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研究(9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翻转课堂下的物理教学模式分析
一、翻转课堂理论概述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也译作颠倒课堂、颠倒教室),即任课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通过信息化网络环境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课程开始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1]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模式进行转变,将传统课堂中需传授的知识部分转移至课前完成,知识内化过程则由原先课后练习活动转变成课堂中的学习探究活动。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物理教学模式
物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一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整体结构上一致,都包括课前学习、课堂活动阶段。但由于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较多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知识,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实践性较强,因此在每个不同阶段又有一些不同之处。
(一)课前教学阶段
1.教学准备阶段
(1)准备教学视频
对于物理课程中经典实验和原理的讲解,教师可以选取网络优秀教学资源,但应注意这些网络资源与课程目标是否一致,教学内容是否完整。教师最好能自行录制教学视频,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教学视频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去除与课堂教学不相关的信息。
(2)上传在线测试题目
课前练习题部分设置应以知识内化和提升为主。教师制订课前针对性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合理设计练习题的数量和难度,练习题的数量不应过多,难度要适中。通过网络平台设置一定的完成时间和完成要求,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做题速度慢的问题。
(3)上传相关教学资源
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教师会在网络教学平台本次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源,包括提高练习题目和扩展知识资料。这部分内容是教师要在课堂上讲解的部分,难度相对较高。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尝试完成提高练习。
(4)查看反馈信息
教师通过平台查看反馈信息,这里的反馈信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学生观看视频后所反馈的信息的查看,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第二,是对学生在线测试信息的反馈。第三,教师可以查看师生互动平台的学生题目,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自主学习阶段
(1)观看视频
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观看教学视频的内容,并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观看进度,对于不会或者没有理解的内容可以停下来反复观看,或者记录下来向教师和同学请教。
(2)观后评价
本研究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不仅强调了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同样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
(3)在线测试
这一部分的系统是对学习内容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训练和相关知识的巩固。在学生开始答题之前,习题会提示教师要求的时间和正确率,为学生设定答题目标。在时间到达时则不允许学生继续答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看习题正确答案。
(4)自由学习,浏览平台资源
学生完成教学视频观看和在线测试任务之后,平台赋予学生进行在线自主学习的权限,学生可以观看教学相关视频、教师上传的课件等教学资源,也可以提前下载课堂练习题目进行练习。
3.交流反馈
互动交流平台为教师和学生的即时交流提供了帮助,学生可以将各自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心得收获到平台上来,与大家分享。对于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应通过平台及时了解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二)组织课堂活动
1.学习情况总结反馈
在课程的开始,教师应对课前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完成较为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并对学生在互动交流平台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同时也是对在网络平台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的一个回顾,为后续课程的开展作铺垫。
2.课堂教学活动
(1)自主实验探究
课堂实验部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对于视频展示实验的操作,帮助学生巩固已学内容,锻炼动手能力;第二阶段是教师根据实验教学目标设计探究课堂,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通过现有的知识和器材进行探究实验。翻转课堂的实验探究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让学生更加专注于实验的操作和结果的讨论。
(2)知识综合运用
在物理课程教学中,课后作业和习题的难度相较于课堂学习的内容难度要高,所以学生在完成课后习题或者作业的时候觉得比较吃力,耗费时间较长。实际上,学生课后习题练习的过程是学生养成物理思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学生更加需要教师的辅助和帮助。
作者:孙志佳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
第二篇:高中物理教学新模式研究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自然、积极分析、逻辑思考的能力。因为学习是为了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只有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上,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学习才是有用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要求更加迫切。作为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引导学生探索世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中美两国物理教学对比
中国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学比较死板,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盲目做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对中美两国的高中生做了一项科学能力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中国高中生的科学常识掌握的比美国同龄人好,但科学推理能力却相反。美国的教育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每年很多国家的高材生都会选择去美国留学。加上美国的大学在世界上的排名也很靠前,TOP100的学校里美国就有50多所。每年美国政府都会给美国高校拨款20%到50%左右。美国私人校友还向学校捐款,这就使得美国的大学具有充足的资金开展教育和购买先进的实验设备。尤其美国的物理教学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没有那个国家可以比,美国有众多的物理学家,其中有爱因斯坦、霍金、奥本海默等。他们之所以能够在美国而不是别国,是因为美国的制度开放,他们愿意花钱聘请这些学术界泰斗。中国思想观念落后,教育资源短缺,人才流失严重。在大学教育中,很多教师不为教育学生而是忙着挣钱做项目,学生称呼教师也从导师改为了大Boss,这是我们管理上的不合理。面对这一情况,政府应该鼓励学校师生做基础性的研究,国家也应该用强大的物力保障来支撑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大胆搞研究。与此同时,学生也不要过分关注眼前利益,要眼界长远,把兴趣爱好放在第一位,认认真真做学问,远离政治纷争。
二、教学新模式
我国的教学模式属于灌输式的,美国的教学模式属于课堂上讨论演讲,课下研究式的。如果我们的学习只会生搬硬套,没有跳跃思维,就不会有自己的创新。永远模仿别人是不对的,应该开展自己的基础研究。比如,每年国家在教育上的投资少之又少,但日本在教育上的投资可以占到本国GDP10%以上,美国占到15%左右,欧盟在教育上的投资也在14%左右。只有在教育上投资,我国的科教实力才会赶上去。因此,国家要合理分配教育投资,使想做研究、能做研究的人确实可以使用到充裕的资金,这是建立教学新模式的前提。物理实验是高中学习的重中之重。教学时,教师可在内容安排上由浅入深、循序浙进,分层次组织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思路、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独立地完成实验,并具有一定的独立观察物理现象和独立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能力。另外,教学还应根据“加强基础、重视应用、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体系上按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次序进行,加深学生对物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使其积极参加各项物理实验。
三、面临的困难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物理课程增加了新知识、新内容,有探索研究、调查研究、各种文献搜集研究、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等。虽然这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要求,但是也对基础办学调教提出了不小的要求。与此同时,新的课程改革需要配套的实验设备,开放的图书馆、博物馆、实验模拟馆等各种辅助设施。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适当与各个高科技企业合作培养学生,让学生可以参观工厂及企业实验室,了解现实中的企业是如何搞研发的和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的。
四、应用新技术
如今,高科技产品更新速度特别快,网络技术可谓是现在发展最快的技术,网络教学成为了越来越热的话题。教师上课运用网络可以很方便地教授课程,学生在听课的同时可以用平板电脑做笔记。在假期还可以制作视频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或者与其他名师分工合作,把每一学科的高级教课视频收集在一起放到网上,进一步解决贫困落后地区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在网上提供了公开课,高中物理教学也应该学习这些大学去开创一些高中教学授课平台。毕竟全国各地的教育资源是分布不均的,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丰富,名师多,而落后地区教育资源很是缺乏,如果利用好网络,全国各地的学生都可以享受的良好的教育,使教育更公平。
五、结语
教育改革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在此情况下,我呼吁所有教育工作者在一起共同商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也呼吁上级领导为良好教育创造环境,为教育改革保驾护航,克服重重障碍,最终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
作者:黄福跃 单位:贵州省安龙县第四中学
第三篇:高中物理教学分析
一、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学科功底
在新的教学方式下,课堂氛围宽松了,学生的思维灵活了,那么提出的问题就会多一些。如果教师的物理学科功底不够扎实,就可能驾驭不了新课堂。应该说课程改革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下,我们所看到的那些探究式教学开展得好的课堂,多数是教师的学科功底扎实,对物理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授课中有充分的说服力。现在尽管中学物理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较高,甚至还有许多物理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但是确有很多教师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如何解题、压题上,根本没有时间仔细去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时间看一些对提高物理素养有关的专业书。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扎实了,业务素质提高了,在课堂上的教学水平才能提高,才能带领学生取得好成绩。
二、处理好物理学中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物理学中所说的“结果”的含义究竟是什么。现在很多教师将物理教学的高效率单一地看成“会解题”“押中题”,使得物理教学沦为了“解题教学”。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关注的重点是“题型”及其解答技巧,往往会把技巧直接告诉学生,然后再让学生模仿同类型题目,目的是让学生记住技巧。至于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技巧,以及技巧中都包含了哪些物理意义及思想,则由于“麻烦”“费时”往往避口不谈。这些机械训练的结果导致学生没见过的题不会解,对一些解过的题稍有变动又不会答。那么,物理教学中什么是我们所应该要的“结果”呢?其实物理教学中的结果就应该是教学的“目标”,会解题只是我们教学目标中的一个方面,千万不能将物理教学异化为解题教学。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过程和结果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对新课程强调“过程”的做法,有些教师抱怨:“光讲知识、做题,时间还不够呢,哪有时间经历过程呀?”还有的教师认为:“经历过程没必要,不如把时间用在多解几道习题上。”新课程强调“过程”,实际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知道为什么要引入相应的概念,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也就是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而有些教师只知道解题的做法,实际上是短视的,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且不说教学中只重“解题”这一结果,会对学生掌握科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全面的科学素养不利,就单单对解题这一块也不会有太好的促进作用。现实中我们常发现有些教师试图“穷尽”见过的所有习题,令学生整个高中都是忙着做题,有些问题做过后看似明白了,但其实在学生心理并没有真正理解问题的实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还是不会解。例如,学生在处理某些变化的物理问题时,也做过类似“通过气垫导轨上两个挡光板的宽度及物体通过挡光板的时间,求物体在气垫导轨上运动的加速度”这样的题,这其实是用求物体通过两个挡光板的平均速度来代替通过两个挡板的瞬时速度,这里包含着“以不变处理变化问题”的思想。但是尽管许多学生做过类似的题,却没有很好地领会其中的物理本质,以至于遇到类似2004年高考题“一个接近光速的带电粒子,通过一个220伏、50赫兹交变的偏转电场”求相应的问题时,许多学生还是一筹莫展。其实这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以光速运动的粒子,通过每秒方向改变仅100次的交变电场,当粒子进入偏转电场时遇到的电场在通过这小段偏转电场时,可以认为电场是不变的。为了加强“以不变处理变化问题”的思想,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材在这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安排。比如在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变速运动的位移、弹力的功、重力势能等处都对如何处理不同的变化问题,怎么考虑解决变化的问题,做了讨论和学习。
三、重视重要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是理解物理规律的基础,而物理规律则是理解现实世界的法则,所以对于规律的教学也非常重要。在规律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规律的不同层次、重要程度。比如牛顿第二定律和气体实验定律就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一个是牛顿力学的基础,一个只是某一范围内的实验定律。对那些重要的物理规律,要让学生理解它的内含和运用规律的方法。比如说在“曲线运动”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把注意力过于放在什么样的运动要用什么样的公式上,而忽略了运用规律的根本大法——在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有的教师让学生记住:自由落体时,用哪些公式;平抛时用哪几个公式;垂直上抛时,用什么公式;斜上抛时,用什么公式;斜下抛时,用什么公式等,而忽略了物体做一般性的曲线运动时,应该怎样去考虑问题。教材在如何应用规律上做了很好的设计,强调了应用规律的根本思路。
作者:石磊 单位:西藏昌都市第三高级中学
第四篇:初中物理教学思路
好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好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应该是这样的。
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学定教”
在物理教学中,讲究“以学定教”。“以学定教”就是指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处处以学生为本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上,不一味照搬书本上的内容,不只是拿生活中的简单例子来验证课本上的结论;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如哪些知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哪些知识学生只是掌握了一星半点,哪些知识学生还完全没有掌握,必须心里有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快而准地确定下节课的教学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多多地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预习的知识也要给学生划定内容与范围。如果学生在预习中遇到了一些难题,要告诉学生这是很正常的,这些难题恰恰就是在下节课堂上要注意听讲的,带着问题听课的效果,远比盲目地听课好得多。当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进行交流。也许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比教师还好,还高明。
二、要精心设计物理情景,“以景激趣”
刚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会有些“前科学概念”。这些“前科学概念”是指学生在接受正式的科学教育之前,在现实的生活中,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的学习所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所积累的一些缺乏概括性和科学性的经验。这些印象与概念有一些是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的,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误解。比如,在教学“光的折射”现象时,我就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实验场景:在一玻璃槽中装满水,在水中插上一个用塑料泡沫制成的片,在片上将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粘上。准备完毕,再选几个爱出“风头”的学生上讲台用我事先准备好的钢丝猛刺水中的鱼。因为学生总认为自己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跟在空气中的相同,很容易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者直觉而形成的错误判断。接着,我把泡沫从水中提起来,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看到的结果是有好几根钢丝都刺到了鱼的上方。这时,我轻轻地问学生:“你们明明看得那么准确,为什么会刺偏?”“假如你是用鱼叉叉鱼的渔民,你又能叉到几条鱼?”“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一个个都显得急不可耐,尤其是那几个爱出“风头”的学生。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光的折射”现象的教学。如此可操作性强、设计又简单的实验,将光学原理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融入到了渔民叉鱼的情景中,不仅符合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很快地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还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教师肯下功夫精心创设物理情景,就一定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活、更美,更能深入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使学生对物理学的情感转移为学习的动力,如此产生的艺术效果是无可比拟的。
三、要教会学生独立学习,“以渔授人”
独立学习的本领,一旦学会,便会终身受益,且受益无穷。那么,什么是独立学习?独立学习指的是学生离开教师、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大课堂中也能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作为教师,是“抱着”学生学习,还是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呢?我认为,这不仅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也许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要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掌握钓鱼的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他们独立的学习本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这一句至理名言,对指导我们今天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体现的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就是主动求知,而在求知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各种各样的困难。此时,教师最关键的是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他们积极学习、积极探索,并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地建立起正确的认识,使其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独立思维去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双边的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导”。
四、要运用好多媒体资源,“整合学科”
我们知道,在中学众多的学科中,物理是唯一一门与信息技术最为邻近的学科。所以,物理教师本就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先行者。我们看到,如今有为数不少的物理教师将自己的专门网站建立在了Internet上,并且把自己制作的CAI课件、教案、论文等都以网页浏览的形式放进了自己的专门网站中。他们中甚至还有将在其他网站搜索到的与自己的教学课件相关的课件,通过Internet的超级链接功能揉合到了自己的CAI课件里,以“搭积木”的形式,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制作的每一个课件有机地链接起来。慢慢地,便逐步建立起了一个十分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如此这般,其他的教学同仁在教学中也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共享自己的CAI课件。这样,传统的“软件包”形式的课件不能共享的缺点一下子得到了克服,其课件资源利用的效率也大大提高。可见,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并不局限于学校中或课堂上,任何时间、任何有网络终端的地点都通过Internet上的网站进行物理知识的探讨和巩固性练习。所以,广大物理教师一定要学会运用“积件”思想,创出一条素材资源库和制作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素材库和教学软件,以及其他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根据教学情境的不同需要,选取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CAI课件,让CAI在课堂上的运用更加普遍与便捷,朝着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这一广阔方向大踏步前进。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不同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新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物理教学策略运用得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
作者:武志平 单位:河北省平山县外国语中学
第五篇:物理教学信息化技术思考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已大为改观,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环境下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有利于知识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培养。通过设计“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内容,探讨如何将信息化技术更有效地应用在物理教学中。
一、课前准备工作
(一)整理教学内容
“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力学的基础内容,跟动力学关系密切。结合中职生的职业岗位需求,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相关实例,能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教学方法上,将传统的实验探究与信息化手段———教学博客相结合,辅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反馈。教学过程以实验为载体,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课前资源共享、课中教学引导、课后作业整合;由教学博客辅助学生进行课前准备,用游戏激发学生的热情。通过多元化的引导方式来化解学生实验的盲目性,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如何做?”,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
(二)分析授课对象
中职一年级机电专业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对实际现象比较感兴趣。他们已经有力的相关基础知识,对矢量也有初步认识,但基础知识不足,团队合作意识薄弱。对此,需要根据学生的优点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
(三)确定教学方法
在教法上以实验探究为主要教法和学法[1],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实验、分析、归纳、总结。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课程,课程内容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
二、创设教学情境实现高效课堂
课堂开始运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录像:几个人开车去郊游,车陷泥潭,怎么推都推不出。来了人用了一根绳子和旁边的一颗大树就将车给拉了上来。让学生感受“等效替代”,引出合力分力的概念,同时设置疑问:“合力与分力效果相同,大小也相等吗?”,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重点。
(一)大胆假设,实验求证
以上问题有学生认为相等,有学生认为不等。为了验证猜想,同时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实验方法,采用实验一:诱导法。通过视频动画分步展示和组装器材,让学生反复观看以了解实验步骤,通过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惑。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合力不等于分力之和,且合力跟两分力间的角度有关,为后续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而后设置实验二:探索平行四边形定则。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制定实验方案,通过探究和分析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同时培养其严谨的态度及科学的方法。此实验难点在于对数据的分析。采用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制定合理方案,规范操作,多角度测量,得出实验数据并进行对比。这时学生可得出结论:F1-F2臆F臆F1+F2,力的合成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趁热打铁,逐层深入
以往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合力随分力方向变化而变化时,只采取黑板演示,这种方式复杂、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即使采用自制纸板教具,尺寸固定,不易变形。而在信息化支持下,学生可直观地看到任意角度力的合成情况。这种方式把学生的想象变成了现实,起到了助学的效果。
(三)峰回路转,逆向思维
根据“等效替代”引出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再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明白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分力,化解难点。引发讨论:分力有唯一解的条件。利用图片形象展示力的效果,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四)巩固知识,配合练习课堂最后解密“车出泥潭、拔河游戏”,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然后让同学们进行思考:作为机电专业的学生对于吊机能吊多重的物体如何理解?学生利用今天所学,对重物对B位置的拉力进行分解。带着理论去实践,更能发现知识的真谛。
三、总结评价
评价分为课堂评价和课后评价。学生利用课堂评价表在小组内进行自评和互评,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后利用教学博客对课堂和教师进行评价;而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实时评价(鼓励表扬为主),课后利用教学博客与学生实时互动、答疑解惑。依据学生评价生成图形,一目了然,更利于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总之,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支撑,教师合理运用教学博客来辅助学生课前预习及课后交流互动,多媒体课件及动画的使用把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以探索生活实例来获得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无处不在。分组实验,在边学边做中体会探索的乐趣。结合机电专业引入吊机的分析又使得理论联系实践,增强学生的专业认识,符合中职生的培养目标。
作者:刘松辰 单位:宜兴中等专业学校
第六篇: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一、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高效整合策略
当下,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理科教学软件,但能够适合学生发展的高质量的教学软件还比较紧缺,加上部分物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自制课件的水平还比较低,造成了在物理教学中“低水平重复”的课件制作现象将计算机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新软件,可以将物理学科的教学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有机统一起来,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运用,为物理教学的发展服务。比如,许多物理教师利用Internet网络,建立了相关的网站,然后把自己制作的优秀课件和发表的学术论文传到自己建立的网站上,同时,也把在其它网站上搜集到的课件和自己的课件融合在一起。这样,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课件教学体系,既实现了物理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组合,也方便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二、建立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一)通过信息技术和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物理学科实验性和实践性很强,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过,在演示实验教学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比如实验仪器落后,材料有限等,导致实验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是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教学,使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实验或者不容易操作的实验能够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弥补了常规实验不易操作的特点,提高了实验的演示效果。因此,通过信息技术和高中物理实验的有机结合,能够突破常规实验的局限性,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危险的实验能够有效地进行模拟,使教学中实验的缺点得到完善和弥补,有利于学生对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进行有效的探究,从而获得新知,使实验教学效果得到提高,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二)运用虚拟实验室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长期以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怕出现意外,给学生人身安全带来威胁,对实验仪器造成损失,因此往往会建立有关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这就造成了学生只看实验,没有动手的机会,另外,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得到的实验数据以及结果和教材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有部分数据还是相反的,同时实验产物也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体现出了传统实验室的弊端。学生在网络虚拟实验中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虚拟实验操作,不会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从多方位去进行操作,得到了有效的亲身体验。信息技术和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整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使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观得到培养。学生在操作虚拟实验的时候,还可以和其他学生沟通交流,也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进行网上畅游,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网络储存了大量的优质资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小组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共同任务的驱动下,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总结归纳、共同提高,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四、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资源,教师和学生都要有能力开发和利用这个宝贵的资源库。网上的资源信息量大,而且不断更新,这些资源都处于动态更新之中,教师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制作成适合学生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一)了解物理学科发展趋势,及时把握教学动态
物理学科发展很快,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做到与时俱进,紧跟形势,并在物理教学中及时调整。对于物理学科来说,有必要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以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但是现实中的练习题不能及时更新,题型偏旧,很多习题都是过时的。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这个资源库,为学生推荐一些权威的学习网站,让学生从这些网站上下载一些最新习题,这些习题题型新颖,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师要不断学习和交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网络的交互性为教师的学习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机会,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听一些专家讲座,还可以和他们交流,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比如,在名师网上和名师、专家探讨教育改革问题以及有效教学的方法策略,在论坛中还可以和同行交流教学中的困惑,通过网上学习交流,使教学水平得到提升。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突破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并不是排斥所有的传统教学观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把这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达到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它们的有效整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它们的有机结合,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主动探究,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培养了能力。
作者:房迅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
第七篇:中学物理教学与现代生活研究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能为日后走入社会,并顺利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一个基础。但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心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如成人般稳定,会较容易出现倦怠,甚至厌烦的情绪,从而影响学习的再持续过程以及学习的最终结果。结合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重视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理念,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应用、发展和完善,从而带动学科课程学习的持续进行。非智力因素指的是智力因素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即非认知因素,它包括动机、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意志及性格等,它和智力因素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个体健全、完整的心理体系。如果将智力因素比喻成机器的操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这台机器的动力和调节系统,对机器起着发动、维持、引导和调节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外,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要充分调动一切手段,让非智力因素参与到智力因素的认知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尽快摆脱消极的、不利于学习的情绪,而投入到持续的、新的教学过程中来。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能够在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取得进步,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非智力因素促进良好学习过程的持续,而良好的学习过程又促进非智力因素的进一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当然,要通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促进其学习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和方法。而在众多的方式方法中,本人认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活常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下面就从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寻找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物理知识让学生,体会生活物理
认识和体会物理现象,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和出发点。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展示的是典型的物理现象。而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把所涉及的物理现象都演示出来。列举生活中的物理事例,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则可以弥补课堂上观察实验的不足。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应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常识和现代科技的内容,可以将学习成果与现实相联系,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更是为了在以后的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动机普遍缺失的现状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在旧的课堂模式中,教师往往会将一个完整丰富的知识体系切割成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和强化训练,这样学生感觉学习过程枯燥,学习结果与现实相脱离,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动机缺失,学习情绪低落等。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常识和现代科技的内容,则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学得的知识能够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从单纯应付考试的被动状态转化成学为我所用的主动状态,确立了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形成能够持续促进发展的科学的学习动机。比如,在讲解机械运动中质点的位移与路程时,以计程车的收费作为例子,问:“某人在学校门口上了一辆计程车,在市内转了一圈后回到学校门口,计程车的位移和路程相同吗?收费是以位移为标准吗?”学生当然会很快反应出并不是以位移为标准,并会因为这个荒唐的答案而哄堂大笑,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位移与路程的区别的理解和记忆。而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位移与路程已不再只是书本上孤立的知识点,而变成了与生活相联系,能为我们所用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两个概念。于是,单纯为了考试而去分辨这两个概念的学习过程,就变成了为应用于生活而学习的过程。学生可以隐约感受到这种学习目的的变化,从而将其转化为继续学习的动机。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常识和现代科技的内容,可以使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科具有严谨抽象的一面,这种严谨的体系和一系列抽象的概念、物理模型,经过教师对知识点的机械讲解和学生机械的演算练习之后,学科文化中原本蕴涵的多姿多彩、人性化的一面往往就被掩盖掉了,以致课堂气氛沉闷。如果教师能够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常识和现代科技的内容,就可以将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轻松活跃,从而转移学生对知识点的高度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入下一个学习高峰做好心理准备。例如,在《经典力学的局限性》这一节中,课本给出了狭义相对论中关于运动速度为v的物体质量的公式。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把课本上的结论重复一遍,学生对此式的理解和认识就只能停留在字面上。但如果教师引入了一个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则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得知:如果物体是运动的,那么分母将小于1,结果是m将大于m0,并且运动速度越大,质量变得越大。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如果我们想减肥,让自己的体重减到最小的话,应该坐着别动。至此,学生的注意力会迅速地从公式上转移到运动减肥这个话题上,并马上反应出这个结论与常识相违背,但学生又往往不能马上意识到关键问题出在哪里,于是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大家都渴望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开这个谜团。此时,如果教师能够从侧面引导学生从速度的大小去考虑,并以普通人跑步的速度和世界方程式赛车(或超音速飞机)的速度为例子去研究,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结果,得出生活中的宏观物体的运动其实都属于低速运动,对物体质量的影响基本上都可以忽略的结论,从而解决了运动增肥的问题。通过这个小小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氛围变得活泼,这样,学生必将对接下来的学习投入出更大的热情,从而更快更好地进入下一个学习高峰。
四、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常识和现代科技的内容,除了可以充分展示物理学科的丰富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外,也可以展现物理学家们坚强的意志、不屈不挠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从而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健全人格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比如,学习《万有引力与航天》一章后,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我国“神州五号”和“神州六号”研制、发射并安全返航的记录片,以及关于宇航员训练的记录片等。在此过程中,专家面对科学时那种严谨务实的研究态度,工作人员面对复杂而枯燥的反复操作时那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宇航员面对高强度的训练时那种坚忍顽强的拼搏精神等,都已经深入学生的心中,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作者:刘永珍 单位:甘肃省西和一中
第八篇:初中物理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在初中物理教学时,很多教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对学习效率高的学生教授学习内容较浅的知识,收获不是很大;对学习成绩较低的学生教授学习内容较深、较丰富的知识,学生不仅很难理解,还会影响到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一直是大多数教师研究和分析的问题,经过不断的探索发现,我们总结出了分层教学方法。下面对分层教学实施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具体做法进行分析。
一、调查分析和目标的制定
俗话说“没有经过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教师不能清楚地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很难对学生划分层次。因此,在进行一个阶段物理教学后,初中物理教师要通过交谈、考试、观察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根据实际情况计划相应课程的教学。在实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分层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仔细分析学生心理特点、掌握的知识和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以教学改革为标准,把每一节物理课程的基础、重点、难点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实现分层教学。教学目标的制定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及情感变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取得相应成绩。例如,在“参照物”教学时,要求丙级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相应的物理试验,准确了解参照物及其确定方法等;要求乙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的现象、试验数据,提出实验的疑问,得出相应结论,例如,两个不同的参照以不同的速度运动和相同的速度运动,从中确定参照物和移动速度等。对于甲级学生,在掌握基础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能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解决相应的问题,并且要求做相应的习题。
二、作业课内相同,课外不同
课内作业就是由教师统一进行布置、统一完成。课内作业的布置是根据新课程改革设计的,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课内作业的布置要求,即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能够顺利完成;还要有重点内容,要使学生能够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课外的作业布置要采用分层设计的形式,(1)放缓坡度习题,将物理教材后面的难题,分解成不同的小题,然后布置给丙级学生作为课外作业。(2)基础性习题,就是课本后面的习题,布置给乙级学生作为课外作业。(3)拔尖提高性习题,在网上或者课外资料中,寻找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习题,作为甲级学生的学习资料。例如,在学习“蒸发现象”时,把冰块放在室外,总共要经过几个物理状态的变化,作为丙级学生的习题;将影响蒸发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在什么情况下衣服晾干的速度更快”作为乙级学生的课外习题;写上一篇关于节约用水的调查报告,要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准确的运用到其中,作为甲级学生的课外习题。
三、实现分类辅导,提升学习能力
知识辅导作为课堂外教学的主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类辅导是以不增加课时,不搞全体性补课为目的,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知识辅导。对于丙级学生辅导以基础课程为主,循序渐进,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对新课程进行预习,对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对于乙级学生,采用分组讨论法和教师提示法,使学生互相学习,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于甲级学生,不仅要给予他们较多的思考空间和问题点拨,还可以成立物理学科兴趣小组,组织他们参与物理现象调查和物理竞赛,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访谈,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等,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创造能力。教师可以所讲演示实验的过程,之后让学生自己完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如教师在讲授“凸透镜成像原理”时,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物理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丙级学生通过教师的实验讲解,能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乙级学生不仅要独立完成相应的实验,还要能够完整地讲出凸透镜的物距在发生变化时,凸透镜成像的变化;甲级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归纳相应的物理现象,并能够运用成像的原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凸透镜在什么距离时,成像最小、最大、成像不变等。
四、实施分层评价,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作业、成绩以及问题的回答,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甲级学生时,要鼓励优等生之间的相互竞争,高标准、高能力、严格要求,促进优等学生不断提高;评价乙级学生时,应采用鼓励性的评价方法,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勇于克服困难,进而促使学生不断进步;评价丙级学生时,教师应采用表扬性评价,对于学生的亮点,要予以肯定,从而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对于学习成绩进步的学生,教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给自己制定更高的学习目标;对于学习成绩退步的学生,要进行提醒、鼓励,帮他们找出退步的原因,树立自信心,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这样的分层学习评价法,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身的不足和进步,并保持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分层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一个延伸,是在正常授课的情况下,实现个别教学的一个教育手段,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
作者:周利军 单位: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第二初级中学
第九篇:初中物理作业设计教学思路
一、布置典型性作业,避免题海战术
物理作业布置中的典型性作业主要指的是作业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作业能够让学生在一道或者几道作业习题中掌握同种类型习题的解题技巧与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作业的布置形式,强化作业的典型性,避免题海轰炸式作业的出现,让学生用少量的精力消耗,去完成一些高质量的作业,帮助他们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教学“压强”的相关内容时,这节内容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有关压强的概念,还要能够准确使用压强的公式。因此,教学时,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有关压强的概念和公式之外,可以选择一些典型性的题目让学生去完成。比如,如果张华的体重是40kg,他站在水平地面上时,用S1来表示一只脚在地面的面积,请你们算出张华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呢。布置习题有利于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教练结合,可让学生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解题当中,既能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又能节省一些做题的时间,还能够调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在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同时,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二、形式多样,富有趣味
“要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理念。这个核心理念要求物理作业的布置要求精、求活。其中,精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作业要具有针对性,要能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每做一道题都能有新的发展。活的标准主要是练习形式要多样化,要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将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挖掘出来。作业的布置也要力求形式多样化,因为学生长时间面对一成不变的作业形式,学习兴趣也就逐渐消失了。因此,物理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讲究形式的多样化,便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课后书面的作业外,还可以是口头作业、让学生回家做一些小实验或者小制作等,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对稍有改变的作业充满好奇心。不同形式的作业能将学生各个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既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完成不同形式的作业时,既能够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又能够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教师不一定要把每节内容都讲得面面俱到。比如,教材中的一些“阅读材料”,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思考题,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或者以讨论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业形式多样化,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物理作业不一定都是一些笔头作业,还可以是多种形式的作业,如一些动手操作的作业或者是口述式的作业等。其中,口述式的作业主要是对概念的记忆与理解性的讲述,总结章节内容的复述或者是对学习疑点的提问、探讨等,这些都是动笔所不能代替的作业。口述式的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之一。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收集信息式的作业。物理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一门学科,很多物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都是能找到,教材中的一些物理知识也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对于这一类物理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因此,观察、收集生活中的一些信息,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既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电学、光学”等相关的物理知识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使用家用电器去观察平面镜、凸透镜以及凹透镜成像等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此外,动手实践式作业的布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物理概念是需要通过实验来解释的,其中,动手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就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这些作业既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物理教师要努力开拓物理作业的创新之路,在布置作业时,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能够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精神。为了使作业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布置作业,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作业的趣味性。由于学生间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也要注意层次性和针对性,这样能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为了避免题海战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多布置一些典型性的作业、分层型的作业以及贴近实际生活型的作业等,这些作业的布置对于提高物理教学效率都是很有帮助的。
作者:郭庆芳 单位:河北省邢台县会宁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