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诗词情感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诗词情感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小学诗词情感教学

一、品味诗节词片,于诗词中见情

诗词中的语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而其节奏、节拍便是诗人情感顺应而生的一种波动起伏、快慢缓急的形式。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处理好诗歌的节拍和朗读节奏,讲清诗词的深沉内涵,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味”,真正做到与诗的情感共鸣,受到教育。唐代李绅的《锄禾》是一首反映农民艰辛劳动的诗篇。朗读这首诗时,前两句应该读得字字沉重,以反映农夫劳动的艰辛,速度稍慢。后两句诗中“谁知”应重读,第三句末应稍升,以突出“问”句朗读的特点,最后一句饱含深情,要读得发人深省,以便更好地突出对统治者的斥责和对农夫的深切同情。全诗朗读节奏应采用二、三节拍。即前面两个字读在一起,后三个字读在一起。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心能感物生情而得句。”要使学生晓悟诗句中的情趣,受到感染,就得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朴实而闪光的语言。《锄禾》这首诗的语言十分通俗,看似没有刻意追求词句的华丽,只是平平常常的两句话,实则是平中见奇。诗的第一句诗人以痛楚的心情凄婉地诉说:当午(正午)之时烈日如火,农夫们背灼烈日,脚踏暑土在辛勤地锄地,按理说,在一般情况下,农夫是不会在“当午”锄禾的,这时说在“当午”“锄禾”以突出劳动的艰辛,诗人的同情之心在这里也显而易见。接着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劳动的特写镜头———“汗滴禾下土”,农夫们正挥汗如雨,辛勤劳动。这两句非常通俗的诗句妙就妙在没有写谁在(劳动)锄禾,只是一句概括,一句具体写锄禾的情形。这一则是完全没必要写谁在锄禾,二则是作者通过这明白通俗的语言让所有的读者去思考锄禾的场面,体会劳动的艰辛和社会现实的严酷以及人们生活的贫困。文中的锄禾不是写某个农夫的劳动,而是社会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所以,这两句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也是十分通俗的语言,人人天天都要吃饭,然而又有多少人去思考这饭来的是何等的艰难呢?作者以反诘的语气斥责了一切不知“盘中餐”来自辛苦劳动的浪费者。这就是诗人在诗句中所要提示给读者的思想,在斥责中,体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怜悯和深切的同情。

二、斟酌深识明鉴,隐情中见理趣

学生读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俯而读、仰而思、读和思的训练过程中,深识明鉴,反复斟酌,理解诗中的理之所在,从而受到教益。为此,教师对诗文要深挖细掘,悉心钻研,准确地把握好诗文的感情基调,以丰富而感人的语言把诗人的感情传给学生,使学生情动意会,在美的感受中陶情冶性,净化心灵。如教苏轼的《题西林壁》,这是一首理趣横生的诗。一开始用雅淡的音乐伴着教师的范读,把学生引入诗歌的情境之中,随着课件的移动播放,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似乎亲眼见到了不同角度的庐山面目,这就给了学生一个印象,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看事物,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从而为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首诗虽然也含有情,但比较隐晦:如对略有所得即自满自足甚至认为发现了终极真理而炫耀者的讽刺。“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全诗的点睛之笔,使学生认识其意义:它揭示了辩证的认识论,我们在认识对象时,不仅要从远近、上下、四周各个角度获得具体的感性材料,而且要综合各局部印象上升到整体的理性认识,不仅要从对象内部,对象存在圈子认识对象,而且要从外部,跳出既定的圈子来认识对象,这样才能在整体上、实质上认识对象的“真面目”,得到真理之光的烛照。实践证明,在诗词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便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掘诗歌中的情感因素,真正把握诗歌蕴含的科学理性美,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审美判断沿着“动情”“喻理”“深识”的轨迹,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不断提高阅读诗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