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物理教学的生活现象问题(5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物理教学的生活现象问题(5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初中物理教学的生活现象问题(5篇)

第一篇:有效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策略

摘要:进入初二后,学生将会迎来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在初二正式学习物理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现如今,在小学阶段学校也会采取渗透思想,教授学生自然科学,其中就会包含一些物理知识。但是只有进入初中二年级阶段,学生才会比较正规系统地学习这门学科。如何把握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好奇心,新鲜感,并不断提高课堂有效性既是学校组织领导层面的研究重点,也是物理教师需要精心思考的重要任务。在以下内容中,笔者将会从四个小方面进行分析,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性教学;学习兴趣;提高策略

初中的物理教学属于理科范畴,具有理科所含有的特点,公式定理较多,题目的难易程度跨度范围较大,极其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物理教师需要合理设计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不仅需要采用已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更要开创自己的思维,根据本班级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手段。教学细节是产生差距的重要因素,想要取得比别人更加优秀的成绩不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还需要重视细节的重要性,做好每一个教学细节,积累优势,最终取得较好的成绩[1]。

一、重视公式定理的理解与记忆,加强基础教学

初中是学习物理的最初阶段,物理教师务必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备课,在课堂上有序地讲解知识点。在课堂上,物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往往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讲解,学生只需要进行认真听讲,但是这种方式效率不高,物理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提问的方式加强学生记忆。在最基础的公式与定理教学方面,物理教师既需要要求学生理解,也需要学生背诵记忆,有些简单的知识点只要学生牢牢记忆即可,因为这些知识点读过就会,没读过也无法依靠自己的推断得出,这些内容物理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背诵记忆例如: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公式为F浮=F下—F上)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2.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是F浮=G排=ρ液gV排;3.幻灯机、投影仪的原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4.放大镜、显微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等。这些知识点记住了在考试中就会做对,记不住就做不对。总而言之,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需要采用同一种教学方式,物理教师应该针对知识点的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要求,不要忽视背诵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度

初中的物理教学不仅包含最基础的理论知识,还包含一些有趣的实验教学。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需要到实验室进行,也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需要全副武装,在初二阶段,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项目也较多。在课堂上,为了增强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物理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小实验证明理论的正确性,这些小实验也许在生活当中就可以看到,只是在课堂上物理教师用物理的方式进行还原并且讲解。例如关于声音的产生,学生可能都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物理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音叉实验,细致地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声音,而不是仅仅依靠长辈的经验了解这些知识点[2]。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物理知识原理

多媒体技术的到来确实为初中的物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物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物理现象,既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曾经出现过的物理现象如静电现象,也可以是学生听见过却是没有亲眼见过的,例如极光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物理教师可以将这些物理现象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在三维中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对此,物理教师需要精心设置多媒体课件,将需要用到的视频提前下载好,或者是在课前找到下载的途径在课堂上在线观看。无论是哪种方式,教师在课前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减少课堂时间的浪费。这些视频时间也要有所控制,最好剪辑在三分钟左右,重点还是要放在教师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方面。

四、组织合作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有效的课堂需要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安排,也需要任课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设置一些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内容。在物理课堂上,物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来活跃课堂氛围。每一节课堂时间长为四十分钟,而且很多情况下会出现一门课连着上两节,因此物理教师务必要将课堂主权部分转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将学生的课堂听讲与课堂讨论相互穿插,减少课堂的枯燥感,防止学生产生精神疲劳。对此,物理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部分围绕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本节课某个知识点的含义或者概念,在课堂中针对具体的知识点,例如公式的推演等要求学生相互讨论,总结计算方式,最后在课堂结束前五分钟可以再次组织讨论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相互弥补各自的漏洞。

五、结束语

物理教学虽然教学难度较高,但是由于这门学科是初中二年级新开设的学科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物理教师应该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克服一切困难取得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以上内容中,笔者提到物理教师需要重视课堂内容的安排,将公式定理等教学内容放在首要位置,采取有趣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次是将物理实验作为教学重点,讲解完理论知识后再进行实验操作以此巩固课堂教学。最后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自由学习发展的空间,组织学生以讨论的形式学习,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斌.浅析如何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以电磁知识教学为例[J].新课程(中学),2017,(12):232.

[2]邹围军.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2016,(09):189-190.

作者:李强 单位:山东省宁阳第六中学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学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始终都在老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下进行学习,学习积极性较低,从而对提高教学效率造成不利影响.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科学构建学习发展共同体

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对学习小组予以构建是一个重要环节.在内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差异.在开展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仔细了解,然后进行合理分组,使学生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要注意组员的分配,采用优生和学困生交叉搭配组合的方式.比如,学习自觉性较弱的学生和学习自觉性较强的学生搭配在一起,操作能力弱的学生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搭配在一起,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组建学习小组的时候,教师要将小组成员的人数控制在4~6人,使责任制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明确组员分工和具体职责

若是小组中缺少组织者,就会出现学生随意讨论,喜欢说的学生就多说,不喜欢说的学生就少说的现象,甚至部分学生会一句话都不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既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又要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这样,既让小组合作学习做到明确分工,井然有序,又能充分利用个人的优势,尽可能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例如,在讲“阿基米德定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对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进行猜想,并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通过交流讨论,综合大家的意见,采用物理学中经常用到的“控制变量法”将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设计出来,每一个学生都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进行了动手操作.因为猜想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物体投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体积、物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而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将上述任务全部完成,所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别对上面提到的某两项任务进行研究,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感知,再概括、比较和分析获得的数据,并进行思维加工,最后每个小组对结论进行归纳:浮力的大小只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以及液体的密度有关,和其他因素无关.也就是F浮=ρ液gV排.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设想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精心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合理把握,灵活运用,才能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在学生不能借助自己的力量解决某一问题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切忌盲目合作.同时,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所设计的问题要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并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讲“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请你们猜想一下,平面镜对物体所成像的大小是大于原物体还是小于原物体,或者它们之间有其他的规律?有的学生以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得出结论:平面镜离物体越远,其所成的像就越小.但是,借助实验却证实:平面镜对物体所成的像等同于原物体.这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继续提出问题:当你的眼前出现一位高个子学生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他很高,但当他站在200m外的地方,这时候你再看他,你还觉得他高大吗?当他站在远处的时候,他真的变小了吗?很多学生都恍然大悟.经过讨论和思考,学生找到了正确答案.通过问题的设置,拉近了学生原有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的心智品质得到拓展.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交流互动的渠道.要想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合理分组,并对学生予以引导,使学生利用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沟通交流不断完善和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

作者:兰小军 单位: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丹灶中学

第三篇:初中物理教学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初中物理是中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它与现实生活息息想关.由于学习物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并且物理知识是较难理解的,初次接触物理的学生会感到陌生和畏惧,激起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他们的心理、兴趣、思维模式等方面去考虑教学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物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对于一件事物产生了兴趣,人们就会主动花费精力和时间去学习探究.对于初中物理教学也是一样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物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物理学科中有很多奇怪的现象,这些奇怪的物理现象背后隐藏着许多物理知识.由于初中生对于一些奇怪有趣的现象特别好奇,教师要从学生的好奇心着手,在物理教学中放大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例如,在讲“观察有趣的物理现象”和“初步感受物理现象的奇妙”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以及物理故事,将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物理世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应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讲解物理知识,在课堂上建立与学生相关的情境模式,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探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能在固体、液体、真空中传播吗”时,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先邀请班上的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分别唱一首歌曲,在他们唱歌的过程中,要求其他同学仔细聆听,并在两个学生表演结束后立即问:他们唱得好不好听?在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顺势提出问题:想一想,男生和女生唱歌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得到结果.然后对于学生的结果给予评价.在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三、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分析能力

物理中一些伟大的发明以及一些定律的发现,都是经过科学家反复地实验探究得到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开展实验探究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分析能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分成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教师演示实验教学,另一种就是学生分组实验.这两种实验教学是分场景的.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学主要是针对物理教学中一些不适合学生分组实验或者比较危险的实验.而学生分组实验主要是针对一些危险性较低且便于分工合作的实验.演示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在实验前充分了解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中会发生的物理现象,然后针对这些物理现象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分组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推导能力.例如,在讲“观察水的沸腾”时,教师可以在实验前将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现象列举出来,并提出问题:水在快要沸腾的时候,气泡上升的过程是怎样的?水沸腾时,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发生什么变化?水沸腾时,温度计有什么变化?继续加热,温度计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又如,在开展“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学生分组实验时,先让学生掌握实验器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实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根据数据加以思考和分析,然后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实验,能使学生在实验中提高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之,物理是一门需要学生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程,需要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综合分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思维模式精心设计物理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分析能力.

作者:王立广 单位:江苏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

第四篇:初中物理教学利用生活现象的创设问题

摘要:初中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教师应该注重将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相连,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本文主要从三个策略探讨了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开展物理教学,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现象;问题

情境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初中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初中学生科学素养,传授学生物理科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课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真特点,用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习物理,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科学,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应用与生活实践,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一)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物理

学生生活中众多的物理现象司空见惯,但是没有系统地将这些现象与物理知识联系,学生不理解或者理解不透这些现象,不能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它们。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借助物理现象引出物理知识或者用物理知识还原于生活现象中能让学生有生活物理现象的切身体验,从自身体验出发,能更好的还原物理现象,认识现象的本质,有很好的物理情境的体验。

(二)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理解物理

用学生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便于学生接受,更能让学生理解。切身体验生活现象让学生用物理知识理解物理现象,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时候,能更容易进入物理的本质,更容易帮助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建构[1]。

(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课程是一门非常注重物理实验的课程,但是要让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初中物理课程的内涵存在一定的难度。初中生理解能力还很欠缺,没有好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帮助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动手能力弱,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亲近,不存在陌生感,教师通过生活现象引出物理知识的学习,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能很好地融入于物理知识的学习。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一)重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创设情境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借助于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物理现象,将生活与书本联系起来,用生活中的现象来引出物理新知,用生活中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学习动机,用一种熟悉的、了解的生活环境来表现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探究现象后的本质,从而达到新课的顺利导入与新知的顺利探究[2]。譬如在学习《杠杆》一节内容时,可以重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农村的水井,用提水装置提水,有过实际提水经验的学生就能深切感受到,压杆的长短不同,提水者使出的力度也不同,压杆越长,出的力越小;在同样长度的压杆的情况下,提水者手的作用力的方向不同,需要花费的力气也不一样。以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还原进而引出新知的学习,力矩和力偶的知识点。

(二)开展生活中的物理实验创设情境

物理实验一般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很多,初中物理课程是非常注重实验的课程,在实验中发现,在实验中探究,在实验中验证。高中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用生活中的实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与理解,生活中的实验容易上手,也容易展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譬如在学习《分子热运动》时,教师可以直接拿生活中一个咸鸭蛋让学生试吃,为何食盐能透过鸭蛋壳进入蛋内?这就是分子的运动,教师还可以将生活中红墨水融于水的例子搬到课堂,分别在两个透明的容器内放置热水与冷水,并滴入相等的红墨水,观察红墨水在各个透明容器内的扩散情况,从中分析得出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并且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3]。

(三)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创设情境

透过生活现象往往不能直接窥探现象的本质,需要学生去探究发现这些现象的物理原理,需要学生做出一些研究、实验才能发现其中的物理奥秘。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有时不能将生活中的例子信手拈来,需要进行一些更改,以便于学生抓住事物的原理本质,发现其中的知识原理。例如在学习《摩擦力》一课时,摩擦力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学生在不理解的情况下,感觉摩擦力“若有若无”,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摩擦力,认识摩擦力,可以用探究式的实验让学生真切感受物理现象,让学生自身去寻找答案。设置情境:拖动一个很重的箱子,从一处到另外一处,要求使用的力气最少。发散学生的思维,起发学生的想象,采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发生移动,探究哪种方式使用的力气最小,从而引出本次课程的主要核心内容:摩擦力。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以及摩擦力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4]。初中物理课程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现象相连,创设问题情境,便于学生理解以吸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散他们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应该注重生活中物理实验现象的积累,将这些现象用于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用生活的方式学习物理,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提高自己的物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徐莹莹.创设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12):69.

[2]袁新华.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21):71.

[3]刘涛.初中物理概念有效教学“三步曲”[J].中学教学参考,2017,(29):51.

[4]田亮国.生活化情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46(16):15.

作者:孟祥谦 单位:吉林省舒兰市第八中学校

第五篇:物理学史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摘要:物理学史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最好启发方式.将物理学史运用于初中物理教学,既可以采用链接式,也可以采用融入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再现历史,也可以运用物理文化凸显历史,还可以将物理学概念展开重构历史.通过物理学历史知识的运用,让学生与物理智慧相遇.

关键词:物理学史;初中物理;物理教学

所谓“物理学史”,是指人类探索、认识物理学现象与规律的历史.每一个物理学概念的背后都凝聚着人类的“生命•实践”智慧.某种意义上,物理学史是物理教学的指南.“历史相似性”原理告诉我们,学生在物理学学习过程中,必然要重蹈人类探索物理学知识的关键步子,必然要遭遇人类探索物理学的相关困惑、障碍.那么,物理学史该以怎样的姿态启发物理教学?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基于学生物理学“核心素养”发展的视角,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物理学知识的发生视角、过程视角,再现物理学概念的发生史、发展史,让学生与物理智慧相遇.

1展现背景性知识,在文化中凸显历史

任何抽象的物理学知识都产生于实践的土壤,都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展现物理学概念的背景性知识,让学生在物理学境脉中理解物理学概念,许多物理学知识,学生感到高深莫测,究其根本而言在于物理学知识从其产生的文化境脉、文化土壤中分离了出来.从根本上说,没有一种物理学概念,也没有一种物理学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出来,一个物理学概念产生出来,结果将它赖以生成的背景丢在一边,使得“火热的物理学思考”变成了“冰冷美丽的物理学概念”,这是物理学教学法的一种颠倒.因此,只有将物理学知识放置于相关的文化背景之中,才能彰显出其本质和意义,才能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例如《牛顿第一定律》,教师必须丰富知识背景,借鉴历史上四位科学家对力的认识和探究,深化学生的认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直观看到,在平路上人推车,车才能运动,人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因此他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摩擦力,他认为,水平面上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摩擦的作用,如果没有摩擦,水平面上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一速度运动下去.法国思想家笛卡儿发现,物体运动速度的改变是有原因的,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认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背景知识的丰富、完善,让学生形成“力对运动的作用”的科学认识.教学中,学生展开深度思考: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撤去外力后,是否立即停下来?物体运动得越来越慢,最终停下来是因为什么?经过交流,学生才能理解“物体固有的维持运动状态的特性,力的作用只是改变运动状态.”背景知识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物理学概念,掌握了研究物理学现象的一般方法.学生在背景知识的丰富中主动展开物理学思考,主动建构物理学概念.不仅如此,这种贯通物理学历史背景知识的教学,更让学生感受到研究物理学要不迷信权威,要不唯书、不唯上,要有追根究底、超越现象看本质的研究精神和研究品格等.

2展现过程性知识,在回望中再现历史

物理学知识的发展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历史过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展现物理学知识的诞生历程,让学生在回望中再现历史.发生重演教学法认为,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认知过程是人类对物理知识的探索过程的微观缩影.物理学史到底以怎样的姿态走进物理教学?笔者认为,对于不同的物理学概念,运用物理学史引导学生建构物理学概念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主要有“复制式”、“链接式”和“融入式”.对于物理学知识的关键节点,教师可以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物理学思维,让学生像物理学知识发生过程一样,去经历物理学思维、物理学探究,去经历物理学知识的系统发育,从而引发学生物理学学习兴趣,盘活学生物理学研究动力,促进学生物理学理解.如可以让学生对经典物理学问题展开思考,对经典的物理学故事进行阅读,通过思考、阅读,让学生对物理学知识形成亲近感、认同感.例如《电现象》,笔者循着人类对电现象、电性质的认识足迹,用问题导引学生认知.认识电现象,了解电性质.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雷雨闪电时高压输电线和机械在电力驱动下运行的录像,引导学生思考“电现象的特点”,思考“人类是怎样认识电的?”然后引用西汉典籍《淮南子》中的说法,“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电是是阴阳两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东汉王充的《论衡•乱龙》,“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顿牟”即琥珀,“芥”即芥菜子,其意是“带有静电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实验演示“用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和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吸引纸片”,介绍“吉尔伯特研究带电体和不带电体、制作验电器的故事”,以及“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下进行的风筝实验故事”.最后演示“用起电机起电”,得出天电和摩擦起的电具有相同性质.物理学史不仅是历史的知识,更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物理现象、物理问题的厚实背景.在历史故事、历史轶事、历史事件等的背景知识回望中再现历史,可以触及学生学习物理学的情感、引发学生深度的物理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物理学知识的无处不在,能够经历着物理学史的曼妙之旅.如此,对于学生来说,物理学学习不仅变得有意义,而且变得有意思.

3展现生成性知识,在创造中重蹈历史

将物理学史运用于数学教学,除了上述的链接式、再现式,更为重要的还有融入式.融入式教学顺应物理学知识的生发顺序和学生学习物理学知识的心里规律,悄无声息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物理化”过程,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里,学生主动地重构知识,主动地经历知识的诞生过程.因此,物理学教学中的“物理学史”不仅仅是为历史而历史、为物理而历史,更为重要的是为教育而历史.因此,“物理学史”不是让学生创造新的物理学知识、物理学规律,而是让学生在自我原有物理学知识基础上,通过自主建构,获得物理学活动经验、物理学思想方法和物理学文化精神.例如“电场线”是一种用形象的线来描述电场的特征的手段.许多学生由于不理解电场线的物理学意义,要么误解为电场线真正存在,要么被电场线搞得眼花缭乱.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还原,让学生体验“电场线”的概念的诞生过程.首先从“点电荷电场”入手,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点电荷电场中不同位置,用来形象地描述电场的特征,由此引导学生表示不同地方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显然,这样的方法尽管直观,但比较复杂.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想到对电场线进行简化处理.面对密密麻麻的箭头,如何简化呢?学生发现:如果以“点电荷”为圆心,它周围各点场强的方向都是沿半径向外的,于是就可以运用辐射状的射线来反映其方向.并且学生还发现,各点场强大小随着点电荷距离增加而减少,这种特质契合射线的“近密远疏”特点,于是用射线来描述点电荷电场的性质就水到渠成了.物理知识的产生是有着天然的逻辑顺序的,教师的教学要契合这样的顺序.理想的物理学教学应该是:以浓缩的时空和必然的形式,重演人类探索物理学知识的鲜活历程,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感受到科学的启迪.教学中,引导学生追溯物理学家的思考、研究物理概念的源头,领略科学家们对科学实验的精巧设计、独特方法和深刻分析,从中体会物理思想.顺着物理学知识诞生的逻辑事理和走向,不仅能让学生领悟物理学知识“是什么”,更能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知识的“为什么”,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展现物理学背景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和生成性知识,可以有效地链接历史、回望历史、融通历史.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领略物理学“被规定”、“被定义”背后的独特风景,能够促进学生的物理学理解,让枯燥的物理学教学变得温情脉脉.由此,物理学教学将多一份厚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份自然、少一些做作.因此,物理教学不妨让“物理学史”在课堂中多飞一会儿,多停留一会儿,让学生细细品味、领略.

参考文献:

[1]王珏.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J].教育,2017(17).

[2]任小刚.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7(05).

作者:吴锋 单位:南通市通州区文山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