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物理分组式讨论方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分组式讨论教学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工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所有工科学生的基础实践课程,所授时间为大学一年级的下学期和大学二年级的上学期,总时长为一年。本文所选取的对象为大学一年级下学期的本科学生。针对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专业,并考虑到大学物理理论课程进程,我们选取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相对简单的力学实验项目—“刚体转动惯量测定”为授课内容。具体的实施过程为:首先将学生(约15人)分成两个小组,一组为7人,另一组为8人,分别编号为第1组和第2组。然后给每一组指定任务,如第1组负责实验原理,第2组负责实验操作过程,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让每一组通过查看教材、讨论等方式完成他们被指定的任务。然后,每一组推荐一名或几名学生来向其他学生讲授本组所指定的任务,讲授期间,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提出问题等。最后,使每个学生均独立完成本实验项目。
二、实施过程
第1组被指定的任务是实验原理部分。该组推荐一名男生来讲解。由于转动惯量对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高中物理中已经接触过,大学物理中讲授的也比较充分,所以实验原理中对转动惯量的物理意义、公式求解等内容的介绍均比较容易,该男生讲解的比较清楚,其他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但介绍完此部分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转动惯量与质量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此问题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物体平动与转动的关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总结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2组被指定的任务是实验操作部分。此部分由两名女生来讲解。首先介绍实验仪器—刚体转动惯量仪。此仪器以前未接触过,但教材中的介绍比较详细,对照实物来讲解也并不困难,所以此部分也能很好的完成任务。接着介绍实验步骤。此部分的要求比较高。除了介绍每一步怎样操作外,还要介绍这样做的原因及注意事项。对于此部分,两名学生对基本步骤均能介绍清楚,但对原因及注意事项的介绍欠佳。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共同解答。如在介绍仪器底座调节水平时,有学生提问“如何来调节?”讲解的学生指出调节水平的方法是将两个金属重物放在转动惯量仪横杆两侧的对称位置,如果横杆不转动,则说明仪器底座是水平的。此刻,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这样做就说明仪器底座水平?往横杆两侧放重物的做法对吗?”之后,针对转动惯量仪的结构特点,学生们展开了讨论,有的从力学原理上来解释,有的进行实际验证,最后否定了此种做法的正确性。通过教师的提示及教材内容,学生最后找出调节水平的方法—看仪器底座的气泡是否处于中间位置,如果处于中间则说明仪器底座是水平的。之后,在介绍到如何绕线、线应处于什么状态时,学生们也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说随便绕一下就行;有的说给横杆一个初速度,边转边绕;等等。在教师和其他学生对这些做法提出疑问时,学生们逐渐更正所给做法,最后得出一致正确的方法。在两组学生均将各组指定的任务完成后,每位学生再各自独立的来完成本实验项目。
三、实施效果
通过分组式讨论教学,两组学生均能较好地完成指定的任务。期间通过讨论,使学生们对每一个有疑问的问题得到解决。最后,学生均能很好地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到达实验目的。该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克服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考和讨论等局限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分组,增强了一个小组内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及责任意识;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该教学方法还可以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提高了教学效果。但该教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年级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实验项目,如对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学到的大学物理理论知识有限,选择的实验项目应该是相对简单、容易操作的项目,而对于原理及内容复杂的实验项目不太合适;其次,每组中如果没有被推荐来讲解指定内容的学生有可能有“事不关己”的心态,所以可能出现某些学生没有积极参与进来进行讨论。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好整个过程的实施,发现上述情况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提问这些学生问题、提醒他们等,使他们及时参与进来。分组讨论式教学的难点是教师要把握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控制好整个实施过程。
四、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物理实验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能动性普遍不高的情况,对一种能提高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分组式讨论教学方法进行探讨。通过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指定任务、组内讨论、完成任务等环节,使学生达到独立顺利地完成实验项目。该教学方法与传统教法相比,很大程度上能使学生普遍积极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分组式讨论教学方法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在其他不同门类的课程中被广泛应用。
作者:吴魏霞 单位:北京印刷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