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网络教育视频传播与优化路径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从教育技术的发展轨迹即可以看出视觉文化对教育的影响。20世纪初,用于播放图像、照片的幻灯片在学校课堂上的使用,让人们开始关注视觉教育,这种形式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种全新的感觉,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观念和习惯。到了30年代后半叶,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在教育中的先后应用以及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使得人们转而关注视听教育。视听化教育一改传统口耳相传的单一、僵化的教学形式,使教学信息具有了丰富的表现力,多通道的信息传送与接收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到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人们迎来了第五次教育革命———信息化教育。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电影、电视、视频等数字化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在大众文化泛滥的传播语境下受众更多的关注是否娱乐、是否颠覆、是否产生快感等表象价值,公共文化空间出现了影像过度消费的现象以及网络视频内容同质化和网络视频生态泛娱乐化等忧患。而优良的教育视频在填补网络视频生态中知识性空白的同时,更有着课堂教育无法企及的优势。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通过网络向全世界共享其部分课程视频等教学资源,拉开了网络教学视频的序幕。2006年,美国私有非盈利机构TED大会将其演讲视频上传,演讲者均为举世闻名的思想家、艺术家和科技专家。2009年,TED优秀的演讲资源被翻译为80多个语种的字幕,新增的互动式讲稿功能,使得TED在“传播有价值的思想”的同时,带来了学习外语的新模式。2012年,TED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制作教学动画的平台。TED发展的同时,MOOC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以Coursera、Udacity、edX三大平台为例,MOOC模式以课程的形式组织教学视频,教学视频不再是简单的录制实体课程,而是针对课程内容而准备的、可进行随堂测验和记录用户情况的微视频片段,教学视频的使用更具规范性和系统性,实现了更高层次的组织开放。在我国,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之后,2011年11月,由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并在平台融入了微博、论坛、群组、学友圈、互动答疑、开放课题等互动功能和应用。之后,众多高校都纷纷加入了视频课程制作。
二、优化网络教育视频传播效果的四个途径
(一)突破瓶颈和应用新技术,提高用户体验
CNNIC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而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3.89亿人,在网民中的渗透率约为65.8%。教育类视频作为继新闻、广告和娱乐之后网络视频服务中的又一份子,在提升用户的影响上优势明显、前景诱人。然而,大量的用户和宽带限制造成的信息公路拥堵一直是网络教育服务难以突破的瓶颈。视频文件的即时传输本就存在占用宽带大的缺陷,当涌现更多的网络用户时,会出现信号中断、马赛克、网络延迟等问题,导致用户学习兴趣骤减,直接影响网络教育视频的传播效果。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指出,当且仅当受众发觉其生活中某一重要需求已经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并且认为新媒体能够满足该需求时,他们才会开始采纳并持续使用这一媒体。[2]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和提高用户满意度关系着网络教育视频服务的未来。如移动智能终端推送和应用普及,教育资源云的架构,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和利用等技术在提供用户反馈、共享、社交化和后期服务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用户拥有“完美的个性化服务和体验”成为可能。
首先,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来调整教育行为与实现个体化教育,提供更切合用户需求的服务。追踪用户在网络上的学习轨迹获得数据,将这些数据利用云计算来整合,分析微观、个体的学生与课堂状况,学生的需求与态度,经过技术处理后以量化的形式显现。同时通过对用户使用数据的分析进行相关内容的匹配,保证更精准的推送,以实现对教育信息化平台的高效管理。
其次,开发移动终端推送功能以扩大受众范围,架构教育资源云,发挥网络视频的“长尾效应”。网络视频的传播效果具有“长尾效应”,即信息原点上受众可以无损耗地一边消费一边生产,当消费的人越多,它所包含的资源总量就越大,越分享越多。同时,将通信聊天、微博等社交元素融于教育视频分享平台中,提高视频平台客户的粘性。
最后,近因效应指出,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因此要完善网络视频学习的后期服务。包括建立反馈机制改进教学质量,实行生生和师生互动,通过有效沟通与交流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提供学分、学历认证服务等。
(二)促进网络教育视频的多样化发展
网络视频传播者有两种:专业化制作团队和个人。基于视觉文化思考的专业化视频制作可遵循电视、电影制作过程的程序规范,主要步骤包括需求分析、创意策划、脚本设计、录制准备、拍摄录制、后期编辑、评价修改等环节,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准。而在传播者和受众界限日益模糊的今天,个体具有知识消费者和创造者两重身份。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通过降低视频制作的门槛,鼓励教学工作者和有想法的学习者参与创作学习资源。在技术实现上,个人可利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拍摄视频,可以利用录屏软件制作操作演示类知识的视频,也可以利用Flash动画制作、PPT、图片、声音等资源合成连续、动态的视频。在内容上,以短时间、精致、小容量以及内容完整的视频为主。例如,可汗学院的教学视频主要是利用录屏软件来录制教师的手写板书和讲解声音,每段教学视频时长为十分钟左右。
(三)培养受众的视觉素养
网络时代,受众的观看习惯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受众的网络学习行为习惯并未真正养成。首先要培养受众对视觉信息的感受能力,受众本身应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多样化的观看习惯并能够理解其深刻内涵。其次是培养受众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即成熟的视觉思维、视觉学习、视觉交流能力。直接的视觉思维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而成熟的视觉思维则需要通过教育训练才能达到高水平的转化;视觉学习的培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较多的视觉学习材料;视觉交流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受众消费知识之后对知识的重组、创造和分享,完成视觉资源的二次传播。
(四)挖掘网络教育视频的创作潜能
教育视频如何才能逃脱网络本身的肤浅特质、避免知识碎片化、真正起到培养学生高阶的思维能力的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学视频制作应遵循主线结合教学设计原理,充分挖掘技术创造的潜能。此外,相比传统课堂,人们更喜欢将娱乐与学习结合起来,因而教学视频的制作应借鉴教育游戏沉浸式教学的启示,同时满足知识传授的严谨性和趣味性。未来的教育视频创作,应该兼具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有效教学设计,良好游戏化的视觉设计和具有反馈机制的交互设计,为充分利用教育视频的传播优势、实现教育视频与知识内容的整合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和生机。
作者:韦晓红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