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网络课程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现在所用的教材往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往往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往往无法在社会中应用。所以,鉴于上述现状,我认为必须研发出一套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它的接触面不再限于教师,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既可以在课堂上充当老师授课的多媒体课件,而且也可以是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的辅导软件。
2研究内容、目标
2.1研究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行的教学内容;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反馈探索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的授课模式的立体化形式;网络课程的设计;网络课程的测试;网络课程的应用与推广;网络课程的后续服务。
2.2目标
研发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帮助学生以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掌握关于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熟练应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具体包括:网络课程中包含着大量的专业知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帮助学生及时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和困惑,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时查漏补缺。
1网络课程教学优势
(1)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形象思维材料,能把抽象问题直观化、简单化,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把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展示出来,如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章节中,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是常见的快速检测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在ppt课件中链接荧光定量PCR原理动画视频以及此方法的检测视频,能够加强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学生带着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不断地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去探讨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讨论。通过几年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利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网络课程,可以大大提高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在网络课程设置部分有互动模块,学生可以在上面发帖子,提出问题,课内外的指导教师,甚至是同学之间都可以答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提供的资料,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进行学习。《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在网络各个模块中有大量的多媒体资料,如在资源共享模块部分,包含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相关的许多模块,如英汉词典汉英词典、文献共享、国内外相关学校链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相关视频、课内实验录像、相关企业参观实习视频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将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原理等重点、难点通过动画表现。大量多媒体资料的在线提供,不但能促进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十分有益,能够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进行学习。
2网络课程教学策略研究思路
在精品课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教学中,通过构建和完善多媒体网络课程体系,包括通知公告、课程简介、教案、教学多媒体ppt课件、多媒体授课录像、在线测试、讨论版和资源链接等模块,让学生在课后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注册进行在线学习。
2.1通知公告模块
1目前网络视频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这种单调的表现形式容易使学习者失去学习的兴趣,也难以体会教师教学的魅力。课堂授课氛围差,欠缺艺术性。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提出,网络视频课程制作要借鉴影视制作的模式,打造开发优秀的网络视频课程资源平台,以学习者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满足学习者的多方面需求,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视频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2影视制作对网络视频课程制作的启示
由于网络视频课程与影视剧都是以视频形式来呈现的,在许多方面具有相通性,二者关系见表1。网络视频课程与影视剧形成影像在基本原理、艺术表现、制作过程、传播手段几个方面具有相通性。但网络视频课程与影视剧在创作目的和功能上存在本质差异。网络视频课程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将艺术理论恰当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去,从而准确体现教学内容、符合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认知规律。由此看出,网络视频课程与影视剧从制作原理、过程到实际发生效用的途径都具有相通性,具备相互学习借鉴的可能。
3基于影视制作视角的网络视频课程制作与开发
高质量的网络视频课程开发应以高效严谨的制作方法、制作流程为基础,影视创作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创作经验为网络课程教学视频的制作提供了重要启示。网络课程教学视频的制作过程可分为前期策划、组建专业制作团队、脚本设计、拍摄、后期制作几个环节,并且每一个环节都应配有专业的人员及相应的规范和要求。
3.1选题策划
1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网络课程的设计
1.1内容设计
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包括内容分块、内容编排、内容链接和资源扩展。教育生态学的限定因子定律中最主要的是限制因子的能量流与信息流,限制因子的种类样式会限制教育的规模数量和质量。网络课程中的内容设计输入的就是教育信息,也就是限定因子中的信息流,要保证它的种类样式繁多,就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挖掘,如对内容分块时,要按照所选主题层级性的分块,类似于梯田的梯级,每级都是独立的个体,每级又都是下一级的延伸和上一级的基础,可以保证不同能力水平的学习者都能在内容中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无形中增加了学习者的数量。内容编排时要紧紧围绕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新一代的网络课程学习者有着不同于以往学习者的显著特征,他们的想法更独特、思维更活跃,并保有一贯性的网络思维,网络已经像水和空气一样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因为他们完全习惯了网络式的学习,习惯于学习的多任务,可以边听音乐边做作业,更可以边聊天边学习;他们习惯于浅阅读,刷微博、看微信只看标题,不细究内容,所以我们一定要斟酌课程的主题,要让他们从主题开始就深深地被吸引住,否则再丰富的内容也无济于事;他们习惯于碎片化学习,感兴趣的知识点也各不相同,内容上不相关联、七零八落的知识不经意间就会被牢牢记住,并在需要时随时可以建立起与新知识的联接,因此作为课程设计者不能忽视内容上的任何一个分支,这些都可能成为学习者热衷的知识点。内容的编排也要遵循课程内容本身的逻辑关系,保证从任一角度都能顺利地进入课程学习,即随机进入式学习,即满足了学习者的好奇心和不同的知识基础,又确保了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要。内容链接实际上是多角度呈现问题的最好方法,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方式选择合适的链接内容学习,确保每个学习者学习的内容都是个性化的、多样性的,无疑会提高学习的质量,也势必会增加学习者的数量,因为每个来此网络课程学习的学习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定位。链接内容的形式也要丰富多样,文本、视频、音频、动画、数据库、论坛、电子书等用于满足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增加学习者的动力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学习者。资源扩展保证了信息量扩大的同时能够挖掘出了更多的相关知识,丰富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类型。当然,对限制因子研究要看到它的客观限制性,重视它。分析它,不断排除其限制作用和影响,教育发展才会更快、更好,课程设计开发才会更加人性化、合理化。
1.2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学习者控制、交流与协作、媒体选用、练习与反馈、追踪5方面。其中对于学习者控制和媒体选用环节,我们应该结合教育生态学中的耐度定律与最适度原则。学习者可以依据自身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学习能力独立控制自身的学习进程,保证学习进度不会被拖着走,自定学习步调也是体现网络课程个别化学习的主要特点,这与耐度定律中提到的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恰好吻合。教育生态的个体、群体、系统在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能够适应范围最大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围内生态主体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否则会适得其反,这是网络课程学习者控制应该遵守的最适度原则。媒体选用亦是如此,要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听力水平,最适合的媒体就是录音机媒体或广播媒体,如要学习者掌握一定的网球击球技巧,最适合的媒体就是视频媒体或实际操作训练,每种媒体都有独特的适应领域和区别于其它媒体的鲜明特性,不存在适用于各种教学内容的超级媒体,也就是说网络课程中要依据所要呈现的内容恰如其分地选择媒体,量力而行,适度选择,考虑学习效果的同时也要衡量经济上的开销。超出媒体的适用范围或者没达到媒体的适用范围都会使网络课程。交流与协作环节对应的则是教育生态学中的花盆效应,教育生态位原理及群体动力关系原理。一旦离开学习者赖以生存的环境,个体、群体就会失去生存能力,即花盆效应。因此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尤其要还原学习者的交流与协作本能,让他们能够自由地与学习伙伴或教师随时随地的任意交流,想问问题的时候就问,有疑问了就找人回答,丝毫不会因为是网络环境就阻挡交流的热情和冲动,提供的网络环境就和平时赖以生存的环境一样,网络充当的角色只是工具,学习者个体或群体就永远不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生存的能力,也永远不会有脱离现实生活的感觉。学习者通过交流与协作能够了解到学习伙伴或竞争对手的学习近况,鼓舞斗志努力向上,这就是同一生态位中的竞争体现,因此网络课程中良好的交流与正确的协作是良性竞争的基础和前提。如果群体成员或学习伙伴的学习成果得到奖励或受到好评,无形中也会激励整个群体的学习者,催生出群体领袖或带头人,这就是群体动力关系,因此在网络课程中适时地与优秀学习者交流沟通或定时观看专业领域专家学者的讲座视频无疑对学习者的学习有很大推动力量。练习与反馈则反映的是一种教育节律,预习、听课、复习、考试是一种教育节律,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也是教育节律。教育节律客观存在,按照教育节律正确安排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教学质量才会得以提高,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因此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课程内容学习完之后的练习、测试、反馈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节律,它必须做的像课程测试一样,单元末有单元考,课程末有期末考,这样才符合学习者的网络教育节律。如果违反了网络教育节律,也收不到预期效果。追踪记录学习过程,定期观看学习曲线,同时也能够追踪到其它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图像,这保证了学习者不仅能依赖学习经验、学习轨迹来完成学习,也可以在其它学习者的学习动态中得到启示,合理的学习计划交流,正确的学习经验交流才能促进知识更新,形成边缘动态,即边缘效应。因此网络课程设计中的学习者追踪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途径。
1.3界面设计
网络课程的界面设计,网络课程中的界面设计实际上就是教育生态视角下的生态环境设计,良好的环境才能造就英才,它反映的是网络教育生态环境在网络学习者与学习内容间的重要作用。界面风格、语言是否一致,布局是否合理,视觉元素搭配是否协调得当,视频播放是否流畅,动画设计是否新颖,背景音乐是否利于学习,导航是否方便易用,链接是否明显易辨,这些都是考查网络课程界面设计是否人性化的重要指标,这与教育生态系统主张的将人作为信息环境系统的中心环节,突出人在环境中能动的、积极的作用完全吻合。但要恰如其分地发挥学习者的能动性,对于学习者的环境需求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新一代的网络学习者早已习惯了虚拟的情境、3D的场景和天马行空的设计,因此网络课程界面形式的不断创新势在必行,一直停留在传统的界面设计上只能让网络课程离学习者越来越远,打开课程主页的同时也就是他们放弃学习的时间,因为这样的界面设计不能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界面模式单一,框架结构雷同,不同的只有页面上方的课程标识,可能连课程设计者本身都会觉得味同嚼蜡,因此不创新实在是难以服众,这也将成为网络课程界面设计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模块化项目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及本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总体思路
模块化项目教学法是理论结合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岗位任务为依据,首先明确要达到的技能目标,再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教学模块,然后确定每个模块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最后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实施。模块化项目教学法的本质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以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一种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目标: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项目驱动式的课程改革模式,突出能力本位,彰显职业教育特色,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建成理实一体化的综合性课程。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以典型工作任务组织教学,从分析工程任务与实施工作过程入手,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智能结构,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整个课程规划以培养“组态控制技术”的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线,设置几个学习模块,然后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实施教学。
二、课改的具体措施
(一)选择工控组态软件
目前,国内外的组态软件种类较多,虽然不同类型的组态软件在设计界面各有特色,但是在软件编写、调试运行等原理方面都是相似的,它们都能和常见的、不同厂家的控制设备进行通信。MCGS是北京昆仑通态自动化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全新组态软件,具有安装速度快、稳定性高、通用性好、易于掌握等特点,自投入市场以来一直受到用户好评。加之目前全国和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大多采用MCGS(或MCGSE)组态软件,因此,我们选用MCGS组态软件作为讲授对象。
(二)改革课程内容
我院对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为期5年的跟踪和调研,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及所需的职业能力,与多家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了工控网络技术的课程标准,实现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我们将工控网络技术课程内容划分为4个模块,每个模块就是一个典型的项目任务,教学活动则围绕完成该任务而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核心,理论作支撑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也顺利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