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英国文学中生态批评的渗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英国文学中生态批评的渗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英国文学中生态批评的渗透

柯勒律治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其中最具有生态批评的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长诗《古舟子咏》。在《古舟子咏》中,柯勒律治通过诗歌给人们展示了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道理。诗歌的开篇就写到船开往南极,在柯勒律治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眼中,这也许就象征着刚刚起步的英国工业革命。因为英国工业革命的一路发展,就像诗歌中那艘前往南极的船一样,既会遇到“冰山”与“大雾”,也会有美好的事物一路相伴。在诗歌中,柯勒律治用船的航行来比喻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用信天翁来象征自然,从开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安无事,到突然有一天这种微妙的关系被打破———信天翁被射杀———自然平衡的环境受到了破坏,虽然这两种都是无意识的,但是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在这首长篇诗歌中,古水手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我们人类的缩影,他不是具体指的某一个人,而是我们所有的人类;他射杀信天翁所用到的弓箭,一面指的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工具,另一方面指的就是英国工业革命中的那些毁灭性技术。古水手射杀信天翁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工业革命对大自然的破坏,从而导致自然对人类疯狂而又可怕的报复,就像射杀信天翁就是对自然的破坏,影响到了自然中的生命体的生存,而《古舟子咏》也可以被理解成破坏生态环境的语言。当古水手认识到自己的罪恶的时候,产生了对水蛇的关爱,这实际上就是代表了人类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之后,对大自然产生的关爱之情。而古水手的这一认识,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最终让他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和思想,成为了这个故事的生态寓言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华兹华斯正统主义诗歌中的生态批评

与柯勒律治同为“湖畔派”消极浪漫主义代表的华兹华斯,在他的著名诗歌《采坚果》中,描写了本来是乡下一种很常见的采摘坚果的行为。采摘坚果本来是乡村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的行为,也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在华兹华斯笔下,这样的一种平淡的行为却被描写成了犯罪。在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中,也同样渗透着生态批评。在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以前,人与自然界相处总是那么的和谐,两者谁也不会去破坏谁的发展,可是直到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很多未被开发的地方就像华兹华斯诗歌中写到的那样:一处静谧的树林,树木葱郁、溪流潺潺、花朵鲜艳、人迹罕至,是一幅原生态的景观。但是,工业革命却给这和谐美好的环境带了极大的破坏。树枝一根根地被折断,象征着英国工业革命带给自然的破坏,一片片的原始森林被无情地毁去。采摘坚果本是在英国乡村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景象,也是人类赖以生存中的一部分,是无可厚非的行为。然而,采摘坚果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包含着另一种深刻含义:人类生存,不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多么的和谐,这都是对自然进行的一种破坏与索求。就像本雅明说的那样:“没有一本文明发展史不是一本血淋淋野蛮行径的历史。”林地受到开垦、水土被严重污染、大量的动物被猎杀,这种种破坏自然和谐环境的行为,都是人类为了生存付出的行动,也是人跟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缩影:人类的生存必然会给自然造成破坏;如果想保持自然的本来面貌,除非人类根本不存在。

雪莱无神论精神主义诗歌中的生态批评

作为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之后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他的《论素食》与《为自然饮食辩护》中表明了他素食主义的主张。雪莱认为人天生就应当是一个素食动物,“没有可以用以捕捉猎物的利爪,也没有可以用以撕扯活物皮肉的尖锐牙齿”。雪莱认为,人应当只吃植物的果实、水果以及面食,并不是被屠杀之后动物的血肉。只是普罗米修斯盗取了天上的圣火之后,人类才开始去吃肉食。在这个浪漫主义文学作家的心中,一直有着这样的认知,肉食是人类疾病和罪恶的根源,它违反了自然的生活习惯,而疾病就是人类违反自然生活习惯带来的结果。再有,人类食肉只会增加人类的侵略性以及残忍性,人类不停地猎杀动物只会助长人类嗜杀的天性,如果这样长期进行下去,人类就会自相残杀,于是流血与战争就会发生。雪莱在他的诗歌中,把他的这种素食思想不断地表达、不断地演绎、不断地发挥。在雪莱的著名作品《麦布女王》中,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孩被麦布女王带到了太空当中,她看到了人类的过去、现在跟将来。诗歌给读者展示了人类以前的残忍、罪恶和人类暴力发展的历史,同时也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和平、光明以及博爱的未来社会。在雪莱诗歌的未来情境中,人类最终成为了素食主义者,与自然和谐的相处。在雪莱的另一部作品《伊斯兰的叛乱》中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但愿再也不要有鸟兽的血迹,带着毒液来玷污人类的宴席,让腾腾的热气含怨冲向洁净的天庭,早就应该制止那报复的毒液不让它哺育疾病、恐惧和疯狂。”在雪莱的素食主义思想中,充满了他对于动物的同情之心,以及对人类屠杀行为的厌恶。雪莱的素食主义思想可以说是英国生态思想的一种雏形。

拜伦自由主义诗歌中的生态批评

与雪莱同为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的拜伦,很少去写有关自然的文章,但是他的诗歌《黑暗》却是人们研究拜伦生态意识的一大亮点,也是拜伦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的强有力的证据。拜伦在诗歌《黑暗》中,给我们描写出了一幅世界末日的画面。然而,他描写的世界末日并不是没有依据的,1816年的印尼特火山大爆发给人们的生活带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火山灰遮天蔽日,直到好几年以后才消散。而拜伦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歌中认为,这一切都是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严重后果。首先是源自于英国革命给大自然的和谐环境所带来的破坏,人类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就像诗歌中所描述的那样,点燃了一切,也只是维持了短暂的光明,这在很大的意义上是写照英国工业革命的。资源是有限的,当资源消耗干净以后,人类文明也会随之而陨落,如同诗歌所说的那样:“世界空无所有,繁华与权力化为土丘,没有季节、没有草、没有树、没有人、没有生命———一整块死亡之土。”拜伦认为这一切是一个“梦”,但又不完全是一个“梦”。之所以会这样,完全是因为印尼特火山大爆发给诗人带来的遐想———英国工业革命虽然给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提高,但是却已经破坏了生态平衡,如果还要继续下去的话,那么人类的文明必然就是诗歌中写到的那样,“没有季节、没有草、没有树、没有人、没有生命———一整块死亡之土”。而拜伦的这首《黑暗》让很多人想到了英国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看到了它给自然造成的破坏。可以说,拜伦的《黑暗》是对当时自然环境恶化所作出的积极反应。

布莱特浪漫主义诗歌中的生态批评

布莱特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远不如柯勒律治、华兹华斯、雪莱和拜伦。在他的浪漫主义诗歌《赛尔之书》中,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个生命的永恒之谷,这个永恒之谷就是我们心中向往的地方。可是这些只能是存在于幻想之中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给自然带来了很大的破坏;布莱特的《赛尔之书》中的赛尔,在很大程度之上就是人类自己的化身。当人类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总会因世界的奇妙而好奇,但是看到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破坏以后,人的内心又会像赛尔那样,充满恐惧与害怕。诗人认为工业革命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充满泪水和悲伤的世界,那就是英国工业革命给大自然所带来的严重破坏。于是,人类就开始向往工业革命之前的生活,那个诗中描写到的生命永恒之谷中的场景。布莱克在他的诗歌中认为,人类应当建立跟自然之间平等的地位,建立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在《赛尔之书》中,诗歌最后描写了赛尔姑娘体验到了人的喜怒哀乐,同时也看到了人世间的各种苦难。但是她那天真无邪的心灵,无法接受这些磨砺,于是她惊愕、恐惧、害怕、退缩,尖叫着逃回了天上的生命永恒之谷———那个充满光明与博爱的生态乐园。布莱克通过这样的场景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同时也在向我们预示着未来,一场生态灾难带来的可怕后果,就如诗中说的那样:“一片悲伤和泪水之地,没有笑容可以看见。”

济慈唯物主义文学中的生态批评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唯物主义诗人,《秋颂》不仅是济慈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他的一种生活向往。1816年印尼特火山爆发后,英国几年内的天空都是灰暗的,直至1819年的秋季,济慈看到了那迷人的秋季,于是创作了他最重要的诗歌《秋颂》。在《秋颂》中,诗人描写出了一个安宁、和谐的生态系统。由于这首诗歌是在印尼特火山灰消散以后创作的,因此,它实际也表明了济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敬畏。虽然在整个诗歌中,诗人主要描写的是秋天,但这却隐含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诗人描写的这样的场景在什么样的条件之下才能实现。这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诗人对工业革命给自然造成的破坏的极度不满,但他也只能用美好的秋天来对照工业革命给大自然带来的满目疮痍。

生态批评涉及到了很多的学科,它主要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努力改变人跟自然间的不平衡现状,改变人类认为人是地球的主宰的认知,让地球成为一个真正的生命乐园。在全球生态危机不断恶化的今天,生态批评在提高人类生态意识、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生态批评的研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浪漫主义作家的选择和思想,也使得浪漫主义文学有了新意,让一个多世纪以前的文学作品,焕发了勃勃生机。(本文作者:张惠玲 单位: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