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探析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本科院校的传统专业,独立学院在成立的时候往往照搬母体院校的课程设置,沿用传统的教材,师资大多也是借助母体,因此形成了与母体院校一般无二的教学体系。这导致了独立学院在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后,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

关键词: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教学现状

一、职业模块课程“只设不开”,未真正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

自从2014年国务院提出独立学院要重新定位为应用型高校以来,各个独立学院纷纷增设职业模块课程,并在每门课程中设置实践课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说、会写、善思的能力始终是其培养目标,理应根据本校特色构建具有独立学院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笔者所在独立学院就根据本校主要培养师范生的特色及社会需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设了三个职业模块:师范模块、公务员模块、文秘模块,并开设了相应的职业化课程,分别有三五门不等。但师资严重不足,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少等因素使得职业化模块课程难以开展。目前能够真正按照课程设置上课的职业化课程并不多,得以开展的只有师范模块课程。相关课程如果有相应教师接课就可如期排课,如果没有教师任教,则相关课程有可能不开或者延迟排课。明显受到师资欠缺的影响。另外,各门课程虽设置实践课时,但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仍是“一言堂”。例如文学课成了文学史知识传授的园地,却淡化了原著诵读环节;语言课充满了概念,却缺乏言语训练;写作能力训练成了写作理论讲授;文艺理论、美学课专以逻辑推演为能事;遂使演讲与口才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艺术的尺度。凡此种种,导致的结果是许多大学生写字难看、错字不断、文理混乱、嘴巴生涩、实习困难,更不用说培养什么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了。实践教学的宗旨就是要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实践教学环节制定出来了,却只留于形式而难于实施。

二、课程学时分配不合理

为了顺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独立学院大多实行3+1的教育模式,即三年在校学习,大四全部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这却导致了许多课程被压缩,汉语言文学几乎全部基础课程的课时都被压缩了近半。例如笔者所在独立学院文学类课程就是如此,《中国文学史》原本是按6个学期开设,现在压缩到3个学期来完成共144课时,《现当代文学》也由4个学期压缩为2个学期共96课时,《文学概论》压缩为1个学期48课时,《外国文学史》压缩为2个学期共80课时。设置的实践学时并不是增加,而是从原课时基础上减出。职业化课程的课时分配也较少,较短的时间内无法进行实践操作,因此授课教师往往又把课程教成了理论课,仍是“一言堂”。师资与课时分配不合理的双重矛盾直接导致了实践教学无法顺利开展。

三、教材选用不符合培养目标

目前,独立学院大多仍沿用母体院校的教材,与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不相符。如笔者所在学院汉语文学专业使用的教材90%以上仍与母体相同,如《中国现代文学》选用的是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配套课时是48学时,分出12学时为实践课时,再加上该课程为大一新生开设课程,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每年教材都只上了三分之二的内容。第二个学期又直接进入《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32个课时选用的教材又是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下)》,知识出现了断裂,学生难以适应,收获也甚微,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也使知识难以转化为综合应用技能。而增设的实践类课程和课时也未编制相关的指导教材或操作指南,实践没有方法,也没有方向,效果甚微。

四、还未建立稳固的师资队伍,“双师型”人才欠缺

独立学院在成立伊始,其师资首先就是直接从母体中“共享”,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有了自己的师资队伍。但是新建立的师资队伍不论从能力、资历、职称等各方来看都是比较“年轻化”的,一些主要的专业和课程仍然依赖于母体的师资。但是母体的师资属于兼职,有着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常常出现一些课程无人任课的现象,相关课程因此被延迟开设或取消开设,导致专任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严重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而专任教师们繁重的教学很难找机会去参加实践培训,更难以转型为“双师型”人才。最终,课程设置没有相匹配的师资,难以开展。

五、学生的考核方式单一

一直以来独立学院对学生的考核仍侧重于对学生掌握知识量的考核,且形式单一,常见的有开闭卷考试、论文等。这直接束缚了教师教学重点仍需导向书本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教学方式也不自觉会单一化。学生为获得课程的学分只需要背背知识点就可以顺利通过考核,但往往考核过后又将知识还给了老师,既没有真正掌握知识本身,更没有学会运用。同时由于许多学校采用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衡量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和培养职业行为规范的课程就变得形同虚设。对于学生的毕业考核不分专业不分方向几乎全部要求以论文的形式来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只能基本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部分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专业运用能力情况并不能很好的考查。例如笔者所在独立学院将汉语言文学分为三个职业模块培养,即师范方向、文秘方向、公务员方向。那么毕业考核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其应掌握的实际能力进行分类考核,而不是单一的论文形式。“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强与弱,是应用型人才能否培养成功的核心环节,更是应用型人才能否适应社会的有效杠杆。”[1]因此,正确认识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更利于适应社会的需求。

六、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脱节

独立学院在转型后,都纷纷与社会上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关系,或者设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完成实践教学环节。但大多却未能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未能协调好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的关系。一方面,未能充分整合、利用课堂和校内资源,如微格实训教室、文秘实训教室、图书馆勤工助学岗、校园广播电台、校报编辑部等,因此不能有效引导、科学指导学生,从而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水平进步不明显。另一方面,虽与社会资源形成双方互利的校外实习基地,却极少能集中开展实践实训,导致学生在校内掌握的知识不能通过具体实践来转化成能力。例如,笔者所在独立学院针对汉语言文学设置的师范生方向的培养,而“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备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2]因此,学院不仅可以在校内组织学生举行各类说课、讲课比赛来提高学生掌握相应技能,还可结合安排学生走出校门到中、小学实习,让学生多熟悉教师岗位,体验实际课堂与想象中的异同。同时,也可以请一些优秀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到大学校园中教授教学经验,做到校内、校外相合。综上所述,独立学院要顺利发展成应用型高校,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必须有针对性的根据自身条件、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改革。

【参考文献】

[1]廖钟源.《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究》[J].内江科技,2016(12).

[2]张涛.《独立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现状的调查———以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2).

作者:覃萍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