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语文文学教育有效结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为一门艺术,一方面文学作品有别于议论文、科普读物以及其他实用文体,它最独特的优势就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语文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另一方面,作为学习语言的语料,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又与政治论文、科普读物以及其他实用文体的性质有相同之处。对语文的学习既包含了对语言形式与内容的学习,也包含了对语言成品的文学形式与内容的学习,文学教育自然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高尔基曾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也就是说,文学是离不开语言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用优美的语言写成的,良好的语言修养是中学生必备的一种素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恰当地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形式,能通过自己的语言积累来推敲、锤炼语言,力求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准确、鲜明、生动也是对文学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准确,要求作品语言要能确切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鲜明,要求作品要通过明确的语言表述,把事物的性质、情状明朗而突出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生动,则要求作品的语言运用要新鲜、灵活、动人。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的性质可通过其目的和功能来体现。语言最普通的功能应该是传达和沟通思想,但这只是实用语言的特征,实用语言力求简略、节省,它的运用标准是明白、清楚。而文学语言则不同,其目的不仅是要客观地描述事实,更重要的是还要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情感体验。重新唤起新鲜、独特、灵妙的体验,才是文学语言运用的真正目的。文学语言教育的重点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它对文学作品创造的特殊作用,尤其是其所具有的特殊的表现力。文学教育不仅要以语言教育为基础,还应把完成语言教育目标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文学教育如果离开了语言训练,不能满足语言教育的普遍性要求,不去顾及文字和词句,同样也是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的。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应注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现象,使学生始终浸润在文学情境中,并广泛地接触语言,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通过情感体验来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
文学语言和艺术思维都洋溢着强烈的情绪情感,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在语文教育方面,我国古人很早就提出了“知、情、意、行”相互渗透的思想。因此,在学习语文课文的过程中,情感体验应成为知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包罗万象,蕴涵着各种各样的情愫,在语文教育中应将其充分利用起来,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随着作品的思路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领会文章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感悟大千世界的真善美。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构建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和体验作品,注重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重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课文意义”。文学可以突破狭窄的现实生活的范围,可以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里感受和体验生活,这种体验的过程也就是培养情感的过程,是广大学生日后体验美好情感的重要基础。可以说,体验也是语文教育的一种追求。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地进入课文的情景中,这样的体验才会真实,也才够深刻,应使这一过程成为语文教育的常态。让学生突破个人实际生活的狭窄范围,使其能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人的真实,这是语文教育的一种优势,也是语文教育增强自身吸引力的重要方法。在语文教育中,如果我们能够和学生一起感受和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并领悟全文的要旨,相信学生一定能把自己心中的课文意义建构完整,从而真正实现语文与文学的有效对接。
三、通过读写训练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
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文学创作同样也离不开阅读。海量的阅读能够使学生积累足够的词汇,形成通畅的语感和贯通的文气。在阅读的基础上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能够培养学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及文学写作能力。阅读教学的归宿,就是要通过有效的阅读,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体味文学的美妙,领悟智者的思想,并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生活阅历、情感体验而产生自我呼应与感悟。教师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够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终达到能被文中描绘的情景所吸引而沉醉其中、或者对文中所阐述的道理有所领悟的目的。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应建立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之上,没有语言文字为依托的“感”和“悟”,必定是空洞而苍白的。因此,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理解、品味重点字词和句子,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情”和“理”。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理念,即知识要在训练中获得,体验要在训练中完成,理念要在训练中形成。这里的训练是指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锤炼学生的阅读思维。阅读教学应巧妙地设计语言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学习是为了运用,运用是知识的实践过程,也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实践证明,认真地朗读、深刻地剖析以及正确地引导是指导学生运用文学语言写作的基础。作文与文学创作也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从小就不会写或不愿写作文的学生,他长大后是不可能成为作家的。假如把作文比作孩子,那么文学创作就是成人。孩子虽然是幼稚的,但没有孩子,哪来的成人呢。可以说,作文与写作之间最密切的联系就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多多练笔。一篇好的文章,不仅意境要深远,而且语言要精妙,并富有文采,这样才能令人百读不厌,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具有文学色彩。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往往具有音节和谐、形象生动、委婉含蓄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选取一些音节和谐的词语、短语及句子,运用具有感官特点的词语来记叙和描写,同时要使用形象色彩丰富的词语进行极具感染力的描绘。总之,要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来替代抽象空洞的交代。如果语文教师都能重视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的学生就能学会观察与表达,从而进入和谐的交流语境中。语文课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语文课文也是作文的范例,只要利用好这一资源,就不怕学生写不出像文学作品一样优秀的作文来。
四、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既要重视学生在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的“学得”,也要重视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中的“习得”。只有在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广阔天地中,才能使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而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写听说能力、思辨能力等要想通过几本教材、几百篇课文培养出来是不现实的。因此,应重视语文活动课,这也是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活动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广泛地汲取文学中的养分。新《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这就提示我们,在语文教育中要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环节,要根据内容选择教材,确保语文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比如,通过编排课本剧,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通过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文学名著品赏活动,按照学生的接受程度,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阅读,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精神;还可组建文学社团,通过创办学生刊物和举办文学创作活动,培育文学新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可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开展网络阅读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还可通过网络阅读的指导,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文学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实用的学习工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通过开展网络写作比赛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写作的快乐,让学生想写、敢写、能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综上所述,利用文学性来灌溉语文教育园地,充分显示这一特性的育人功能,已经显得刻不容缓。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思想意识多元化的时代,语文教育更要自觉发挥育人功能,这不仅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更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