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欣赏批评现象及文学批评的负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回溯到两千二百多年前,那段时间是我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在那一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学派,一时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群星闪烁,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历史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社会发展。思想上相互碰撞,犹如火星撞地球,总要生发出火花来纪念这一碰撞,文学批评,就是读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思想的的碰撞,这样的火花,时而绚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社会各界的深思;时而作为一期的饭后谈资;而大多时候只是过眼烟云,无甚影响。
1“欣赏批评现象”的出现
“欣赏批评现象”,什么是欣赏批评。通俗的解释起来类似这个样子,‘我炒了一盘菜,吃了的人谈论的是这盘菜的口味,没吃的人则会去谈论吃了菜的人对这盘菜的评论。当一篇文章入世,它会迎来它的第一批读者,这批读者带着最纯洁的感情去阅读它,只为文章而来,只看得见文章本身,思想上的浮动是文章本身带来的,不关乎文章除外一切的人或事。而当这批读者阅读过后这篇文章后,这篇文章继续被其他人阅读,这些人大部分都不再单纯了,他们或许是因为听别人谈起该文章中写到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事件,;或许是因为被第一批读者读后发表的感想所吸引。这后面的来的读者对文章的品读则更多了一份被动。本身阅读是一项人类社会中特有的精神活动,阅读作为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人们通过阅读丰富精神世界,也通过这一活动进行灵魂层面的交流、互换。也因为各类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取向、审美等的异同,对文学的欣赏也会有不同,文学给他们带来的体验也是有千百种。罗兰巴尔特曾说:"作品是所以是永恒的,不是因为它把单一的意义施加于不同的人,而是因为他向单个的人表明各种不同的意义"。每一篇文章都能够给不同的人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不一样的意义,这种意义,由于个人的欣赏水平不同,而得到不同层次的意义,就会出现追捧一党,和贬斥一党,也有自由欣赏一党,他们只停留在文章本身,分析文章的手法,句子优美与否。所以才出现了文学批评这一文学活动,它构成了文学理论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以及文学活动整体中的一中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文学批评不仅推动文学创造,影响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发展,还能推动文学的传播与接收。但是由于后面一批的读者在接触文学作品前,对该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当他们去品读那篇文章时,难免的会带入其他人的情感,甚至有的人已经不再关心文章本身,而是直接去消化文章带来的效应或者是由该文章延伸出的言论,本该欣赏文学,却变成了欣赏他人的批评,于是出现了"欣赏批评现象。
2文学批评的力量
每一篇文学作品问世,都是作者对周身世界感知的结晶,有感而发,为春天的第一片绿叶,为夏天的第一股热浪,为秋天的第一片落叶,为冬天的第一片雪花,为无意中接收到的好意,为生活中与亲朋好友发生的点滴.这些感想变成文字落在笔尖,经传阅,感动他人,但是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不完全能传达,读者的阅历,接受水平以及当时的阅读环境,都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有偏差,造成对文章中所发表的看法意见出现矛盾,不管是市井流传的小说亦或是震撼文坛的大作,都有人对其内容做出批评,举个例子,朱自清的《背影》——它里面描写过这样一个场景‘作者即将踏上北上的火车,父亲前来送行,临行前,父亲提出要去买一袋橘子,便翻越月台,跨过铁道还有栅栏,到达另一边月台买橘子,父亲身形臃肿,步态略微蹒跚,望着这样的背影,作者百感交集,顿时双眼被泪水模糊’他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父亲离去的背影,主观上他想表达父爱如山,父亲那份压抑的深沉的爱,大批读者也为之动容。但是有的人会忽略在这些感情,去探究这文章里其他的方面,比如,有的批评声音提出朱自清这篇文章应该退出小学初中课本,因为这文章里描写了父亲违反了交通法规的场景,会产生误导作用。虽然看起来有些可笑,但是也并非是无理取闹的,里面的确描写了错误的示范,有可能会起到误导作用。这多少也会对后来作者产生影响,在文章的细节上多加注意,不敢太肆意,否则容易被冠以误导小学生的帽子。文学作品犹如一块石头,人们对他的看法言论等犹如雕刻的刀,有价值文学便能够被雕刻的更精美,倘若无人问津,那它便永远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正是那些对文章的批评的言论才使得一篇文章更加熠熠生辉,人与人之间的交相谈论,使这篇原本朴实的文章可能就被冠以无数的内涵,各种一石二鸟啊,举一反三。文学批评,对于文学作品以及作者时常起到非一般的作用,它不仅对作者的文学理解以及文学作品的发展有影响,而且还在读者对于文学的鉴赏和文学社会功能方面起到影响。优秀的文学批评有着许多的功能,其一,能够支持、鼓励和引导同时代的个别作家,其二,影响到同一时代的作家群体的创作思维方式和艺术取向,甚至是对一代文学风尚产生影响。在别的方面,文学批评还能提高众多读者的接受能力与艺术趣味,乃至于促进社会和时代的审美理想的形成。这样子的形容的话,就好比唐太宗所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优秀的文学批评,犹如镜子,可以起到推动文学发展的作用。
3从读者心理方面分析"欣赏批评"与文学批评的负作用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目送》,当初我爱上这本书就是因为偶然间看见了这段话,感觉隔着时空,感受到了龙应台想要表达的情感。后来我开始尝试去了解龙应台,找到的资料是这么说她的——华人最犀利的一支笔。我原本认为她只是一个写生活温情,岁月往事的作家,看见这句话后,我改变想法,在我想象中,龙应台便成了一个涉身政治的女强人。以我为例,可以看出,有这么一群人对文学的看法会因为他人的评论翻身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不是因为我自己没有主见,而是见过别人的看法后,自身的衡量标准会发生变化,对文学附带的情感的嗅觉可能更加灵敏了,例如看见一张图,上面画着一只手上拿着面包,伸向一个瘦弱的小孩,用单纯的想法去看,便感知到的是善意。但是有人拿出了一张补充图,哪只手的主人带着一张阴险的笑脸,那原来的想法便会完全改变,没人知道原作者到底要表达的是善意还是恶意,可是二次加工者蓄意的‘挖掘’却粗暴的将自己的看法定格了那作品寓意,连带着影响了其他看官的看法。由此不难想象我想表达的东西,一篇文学作品问世,会有许多人去挖掘她深层的意思,加以批评,有的情况下,那些批评者挖掘出来的,只是她们主观上臆想的,只为了哗众取宠,博眼球,消费群众。如同中小学的课文,作者写文章的目的也许只是单纯的,可是到了课本上字字句句却充满着丰富的情感。
4总结
在这种层面上,文学批评助长了那些嗅出一点味道便可以捏造一个全新的故事的现象。"欣赏批评"即是文学批评的附属品,犹如围观群众,这类全体的目的早就从欣赏作品本身转变成了欣赏他人对作品的二次加工了。犹如一个巧妇用长久的时间织就一件精美的衣裳,呈到人前,大家欣赏的却是衣裳被撕碎的样子,并且拍手叫好。这巧妇心里作何感想?那必须是创作的热情被一把浇灭。同样的道理,不正道的文学批评非但不能起到推动文学发展的作用,反而会反其道而行,浇灭创作者的热情
[参考文献]
[1]胡俊飞.民族是“个别与普遍之统一的相关物”——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7(04).
[2]马金龙.“庶民”的意义之网——《庶民视角下的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书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7(04).
[3]李超.审美原则依然是文学批评的首要标准——评陈福民评论集《批评与阅读的力量》[J].西部学刊,2017(09).
作者:杨丰收 单位:东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