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网络安全教育的困境与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网络安全教育的困境与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网络安全教育的困境与策略

[摘要]国内高校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面临着一定的困境,有诸多新的网络安全隐患出现,如恶意软件、虚假信息等。在这种局面下,高校要迎接挑战,不断强化网络安全教育,加强人才的培育。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困境与策略

一、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背景

(一)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是“网络强国”战略的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强调建设良好的网络空间,网络安全是国家和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1]。要做好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培养信息化人才,构建安全、开放的网络空间。高等教育的实际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复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及中坚力量,也是网络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高校要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加强网络思想引领以及意识形态建构,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认知,并具备加强网络安全维护的思想。

(二)维护网络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网络安全的维护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企业、各个社会组织以及每个网民都要积极参与,建立网络安全防线,促进网络安全环境的营造。青年网民是国内网民的主体,其安全意识直接关系到网络生态环境[2]。因此,高校要强化对青年的网络安全教育,让大学生具备更好的安全意识以及网络素养,为网络安全的维护提供教育和人才支持。

(三)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手段

网络问题威胁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3]。高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求。网络是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大学生没有足够的防范意识以及信息甄别的能力,容易出现网络道德问题。因而,大学生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网络素养,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有效甄别,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

二、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困境

(一)网络安全教育制度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高校开展的网络安全教育没有建立适合新时代趋势的管理体系,没有建立安全教育机制,仅成立了个别的安全教育队伍以及督导小组[4]。这些机构挂靠在保卫处、学生会以及管理中心等部门,非常松散,难以进行横向的协同。高校在推行安全教育时没有形成凝聚力,不具备全局性的人力、财力资源。

(二)网络安全教育的协调机制不足

网络安全教育理论研究及实践不足,师生之间的互动缺乏长效的协调机制,使网络安全教育的开展面临着一定的落实难度。随着传播技术的变革以及媒体格局的扩大、舆论生态的蔓延,教育者已经不再对教育信息以及资源持有绝对的支配权。教学模式的转变进程难以跟进教学需求的升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未得到全面凸显,师生之间的主要模式仍局限于单向的灌输[5]。院校和社会之间的合作机制构建工作仍处于初期阶段,相互之间协调性不足,对院校网络素养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相对有限。院校在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要想实现高效的教育,还是需要多元化的教育力量共同参与。在协调机制不足的前提下,社会资源利用率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成效难以得到质的提升,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脱节。

(三)网络安全教育的能力有待提升

院校开展的网络安全教育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的网络素养,建立起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让学生对网络安全层面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加强学习,为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助力。从目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水平上看,专业师资有限,院校教授的网络知识比较单一,各个院校之间在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计划上有区别,难以满足网络安全教育所涉及的多重教学需求。同时,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效能难以发挥。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计算机专业、软件技术以及通信工程的课程是有重叠的。目前开设的课程主要集中于安全防护的操作技术,很少涉及网络管理、相关法律以及网络信息认知等,没有对网络安全面临的新问题展开全方位的考虑[6]。在教学技术层面,大部分院校所采用的教学技术仍趋于传统。网络安全教育的变化情况具有动态性特征,所对应的教学手段应当保持实时更新状态。当教学技术远落后于网络技术发展时,学生容易陷入忽略安全漏洞的误区。

(四)网络安全教育平台的搭建需要强化

健全的教育平台是院校开展网络教育的重要基础,现阶段院校面临着基础不足以及平台缺乏的现象。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激发教学驱动力,网络安全教育的开展往往收效甚微。网络安全的维护与院校、学生两大主体息息相关,呈相辅相成状态。例如,当院校对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缺乏正确认知时,时常出现引导力度不足等问题,也难以使学生建立对校方的信任,进而无法让学生积极地投入网络安全学习当中。网络安全教育还应以社会实践为主要依托。在教学方案缺乏协同性以及全局性设计的情况下,学生的网络素养以及网络应用技术难以得到有效强化。这要求院校在搭建网络安全教育平台的过程中高度关注整体性的设计与规划,以学生实际需求为落点展开教学。另外,部分院校在搭建网络安全教育平台时忽略其交互性及社会性功能的利用,导致学生难以建立起与他人之间的共享式联系。

三、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新路径

(一)建立网络安全教育联动教育体系

体系的建设是教育工作开展的基本引擎,也是网络安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实践脉络。一方面,院校可结合具体教学需求,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同时结合实际教学现状,组建网络安全教育的工作小组,由校领导担任组长,各部门以及办公室的负责人共同参与,对教育工作开展顶层设计,对各自的分工进行明确规划,并定期组织联席会议,对教育开展的情况进行总结和汇报。另一方面,可通过完善保障体系来满足网络安全教育开展的长期要求,如加强教育师资建设、人才培养、资金以及各类物力资源的投入,保证前期规划有序落实,让教育更加规范化以及科学化。另外,院校需要结合新的形势,对教育的政策进行实时更新,制定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政策、管理制度以及教学手段。

(二)建立完善的协同教育机制

教师、学生以及社会作为教育工作的三方主体,需要建立合理的协同教育机制,以维护三方有序配合与运转。师生之间属于校内协同,两者之间的机制应确认教育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生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并积极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综合素养,主动转变以往灌入式的教学形态,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院校和社会之间要加强互动和合作,尤其是院校与政府部门以及教研机构的合作,集合所有的社会力量营造出积极和谐的网络安全教育氛围,弥补院校在网络安全教育资源、教育水平方面的不足。

(三)提升网络安全教育的整体能力

现阶段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技术以及素养三个方面,对网络安全教育能力的提升也可由这三个方向着手。从知识的层面上看,院校需要将基础知识的传输作为重点建设方向,对网络安全的本质、规律、法律以及安全标准进行系统性架构。从技术上看,院校强调人机交互的重要性,对校内技术教学的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同时辅以先进的师资培训手段,对教师的网络安全技术进行优化升级。从素养上看,应结合学生的年龄差距以及性别差距,从多个方面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领域进行划分,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并逐步强化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应用能力,从根源上促使学生整体网络安全素养的提升。

(四)建立完善的教育平台

首先,可建立网络安全课堂,以系统性的课堂教学作为网络安全教育开展的根本渠道,通过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利用社会资源等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水平的双重递进。其次,可建立基于网络风险防范的实训平台,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推动网络安全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最后,可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以新媒体平台为支撑的教育渠道,开设网络安全教育数据库,实现教育资源的覆盖和完善。

四、结语

移动互联的时代,高等院校需积极响应“网络强国”的战略,加强网络安全的教育,让大学生参与维护网络环境安全的具体行动,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可靠助力。

[参考文献]

[1]张克宇.论互联网环境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10):119.

[2]陈强,蒲子涵.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思考———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50):173.

[3]陈志尧.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策研究———以践行文明修身为视角[J].才智,2017(21):54.

[4]周昕,白杉杉.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策研究———以践行文明修身为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16(52):264-265.

[5]白天宇,陈龙涛,张晓光.“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初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10-112,116.

[6]常旭青,双维,党生焕.构建高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合力机制的探析———基于中北大学学生网络使用状况的数据调查[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1-25.

作者:黄焱 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