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学教育价值导向阅读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文学教育价值导向阅读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文学教育价值导向阅读分析

一、价值导向

新课标关注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特别强调价值导向,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对文学阅读的价值导向要求十分明确。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客观规定性。这是因为作者创作一部作品,总有一定的大体明确的创作目的或有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这就使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或艺术形象在诞生时就具有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属于它自身的属性,也就给读者的再创造提供了一定的规范性。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天悯人情怀,《穷人》对人性善良的赞美,《冬阳•童年•骆驼队》里的童真童趣,《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都是文本本身要告诉读者的。另外,文学作品一经选入课本,就有其特殊的客观规定性,教材编者自己心中对作品有一个明确或基本明确的与作者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的结论。现行教科书大多都以人文专题组合单元,一个单元的教材都围绕一个人文专题选文、安排思考练习题,强化对某一人文内容的价值导向。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文专题是“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编入的课文是《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狼牙山五壮士》颂扬了抗日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难忘的一课》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刚“光复”时,台湾人民学国文字的动人情景;《最后的一分钟》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喜悦与自豪之情。这几篇课文虽然题材、体裁不一,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因此,文学教学的价值导向,应该根据文本的价值取向、课文的编辑意图加以引导,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接近作者的思想观点、审美情趣,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打好底色。

(一)根据文本价值表达的特点进行价值导向

1.根据文本表达的情感进行价值导向。“文章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而辞发”,读者读文章要“披文以入情”,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情节、重点词句、典型细节,以及作者的直接抒情,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而进行价值导向。比如,《小英雄雨来》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情节———宁肯受日本鬼子拷打也不说出交通员李大叔的藏身之地,典型细节———文中几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以及有关小雨来如何经受拷打的重点词句,体会小雨来的高尚的爱国情怀。

2.根据文本表达的哲理进行价值导向。有的文学文本、既表达一定的情感,更侧重哲理的表达,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抓住事件的意义、事物的意象,以及作者的感悟,去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比如《落花生》,表达的是“做人要做有用的人,而不是光有其表而对别人没有用处”的哲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落花生的意象、作者父亲对花生的感悟,以及作者在父亲的启发下对落花生的感悟,而体会文本所表达的哲理。

(二)根据教科书的编辑意图进行价值导向根据教科书的编辑特点进行价值导向,是强化文本价值导向的重要策略。

1.从导读确定教科书价值取向。现行教科书大部分专题都具有人文属性,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八组课文,“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生活的启示”“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这六个专题,都是人文性专题,每组课文都是围绕某一人文专题编排的,教学时要从“导读”入手,对一组课文的教学进行价值导向。如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在教学本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要从导读入手,从“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厚与宽广”,了解本组所有课文的价值取向———体味父母之爱,培养孝心。

2.从思考练习题或阅读提示确定价值导向。精读课文,要从思考练习题入手,对学生的阅读进行价值导向。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思考练习题的第一题,提示要从揣摩父亲的心理活动入手,体会父爱的深沉;第二题提示要从情节入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信任;第三题提示要抓住外貌、语言的细节描写体味父亲对儿子的爱。教学中,要根据思考练习题的提示,从情节与细节两大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爱。略读课文,要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进行价值导向。比如,《慈母情深》的教学,要从“阅读提示”入手,进行价值导向。“阅读提示”语中“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的深沉”,会给学生的阅读以方向的引导。

二、个性化阅读

新课标在要求阅读教学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同时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根据文学文本特点指导个性化阅读。优秀的文学文本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作品中总会留下许多“未定点”让读者去解读、想象和反思。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伽达默尔就曾指出:“一部文学作品问世之初,其意义绝不是完整的。”这种意义的不确定性与非完整性正是作品无限生命力之所在,它引领着读者进入文学作品的广阔殿堂,激发他们展开丰富的审美和心灵体验,让读者自己去完善和填补作品中的这些“未定点”并体昧其中的韵昧与意境,从而完成一次奇妙的心灵之旅,同时获得空前的审美享受。正如沃尔夫岗•伊塞尔所说:“作者只有激发读者的想象,才有希望使他全神贯注,从而实现他作品本文的意图。”(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之所以两百年来长盛不衰,在不同国度在不同时期在不同人群都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就是因为读后能使人产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因为文本中有许多的“未定点”,不同读者用自己经验去解读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为什么小女孩那么小的年纪要在大年夜流落街头,是社会的冷漠、家庭的暴力?几根火柴就给她那么多慰藉,是她求生的强烈欲望、还是她特别容易满足?文本没有明确要告诉人们什么,不同读者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学时,可就“未定点”引导学生揣摩、想象。文学文本的另一个特点是文学语言中的空白结构,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存在的语言空缺、叙述的中断和叙事要素的缺席等断裂与不连贯性。萨克雷说过,“作品最有趣的地方正是那没有写出的部分。”空白是文本中隐而不露的联结点,读者发挥想象的能动性,竭力去填补着文本中缺失的环节,体会文本未直接说出的意思。比如《桥》,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文本的感染力既来自直接描写,也来自空白结构。比如“,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像一座山,隐喻什么?为什么他有那么崇高的威信?“终于,只剩下了他和那小伙子。”———小伙子为什么留在最后?“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白茫茫的世界。”———此时,逃难的人在做什么?“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几天,她是怎么过来的?乡亲们怎么过来的?学生运用想象填补文本空白,使事件变得更加可信,使老支书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根据学生知识生活经验指导个性化阅读。任何人阅读文学作品,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大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指导,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淀和直觉情感去参透作品,理解作品。比如《圆明园的毁灭》,文本意义在于揭示圆明园毁灭的意义,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文章的第三段主要通过写圆明园的建筑宏伟来展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对圆明园的辉煌感悟有多深,对毁灭的惨痛的理解就有多深。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体会,如对圆明园的建筑宏伟,你还了解多少,是怎么了解的?你到过杭州的平湖秋月、苏州的安澜园等风景名胜吗?身临其境,你有过什么感受?有关知识与生活经验参与的个性化阅读,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圆明园的建筑宏伟。教学中还可以出示有关圆明园建筑的图片,引导想象和谈感受。圆明园图片的欣赏和由此引发想象,对拥有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学生,是个性化阅读的一次整理和提高;对缺乏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学生,对文本意义的个性化阅读,是非常有效的帮助。

三、价值导向与个性化阅读的统一

“价值取向”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作品,接近作者的语言文字和思想观点;个性化阅读是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学习方式去自己领悟课文,获得个性化的感悟和理解。在教学中要以价值导向为个性化阅读导航,以个性化阅读强化价值导向,把价值导向与个性化阅读的引导统一起来,融合在一起。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要把“遵路”和“入境”作为文学作品“价值导向”必由之路,同时在“遵路”和“入境”的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应用各自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去获得个人化的感受。比如,《去年的树》是一个文浅意深的童话故事,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真挚的友情。教学中,可以着力于走进文本的“读”的不断推进,在读的推进中,既可以渗透价值导向,也可以融入个性化的阅读感受。比如: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最能体现朗读水平的部分,再朗读自己认为文章中值得我们关注、值得我们好好体会的部分。又如,可以根据文本的空白结构引导学生想象体验,想象鸟儿寻找树的执著与经历的千辛万苦,想象鸟儿盯着灯火的眼神,以及灯火回望鸟儿的眼神,想象体验的过程,是对真诚的友谊的价值导向的过程,也是学生展开想象的个性化阅读过程。再如,感悟理解全文以后的体会的交流,既是个性化阅读感受的交流,也可以在交流过程中强化价值导向。总之“,价值取向”具有客观规定性,“个性化阅读”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把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结合起来,才能把文学的“熏陶感染”落到实处,并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