教材的缺乏。这样的教育结果就是:学生毕业后除了了解运输、仓储、配送、货代这些知识外,对物流发展前沿的特种物流、危险品物流、会展物流、冷链物流、第四方物流、特种物流装备、物流金融、物联网等发展动向一无所知。这将直接导致我国高素质物流人才教育形成瓶颈。

2.2课程知识内容陈旧

部分教材知识陈旧,很多是沿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内容,物流设备图片也是老古董,教材的内容已经反映不了现代物流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这种教材的危害性极大,会误导部分学生对现在物流的认知和学习。

2.3课程之间知识重复程度大

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内容重复程度大。物流专业教材与基础课程教材相同或者相近内容,如《物流统计学》与《统计学》,《物流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物流专业教材之间,如EOQ模型在《仓储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课程中都有详细讲解,这种重复性内容浪费了资源,没有必要。

2.4缺乏本土案例素材

目前较好的物流教材要么是外文原著,要么是外文翻译过来的,里面大部分是国外物流企业的案例。中国本土教材要么是缺乏案例,要么就是从外文资料中摘选过来的外文案例,所以,教材中很缺乏物流管理相关的本土案例,这对学生了解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是一个很大的阻碍。政府、物流管理部门、物流企业协会、高校、相关学者等相关机构应该一起参与解决这个问题。

2.5教材内容抄袭严重

教材内容雷同在我国教材出版界中比较多见。在物流管理类教材中也是比较普遍的。虽然政府和教育部都通过行政力量推出国家精品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但是教材质量还是不理想,很多内容是雷同的。其背后各个利益群体对利益的追求推动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应该严格要求教材的出版和发行,保护知识产权,吸引优秀的学者来编写教材。

2.6缺乏经典教材

有没有那么几本物流教材,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把它们视为珍宝,带在身边,温故知新,在工作遇到难题的时候在上面寻找解决方法?到目前为止,国内鲜有这样的物流教材。大多教材内容缺乏深度,很难揭示深层次的本质,难以引导学生思考。

3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的问题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加大物流专业的建设力度和创新力度,建设满足市场需求的相关物流专业,打造合理的课程体系,为课程开发和教材的开发提供保障平台。如我们可以开发特种物流专业、建筑行业物流、冷链物流、钢材物流等新的专业,在新的专业领域中,会有更多的有特色的物流教材出现。

(2)推行学校、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合作,建设国内物流案例资源库,并且定期更新。这样教材编者就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物流案例,就可以弥补国内教材缺乏相关国内的物流案例的弊端,从而提升教材的质量。

(3)改革高校管理体制,鼓励教师到物流企业实践、兼职。推进高校管理体制的改进,鼓励教师参与物流企业科研和经营活动,鼓励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兼职、项目合作等,为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验,在编写教材时,可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和真实性。

(4)改革教材的出版和采购机制。应建立相关的审查制度,加强教材出版前的审查力度,对教材的原创性、实用性、时效性进行审查。杜绝非原创教材、质量差的教材的出版。同时要加大高校教材采购反腐败力度,打击腐败行为,打击出版社的行贿和高校采购部门的受贿,恢复教供求材市场的正常运作,通过市场运作提升教材的质量。

(5)系统规划教材内容,避免出现知识内容“撞车”现象。物流学术指导委员会应界定各科课程的知识内容,在知识内容安排上,要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同时处理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知识衔接问题。

作者:朱龙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1引言

高职教育问题一直被人们重点关注,提升高职教育质量也是一直谈论的话题。在当前网购飞速发展,物流行业承担着流通的桥梁,物流行业的管理当前所关注的问题。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考能够有效的提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一步满足物流行业对实践性人才的需要,进而推动物流行业可持续化发展。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教学模式相对传统

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上,部分老师还在运用传统的照本宣科模式,对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学方式持有抵触态度,这也就导致高职教师在高职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中缺少实践性。高职老师讲课方式单一、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填充,而忽视了学生课堂积极性;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追求教学进度,使得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了约束。教师在教学的模式和教师自身的主动意识不够,对学生的学习知识掌握情况不够了解,进而使得学生对教学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

2.2学生的管理问题

高校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与企业之间开办联合教学的模式,学校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但是高校学生到企业中去,学生还没有从校园环境到企业环境的转变,使得学生在企业工作期间难于管理,给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实施造成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企业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企业与高校的关系恶化,进而终结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2.3实践教学课程开设存在问题

目前,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为推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一些高校开展实践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措施。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出现一些问题,在课程的设置上不够科学,存在盲目设置课程的现象。教学过程中受到高校师资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很好对实际教学计划进行制定和修改,导致课程内容脱节或者内容重复的情况出现,阻碍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对策

3.1高校教学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高校针对教师教学模式相关的问题,应该扩大对综合教师的招聘力度,对教学方式进行科学有效的完善,高校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相关的教育制度,对课程进行改革,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利于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选择性学习[1]。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去物流企业进行实地教学,这样避免了在课堂教学的枯燥,实地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拓展了学生的眼界[2]。学习的内容不在满足于教材,可以让学生能够综合的发挥发散性的联想思维,让学生对物流流程的学习,相互之间的讨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这种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上可以更好的让学生适应物流企业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2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更好的设施,应该先建立学生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主要是绩效考核可以对学生在实践试点或实践企业相关情况有着直观的表现和参照。学生领导和专业老师的监督小组,制定有关的考核体系,科学有效的实行,观察效果,根据推行过后的一些不足进行修改,并按照相关的教学体系,对教学管理、企业和学生的满意度进行数据的收集和评估[3]。政府应该针对这种情况成立有关的服务部门,鼓励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更好的合作,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益提高,从而减轻高职物流管理实践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经费的消耗,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特长,推荐进入物流企业特定的生产环节,使得学生能够更快的创造自身的价值。更好的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人才,推动高职物流教学的发展。

3.3完善教学技术和实践教学方案

在高职物流管理的教学内容中比较重要的是创新的教学技术和实践教学方案。如在开展物流流程的教学过程中,对货物的扫单,怎样对问题件的处理,转件货物的抬头问题,这些都需要高职教师进行合理准确的示范。教师对一些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应该根据查找相关的视频资料,将教学资料和教学资料合理的结合起来,从而提升教学技术和教学水平。例如,学校可以组织物流管理老师进行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方法培训,或是鼓励老师自身对专业技术的提升,通过开展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活动让教师进入企业实地培训和操作,进而提升教师物流管理综合素质,帮助教师在活动中树立自我进步的一个想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组织其它物流管理老师采用听课的方式来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进行评估与交流。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意见,鼓励高职物流管理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提倡对教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促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有效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重视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高校教学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和完善教学技术和实践教学方案能够有效的提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一步满足物流行业对实践性人才的需要,进而推动物流行业可持续化发展。

作者:王庆 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物流管理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研究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适应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线技术工人。高职物流管理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上理应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能够在一线物流企业或普通企业的物流部门从事物流策划、管理、运作的专业人才。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必将引导人才培养的方向。产学结合作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方法,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过程中合理地运用产学结合教学模式,不但能够使学生夯实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让学生积累实践工作能力,做到一举两得。

1产学结合模式的应用对校、企、生三方的意义

当今社会,物流行业蓬勃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种类繁多,产学结合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体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在实际教学中,可操作性强、校企生三方比较容易接受的形式主要有产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产学结合模式的应用,使得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企业实际用工需求、有利于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为学校解决学生就业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企业通过吸纳产学结合模式下教育出的学生,得以缩短学生入岗适应及入职培训的时间与空间成本,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生存能力指引新的方向;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相比于以往的理论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养成更具意义。

2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校企双方实行产学结合的意愿不强

产学结合教学模式作为最近几年才走进我国高职教育视野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还未能被高职院校和用人企业所广泛认识和接受。首先,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原因,教育始终被简单地理解为理论教育,以至于实践教育的意识相当淡薄。其次,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不少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而产学结合教学模式需要长期的教育投资,相应的投资回报周期也会延长,加之教育模式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所以愿意参与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实践的企业为数不多。

2.2校企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完善

我国校企之间的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有效的管理、规范、协调机制和办法。这就使得学校和企业在践行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更多的是通过私人关系、以学校和企业间建立契约的模式来实现产学结合。这种模式的合法性和可靠性深受企业和学校的质疑:一方面,学校在产学结合过程中必将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学生管理中去,以确保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及合法权益的保障;另一方面,企业在产学结合过程中并不能真正享受学生的劳动成果,由于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非但不能为企业带来合理的经济效益,相反往往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累赘。这使得双方在合作中畏手畏脚,难以实现新的突破。

2.3教师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经验欠缺

产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学校的代表人,在产学结合教学模式中起到纽带作用,对产学结合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教师若想在产学结合中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建立在熟练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深入企业了解掌握物流管理专业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由过去的学生演变而来,同样存在操作能力薄弱、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因此,教师很难在产学结合过程中发挥好纽带作用,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改善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结合问题的主要方法

3.1转变观念,校企双方深入开展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合作

学校方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了达成培养一线物流操作人才的目标,要着力提高自身在学生管理方面的技巧和能力,以便适应产学结合中带来的学生管理难题。高职学校要认识到以产学结合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的重要性,也只有学生这个学校唯一的“产品”质量得以提高,学校才能取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方面,需要转变注重短期利益的思想观念,关注自身在长足发展的目标下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充分认识到产学结合为企业未来用工带来的方便和效益,不断加大投入,以短期的“产学结合投入”赢取企业长远的发展前景。

3.2健全、完善校企在产学结合上的合作机制

健全、完善校企产学结合上的合作机制,主要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补偿制度,提高物流企业参与产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积极性。当前,一些物流企业不愿参与到产学结合教学模式中来,主要是因为培训学生的操作能力非但不能给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反而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效率造成影响。作者认为,相关部门应当摸索建立针对企业参与产学结合培训活动的补偿办法,如为参与产学结合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与人才优先选拔待遇,以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二是学校和企业间要建立合法、规范的产学结合培养制度,切实保障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的合法权益。

3.3加大对物流管理教师的实践培训

在实现产学结合教学模式之前,学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先进行“师企”模式的尝试。一是让一线教师进驻物流企业或普通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切身体验物流专业涉及的运输、仓储、配送等主要环节下工人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些宝贵的经验将成为教师今后教学中的重要理论依托,为更好地开展理论教育打下实践基础。二是探索在学生与企业间开展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存在的难点,研究解决办法,为产学结合的开展扫清障碍。

4结语

产学结合教学模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必将为物流实践人才培养、地区经济改革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只有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建立健全校企产学结合合作机制、不断加大物流专业教师的时间培训,才能更好地推动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作者:景远 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管理科学系

第六篇:高职物流管理仓储实训课程开发思考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发展现状

物流管理专业在近些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内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已达1000多所,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花费巨资投建了物流实训设施设备,但在实训教学方面并未跟上,对物流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比较缺少。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越来越重视,国务院已经制定了学校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技能训练的制度,这个教育模式的推行,给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需要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并进一步加强技能实训,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当学生毕业的时候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对物流技能人才的要求。

二、实训课程方案开发的原则

物流管理是个快速发展的专业,如何从真正意义上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创办出符合社会知识需求和技能需求的专业,为社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必须要理清物流管理实训体系的发展思路。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体系的开发要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课程理论教学时不够的,还须依赖支撑专业知识理论的实践训练。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相比较而言,本科教育侧重理论学习与探索,职业教育主要以学生技能的运用掌握为主,重点突出技能的运用。因此,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这就需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训体系,职业教育的教学应当突出实训实践技能,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从国家现有的物流行业的需求入手,逐步建立起以技能培养为中心,理论与实训并重的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体系除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还可以邀请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物流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物流管理行业的专家对教学体系做一个全面系统的诊断,从中发现现有的物流专业实训体系能否与行业中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匹配,如果存在差异,找出原因加以完善。与此同时,在日常教学安排中,可以利用学习时间,增加学生接触实际技能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加强与物流企业交流和合作,给学生创造一个切合客观现实的环境,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能力,尽可能的满足企业用人的要求。

三、仓储管理实训课程开发思路

仓储管理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又是物流的重要环节,开发仓储实训课程应该遵循一定的思路,能更好的达到学生培养的目标。首先,加强学生行业认知。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实践性强,在开展实训之前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易于展示的物流企业或是物流做的比较好的生产企业为对象初步认知专业,组织学生参观了解,让学生对行业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了解现代化的运作方式,物流设备与工具,为学生迅速融入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加强学生岗位认知与技能培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群主要分为:①仓储物流;②运输物流;③企业物流;④物流营销;⑤国际物流。其中,仓储物流主要岗位包含:仓管员、操作员、保管员、收发员、理货员、信息员等。通过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训这个模块,让学生逐次变化岗位角色,熟悉岗位工作职责和内容,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最后,可以将企业一些真实的日常工作作为实训项目纳入综合技能实训教学。职业学校教师有一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实际运作,可以参与到生产一线,这就为收集真实案例提供了条件,并且可以与企业专家一起探讨案例的操作性和实用性。通过这样的实际调研,可以编写出符合真实工作环境的,具有可视性、实用性和完整性,既适于高职教学又能满足物流企业培训需求的实训教材。在之后实践教学过程中,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并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解决,培养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

四、物流管理专业仓储管理实训项目设计实例

本文选择仓储管理中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出入库管理设计实训项目。

1.实训目的:通过模拟典型企业工作环境中不同部门岗位,进行物流各环节真实作业的演练,处理协调好企业的信息流,实物流,使得实训的学生能够迅速掌握物流作业的方法,技巧,熟悉作业的流程,培养团体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训任务:对实训对象分组进行,分岗位担任仓管员、信息员、操作员三个岗位完成入库订单与出库订单。

3.岗位安排与分工设计。仓库管理员:负责入库商品验收、入库货品理货、发货。信息处理员:负责处理仓库单据,如入库订单录入、出库订单录入。操作员:负责出入库货品的上架、下架、出库理货、货品搬运。

4.实训流程设计。以三人为一小组,接受实训任务,按照收到的入库单和出库单(包含整箱出库和拣选出库)的要求,完成任务。入库作业:①入库单录入;②入库验收;③入库理货作业;④搬运作业;⑤入库上架作业。操作具体流程:根据入库单要求生成作业计划并打印入库单,然后到收货区检查货物,核对到达货物与入库通知单是否符合,已经是否出现包装破损,如有特别情况需要在单据上进行注明,核对完需要登记实际入库数量。利用叉车,托盘、堆高车等设备工具,将码好的货物进行搬运上架作业,并用手持终端确认上架位置并完成信息数据的登记。出库作业:①出库单录入;②整箱出库作业;③拣选作业;④搬运作业;⑤发货。操作具体流程:根据出库单要求生成作业计划并打印出库单,整箱出库和拣选出库分别进行。领取出库单后,需用手持终端获得待出库货物的名称、位置、数量、规格等信息,利用堆高车,叉车,托盘等工具完成下架、搬运作业。拣选员同样需要用手持终端获得待拣选货物的名称、位置、数量、规格等信息,拣选完成后使用打包机打包。之后将出库的货物搬运至理货区,检查核对无误后在出库单上签字确认,最后发货。

作者:包锋 单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七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财务基础课程分析

现代物流企业应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使商品流通能从较传统的物流配送方式向更容易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社会化、智能化、合理化、简单化的现代物流方式转变,使货畅其流,物尽其用,既减少生产企业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又刺激了社会需求,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宏观调控。因此,现代物流企业需要的是综合能力强的全方位人才。“企业信息化,财务先行”也成为现在物流企业不可缺少的部分,掌握好物流各个环节的经济计算也为企业控制成本打下基础,同时本门课程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条件。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财务基础》课程定位

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大的岗位群覆盖和许多岗位,财务会计岗位本身就是独立岗位群,我们也鼓励学生考取“从业资格证书”增加学生的一种技能,扩大学生就业机会。其次,学生在仓储、运输等岗位工作时,会操作的同时,懂管理会运营成为了不可缺少的职业技能,本门课程也为学生提供了企业运营的必备法宝。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1)能够培养他们具有“通过经营懂财会”的能力,能够从经营和理财的角度掌握会计基础知识。能够懂得本专业的经济业务活动如何在会计核算(或会计资料)中体现。(2)能够培养他们具有“透过财会看经营”的能力,学生能够能通过填写凭证、报表实际经济业务的操作的基础上财务报表知晓企业的财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对企业经济活动状况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财务基础》课程项目设计

本门课程知识框架抽象,内容枯燥。针对这种情况,我对课程进行了,全新的创意性设计。首先在本门课中给学生拟定了一个情景,学生的目标是成为自己的老板,以小组为单位开设一个虚拟“拉面店”,学生分别扮演拉面店的两位合伙人,而教师转变成了他们开店过程中的咨询顾问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其实本质就是结合经营,学习财会。我将拉面店运营的关键环节概括:开店、经营、记账、算账,报表,5个项目,让学生体会身临其境的创业经营的感觉,之后由教师把拉面店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抽象出来财务会计的知识,做到在参与中,在经营中,在快乐中学习。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1.开店(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账户):拉面店的起步在情景模拟下,学生展开讨论,列出任务,通过这项任务,学生掌握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重要的要素,及常见的科目和会计等式

2.经营(复式记账):拉面店的经营考什么打天下抛出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1)一碗拉面能卖多少钱?(2)每天至少卖多少拉面?(3)提高利润的有效方法?采用引导法,让学生掌握隐藏期中的财会知识。包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收入,费用,利润,能够计算出边际利润,盈亏平衡点。

3.记账(会计实务、会计凭证):如何记录拉面店的各项收入和费用采用实际操作法: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填写会计凭证,教师像学生展示和介绍相关的财务软件,通过该任务,学生能够掌握复式记账法,会计凭证的填写,以及了解财务软件的应用开业一个月后的经营业绩采用互动讨论的方式,在已计算出的理论和现金中比较,为什么本月我有净利润却缺少了现金呢?通过操作对比和教师的引导。哦,原来是库存在作怪通过该任务,学生掌握利润的计算,现金流的计算,借款利息的支出,税金,折旧费用,及对库存进行分析,以及尽量减少库存的管理方法。

4.算账(财务报告):拉面店的财务结算报告努力经营的拉面店有何汇报:会通过电子表格填写资产负债表,损益表通过报表,掌控经营业绩,经营规划远景。以该项目引入授课内容,之后以校企合作的物流企业实际业务作为学生实训内容,课程由浅入深,以小见大,生动活泼。

作者:阎宇婷 单位:大连软件职业学院

第八篇:高职物流管理学生学业评价分析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为了培养满足市场人才的需求,我国的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而怎样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学生学业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参考。高职教育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所以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职业道德。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决定了教师的培养方案,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学业评价体系非常重要。

一、学生学业评价的定义

学业评价就是以我国的教育目的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方式和工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能力的提升进行判断。学生学业评价是学校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方面,它关系到学校教学方案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学业评价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参考。简单来说,学业评价就是学校通过搜集学生学业方面的资料,然后根据资料分析并整理出一定的结论,根据所得的结论,对学生进行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价,学校也可以根据所得的结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业评价中的问题

(一)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

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一直是应试教育,虽然现在一直在极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够改变的。现在,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业的监测仍是以考试为主。考试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但是考试的内容一定要合理,在考试中一定要公平,因为有一些学生在考试中有作弊的行为,这样的考试结果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价。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技能,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只单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试,并不能够完全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现在的高职教育中,一个学期通常进行一次考试,整个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其他的测试,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就以这一次考试的结果作为依据。学校进行测试的数量少,也就意味着该结果中有很大的偶然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认真学习,只要在考试的前两周认真准备,依然有可能考出很好的成绩,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松散的习惯,不利于学校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二)评价的主体以教师为主

目前,在高职教育中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仍然是老师,辅导员根据任课老师提交的结果来进行学业的评判,这种方法虽然很容易操作,但是也有一些缺点。首先,现在的高职教育不像以前的高中、初中那样有固定的教室,而且,通常一个老师是对多个班级进行教学。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就比较少,老师很难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所做的评价难免会不符合实际情况。现在高职教育多与一些企业有合作,学生可以进行实际岗位操作的实习,学校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到不同的企业去完成实习,但是学生的学业评价是由学校老师进行的。但是由于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地方,指导老师很少去企业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而企业对实习学生的评价基本都是好的,所以老师在进行评价时就只能以自身的感觉进行评价,这个评价很难对学生学业的真实情况进行反映。

(三)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

现在高职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业评价都是总结性的评价,而且评价结果就是一个单纯的数字或者等级,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综合能力提升没有办法反映。以一个成绩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标准,对于某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有很大的心理影响,使其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而过程性评价的减少,会使得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造成忽略,夸大结果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

三、关于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的思考

(一)考试内容具有应用性

考试是一个很好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但是对于考试的内容要做一下调整。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的内容非常多,有经济、计算机、管理、数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出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方案,所以学校在进行考试的时候不能只以理论知识作为考试内容提供,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增加一些专业技能的考试,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针对性的考试,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增加一些小测试,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评价内容具有就业性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就业型人才,所以物流管理课程中学生的学业评价内容要以就业需求为依据,学校可以根据市场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根据物流行业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学业评价内容等多方面的改变,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要时刻关注就业行业的变化,以市场的需求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方式都是以老师为主体的,由于老师并不一定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评价结果难免有所失误,所以高职物流管理课程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要趋于多元化。除了老师评价以外,还要进行学生的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企业的评价,将这些评价与学校的考试成绩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评价结果。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化,不以结果对学生进行绝对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变化,才可以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反映,及时地采取相关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学习评价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学业评价对于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学业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业评价的等级和老师的评语都会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学生获得好的评价,就会更加的努力,获得不好的评价,也会激励学生多加努力;学生的学业评价也可以使学校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对这些漏洞进行改革,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业评价也是就业单位对学生了解的一个参考,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学业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评价,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这个评价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学习评价的好坏,对学生的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综上所述,学业评价是学校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学业评价的过程中,学校对于学业评价的方式、内容都要尽可能全面、科学,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学业情况进行评价,保证高职教学质量。对于物流管理这种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业评价需要结合市场的需求来进行。

作者:郭宏达 单位: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