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国水彩艺术创新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国水彩艺术创新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国水彩艺术创新思路

一、中国水彩艺术的传承

纵观中国水彩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水彩是接受西方古典派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中国画的某些特点,加上中国水彩画家的创作,经过五、六十年代的社会选择而确立的一种模式。它以写生为主要方式,再现客观对象,追求水色趣味,以风景静物题材为主,用小画幅、短时间作画。一般认为它属于“即兴,即景式的抒情小品”。这种观念方法师生相传,直至八十年代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西方现代绘画的冲击下才有所突破,走上开拓创新的道路。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后期,是中国水彩画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九十年代后期,中青年水彩画家基本上摆脱了传统水彩画的模式,体现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情趣追求,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感的形态。现代中国水彩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现代绘画是现代社会生活,现代人思想情感的反映,它强调主观作用,侧重表现生活而不是模仿生活,它强调画家的艺术个性,发挥画家的创造性,运用画家自己的艺术语言进行艺术创作。它强调突破传统,发展传统,以崭新的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段,通过具象或意象的各种表现形式来表达主体的感情世界。现代形态的水彩画,必定是具有现代感的多样化的水彩艺术。

二、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现状

(一)当代中国画和中国油画的发展现状

20世纪中国画、中国油画的发展跌宕起伏,它们进行自身变革,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中,他们既有艺术本题语言、观念的自律发展,同时与整个社会的总体背景,文化意识的沿革密切相关。中国画创作方面如花鸟上吴昌硕、齐白石等坚持在简笔文人画自身基础上变革,徐悲鸿拿来画的写实主义以复兴中国画,林风眠引进西画色彩及其现代派进行融渗。“这传统与新派两大阵营、六种走向,共同构成20世纪前半叶中国花鸟画的格局,而这种格局变异正是当时大文化背景的产物。”再如人物画“其发展的道路一直很不平坦,遇到挫折、诘难也特别多,这是由于人物画常需要触及敏感的社会现实,其自身的艺术表现问题并非都是自律发展,而总是与客观的创作环境,时代息息相关。在中国油画创作方面,同样包括造型、色彩、技法、语言到风格流派、审美观念等一系列的探索,“对20世纪而言,中国油画创作问题就是民族化,1949年以前,这一问题以‘融合’的方式提出”50年代后半期吴作人、董希文、罗工柳陆续提出中国油画的本土化问题,讨论一直持续到“”前夕,经过“美术”的探索阶段化,70年代末80年代初艾中信等人再次提出油画本土化问题。随着中国社会进入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大量的中国油画家及学者到欧洲学习,更为直接深入研究西方古典油画和现代油画,同时,西方新信息的大量涌入为中国油画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契机,并开始反思“民族性”“民族化”的内涵,同时讨论中国油画的现代性和现代化等问题,至90年代,中国油画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时期。由此可见中国油画作为“舶来品”,它的发展问题主要集中在民族化问题上,并贯穿于20世纪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中。从中国画、中国油画的发展走向来看:当代的中国画中国油画在东西方碰撞融合的社会沿革背景中发展,无论是因于中国社会沿革及文化意识的冲击影响而变革,还是艺术本体语言语汇的构建和自律发展,其突出的特征就是有着强烈的变革性。

(二)现代绘画的表现形态及特征

90年代中国绘画有了自己的面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深刻变化,无论是“政治波普艳俗艺术”还是“女性艺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将形式的探索与中国现实文化相结合,它们从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广阔层面展开;它们试图把个性化的语言与当代视觉经验相结合,作品表现了在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与分化,困惑与压抑,逃避与宣泄;90年代后期,现代绘画正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后现代主义的主题,即后工业化的当代社会人的生存、困境和思考,二是观念性绘画,如被称为“新现实主义”或“新具象绘画”,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告别形式的前卫和自我表现,直接表达社会的意识。

(三)当代中国水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艺术中允许一种模式的存在是不能想象的,多样化发展应该是现代艺术的要求,也是发展的规律。当代中国水彩发展的形式风格呈多样性。由于水彩画原属西洋绘画,而其又与我国传统水墨画有着系缘关系。作为夹杂在油画与中国画之间的中间地带,水彩画有着极大的兼容性。近年来,随着水墨画家、油画家、版画家乃至雕塑家加入水彩艺术中,大力地拓宽了水彩画的语言表现力和艺术张力。然而我们在看中国水彩艺术呈多样化发展的同时,应注意到中国水彩就其自身发展现状与中国画、油画以及现代绘画的发展相比较,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性:首先在题材上,中国水彩的创作题材大都集中的在传统绘画题材,如集中在静物、少数民族、风俗画的题材。当然这些题材不是不好,而是没有赋以新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趋向。“重要的是不在于画什么,而在于怎么画”。我们从现代绘画中的传统题材来看,虽然它们同样是表现传统题材,但能与中国现实生活和文化紧密相连,并且具有现实批判意义。比如,中国油画有许多描绘当代中国城乡的“超写实”作品,中国水彩画也有描绘当代中国乡村的超写实作品,就技术含量而言,两者并无太大的好坏和优劣,只是各有千秋,但中国的水彩画少了点时代的感觉和文化。在审美的趋向和价值判断,中国的水彩画缺少社会批评意识、文化批评意识。对于发生身边的事,社会转型期形形色色的变化,熟视无睹,淡然麻木。至于中国水彩艺术家的文化态度和文化意识也有所欠缺的,他们很少意识到艺术的社会禁忌、身体和情感极限的突破,很少对艺术概念自身解体,而大量的作品都只是停留在技法上的更新。形式语言上,中国水彩画虽作了大量的尝试,但大都停留在本体语言的探索,也是“具象”和“抽象”“肌理”效果,一维二维这些形式语言的探索,当然这本身无好坏之分,但关键是形式要与内容紧密联系,为什么同样是表现农村题材,油画的感觉就和水彩不一样,它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

三、中国水彩画的创新与建立现代水彩意识观

创新,在美术界已是老生常谈了,但有似乎是永远的话题。时代在不断变化,唯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近20年来的中国水彩已取得巨大发展,一方面中国今日之面貌归功于画人的大胆探索和试验,但中国水彩画创作的革新缺乏其他画种具有的时代意识,文化穿透力与信息。本就前卫而言,绘画已成为边缘,而就现代绘画而言,水彩同样成为边缘,如何反边缘化,何以创新了?“在绘画上的创新,既不墨守陈规,又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实质性突破,这其间不仅仅在于形式和口号,而是在于观念。创新并不在于浅层次上花样翻新,而是要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来达到,并表现出一种升华和超越。对于传统,对于外来的东西,如果不是从深层去理解、把握,则反会形成干扰。”我们稍留意一下水彩画册,水彩画展,可以看到原始壁画、史前艺术所具有的那种强烈、膘悍的阳刚之气,几乎已荡然无存。现代水彩所表现的除了小桥流水,就是几抹远山,数枝弱柳,清淡的色彩,优雅的情调,自有明快可人,但给人仅是消遣小品。艺术应该在形式法则和精神意义上同步地进入现代文化范畴,作为精神和文化载体的水彩艺术应该建立现代水彩意识观,也就是以水彩艺术作为媒体表现现代人的精神存在和现代意义的空间意象,赋予所表达的物象以超越物质存在的形而上意味,这也是水彩艺术的创新所在。

(一)对技术性的工具超越

由于水彩画的语言特征和工具材料的性质,使它很容易沦为一种单纯技术的工具性的画种,插图、连环画、舞台设计、建筑效果图等等都以水彩画作为工具来表达和体现,因此水彩画似乎不知不觉成了一种速写式的技术性工具,而水彩画在艺术上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就受到损害和限制。然而,有不少水彩画家在拓展水彩画的表现范畴做了多种尝试和探索,但是就整体而言,水彩画在语言的运用和创造上与油画的发展不是处在同一层面。“水彩画提出的问题主要还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然而,我们可否提出,水彩画终究不能超越它技术上的局限吗?但是从艺术史的角度,还是水彩画自身发展的潜力而言,我觉得要建立一种现代水彩意识,创作出现代水彩画,首先就要突破水彩画的技术性和工具性的障碍并且超越它。何以超越,这是需要我们在创作中不断摸索、尝试、试验,经历一次次失败的过程。

(二)水彩画艺术创造意识的扩充

“生动明快,透明,畅丽”一向是水彩艺术基本的审美特征,这种重感性,重第一自然的特征,造就了水彩画的审美优势,同时也成为它的表达局限,又由于水彩画工具材料上的原因,传统的水彩画基本上是一种一次性完成的艺术,这也就成为水彩的表达局限,这种局限使得水彩画成为客观性很强的艺术,水彩画较之油画的创造意识很欠缺,要使水彩艺术的生命更为充实,就需扩充它的创造意识。扩充创造意识需要画家也就是创作主体赋予对象创作客体之上,自由的凌驾于创作对象,“使传统水彩画的客观精神置换成画家主观创造的态度。”如我们在看陈朝生的《橘子》作品后,改变了我们传统水彩静物题材画的认识,王维新将这幅作品称为“独具慧悟的一幅静物画”。画家的静物不仅仅是在视觉上供人观赏的对象,而是画家对物象的“个人性”的认识和理解,画家把物象转换成一种精神和文化符号,从而超越了题材本身。画家将所表达的内容转化成一种形式,这对于艺术家而言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具。

(三)语言张力的探索

传统的水彩画以轻快、柔美、畅丽见长,以阴柔美为主导的面目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我觉得水彩也可反其道行之,以阳刚和沉雄的艺术特征替代秀丽艺术效果,在画面上形成一种厚重感,力度感,堆积感的语言张力。以往的水彩画坛上,湿画法比较流行,由水带来的一系列的语言特征性成为水彩画的一般审美评价。其实干画法同样可以表现出水彩的特征,从而形成特有的水彩画语言特色。使得作品富有油画的量感、厚重感、力度感、堆积感,但近看的确是平滑的水彩干画法的技法语言运用。艺术的生命和动力来自于不断的创新,而创新也是水彩画艺术通向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出路,也是挽救水彩画作为边缘化艺术的危机。水彩艺术的创新需要经历艰辛的探索过程。需要水彩创作者在以后学习生涯中不断摸索、尝试和更新。创新一向是艺术界的老话题,提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并不易,绘画本是实践性的工作,因而水彩艺术的创新只有我们实际操作中得以感悟和体会。只有水彩艺术的不断创新才能使得中国水彩发展更向前迈一步。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