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学语文教学反思及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文学语文教学反思及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文学语文教学反思及对策

文学教育,指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之间,经由文学文本的阅读、讲解与接受,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愉悦,培养语文能力,进而传授人文知识、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的一种教育行为。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一直是人类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总是在字里行间呼唤着人的思想情感,直指人性本身,以其丰富的诗意、情意对人的心灵进行潜移默化的陶冶,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净化、深化和拓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用较丰富的文学情感来调节生活的快节奏,用较高的文学修养来抵御不健康文化的侵袭,用犀利的文学艺术眼光来观察世界。这就使得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语文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成了教学的弱点和难点。

在实际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感和鉴赏能力为基础,激发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崇高情操的文学教育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因此对文学教育的真正意义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文学教育承担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二)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阵地,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三)文学教育顺应了个体守护精神家园的需求,在人的精神启蒙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接受文学教育,进行审美阅读,使疲惫的心灵和压抑的精神获得全面的释放。对个人的发展注入了原动力,也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裨益。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文学教育的地位不可动摇。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是服从于生存需要的教育,是一种功利性的教育,它以知识和技能教育为主,以文章为主要教学内容。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文学教育却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实施。文学教育要把“文学即人学”的理念放在核心地位,以生动的形象教育人,以丰富的情感感染人。力争在实践中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感和鉴赏能力为基础,激发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从而体现文学教育的真正意义。实施文学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的特点文学教育应当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建构一套完整的文学教育体系。文学教育从小学起就可以开始打好基本字词认读的基础,培养对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初中阶段文学教育的重点可以先放在量的积累上,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阅读的积累,再由教师从文学意象和文学语言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感受能力和对美积极的发现及追求的态度。高中就是侧重审美意识的完善和人格的塑造,可以多采用一些内涵更多元化、更富思想性的文学文本,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思辨能力。大学则主要利用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对已有的文学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激发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对文学进行深层次思考的能力。

二、精心选好富有文学特质的教学内容文学教育是以文学为载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要以“文采”为主要标准,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和鉴赏能力,把“美”放在首位。课内的教材不妨大胆突破题材的限制,选择一些名家的典范作品,既要重视传统文化的解读和体悟,又要兼顾国外的文本赏析;既要突出时代特点,又要注重跨学科意识的培养。同时重视课外阅读的辅助作用,可以广泛选取没有定评、不一定是名家、不一定是名著的作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努力拓宽学生的文学视域,掌握一定文学史的发展脉络,考量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为课堂的文学教育奠定必要的文学知识。

三、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也是文学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教师文学底蕴的深浅、文学修养的优劣、文学态度的真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都对文学教育的实施细节产生特殊的影响。一个文学素质低下的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担负起文学教育的重担更不可能给予学生良好的文学精神。因此,全面提升教师的文学功底,多给他们学习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中坚作用,是克服文学教育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的有力保障。

四、善于运用文学教育的辅助手段,朗诵和课外练笔是文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有效途径朗诵是增强文学感受力的有效方式。许多文学作品不仅仅只是在内容上吸引人,它的外在形式和音韵也能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如诗句形式的整饬与对偶、声律的和谐与变化,散文辞藻的丰富与华丽,不仅美化文学的视觉,而且丰富了文学听觉上的感受,那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回环和谐的音律,全面唤起读者的生理感受。课外练笔是评价学生文学修养的有效手段。写作不仅可以对个体的文学修养程度进行系统的评测,而且对巩固和深化文学教育、文学鉴赏效果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学生有了写作的切身经历之后,再去反观文学作品又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获得心灵上的启迪。

五、建立健全有效的可操作的评价机制“有明确可依的标准才能真正体现文学阅读技术层面的成熟度与深度”。文学教育的评价包括对阅读理解能力、诵读能力及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等多个方面。在不能从根本上否定整个教育评价体系的时候,所要做的就是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丰富和完善它,变消极、掣肘的因素为积极、激励的动力。

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这里强调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是让教师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作出个性化的解读,强调的是学生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教”。正如《学记》所说: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目标、方法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提示,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做一些示范,然后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去学,让他们去感悟,让他们融进作品,陶醉于其中,在“走进”与“走出”中完成与作品的对话,完成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当然以上六个方面只不过是实现文学教育中最突出的环节,仅仅靠它们来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显然是不够充分的。因为文学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长期教育的理念,以陶冶学生的文学修养为根本,更深层次地挖掘和探讨文学的内涵,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和人道主义精神关注文学教育,用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发展文学教育,调谐文学教育的实践步伐,把文学教育提到当下语文教育的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