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语文教学中文学批评浅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语文教学中文学批评浅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语文教学中文学批评浅探

语文教学与文学批评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活动。

首先,从语文教学的目标看,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但要运用文学批评,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基本的文学批评方法并且在学习中尝试运用,而从学生终生学习语文来讲,更要重视其这方面素质的提高。

其次,从语文教学的材料看,要求我们恰当地运用文学批评方法,以保持材料与方法的同一性。我们的教学材料大部分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对它们的解读本身就是在进行文学批评。即使那些完全实用的文体也都有潜在文学性因素,我们也都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解读和批评。

最后,不同的语文学习方法都与文学批评密切相关,如文本研习、问题探讨与活动体验都与文学评论有交叉。再往大里说,学生不管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文学素养对他们都太重要了,而这,都需要文学评论的介入。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活动,它的本质或许是文学批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的语文(中文)教师,他(她)是在对文学文本进行解析、欣赏当中实现对于作品的思想意义、文体特征和艺术价值的评判,自然,他(她)的这一系列过程就是一个文学批评的示范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教育过程,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当中获得对于文学作品、作家,甚至文学流派、运动等等的鉴赏、认识和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学观、文学批评观。当然,这个教育活动并不是单向一维的,而是双向互动的。这就像美学家王朝闻所说“欣赏活动,作为一种受教育的方式或过程,应该说不是简单地接受作品的内容。对于欣赏者自己来说,当他受形象所感动的同时,要给形象作无形的‘补充’以至‘改造’。”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批评的意识,恰当地融合文学批评的方法,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文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首先面临的是观念上的问题,即充分认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学教育在传承经典,接受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熏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给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以应有的地位,还语文教科书中大量文章以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除此,我们还应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必须贴近文学文本。文学批评与语文教学确实是有相当的相似性。面对的对象都是文本,经常犯的错误也差不多,就是常常脱离文本。第二个问题是阐释过度。当我们为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的缺位而担心时,可能会忽视走向反面的另一种极端的情况,那就是太局限于文本,以致曲解、肢解,将文本碎片化,穿凿附会,任意引申,最终的结果是杀死了文本,葬送了文本的文学生命。第三个问题是批评与阅读方法的陈旧或单一。在常规教学中,我们运用的大概都是所谓社会学的批评方法,这种格局几乎一直统治着我们的语文课堂。事实上,文学作品都是一个具体的存在,它产生的环境、背景不一样,响应的社会与人文思潮不一样,至于它们的创作者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其世界观、性格、经历、阅历、禀赋与艺术趣味更不一样,以一种方式和模式去对待千差万别的作者与文本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再加上教科书的编排意图,教学的实现目标,就更增加了可变性。

文学教育者对文学文本的诠释问题,必须掌握一个合适的“度”,不可不及物,也不可太及物,也就是过度阐释。过度阐释可能产生带有阐释者个人情绪、进而偏离文本本意的误读,结果是带偏受教育者对文本的认知。语文教科书或者大学中文系文学课程所选用的作品大多为中外经典,而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恐怕就在于它具有多种阐释路径和空间的可能性,以此来满足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和文化水准受众的“期待视野”。所以,囿于单一甚至偏狭陈旧的文学教育方式和文学批评方式,或者说,“以不变应万变”的无差别化对待实际上意涵丰富气象万千的文学文本,除了肢解艺术、消解文学,使语文学习充满只允许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无趣的“匠气”,是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当下的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满足不了网络时代的受教育者的。

在中国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到来之时,文学教育者和文学批评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融媒体时代,以纸媒为主要介质的文学正面临着网络影像视频的巨大冲击,面临着泛娱乐化、边缘化、碎片化、浮泛化的危机。但我们不能忘记文学作为文艺之母的基本定位和培根铸魂的初心,不能忘记文学教育和文学批评对社会文明建设、公民素质提升、民族国家复兴的现实诉求和历史责任。

作者:汪政 王晖 单位: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