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教学中渗透文学素养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教学中渗透文学素养的意义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教学中渗透文学素养的意义

内容摘要:基础阶段的日语教学,往往是以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中心的,文学类课程进入大三才逐步开设。为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从基础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提升他们对日语文章的把握能力,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在《基础日语》的授课中渗透对文学素养的培养。挖掘课文的文学背景知识,对文章进行多角度的文学解读,布置课后的文学延伸任务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关键词:基础日语文学素养对策研究

一.培养日语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意义

1.学习日渐深入,课本文章本身的文学性在递增。以《综合日语》第三册为例,学生在学习该册教科书的时候,正值大二下学期,学生通过这本教材已经能够接触到各种体裁的文章:说明文,议论文,随笔,博客文章等等。不少文章来自日文原版书籍的节选,出自名家之手。随着学习的深入,文章的难度在加大,文学性也在逐步增强,为辅助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教师势必要穿插一些对基本文学知识和创作背景的讲解。2.基础阶段到高级阶段之间,需要过渡衔接。就日语专业而言,大一大二是打好语言功底的基础阶段,进入大三,随着一些新课程的开设,学生不再是单纯地学“日语”,而是用“日语”去学习专业性知识,例如:高级日语、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选读等课程都是大三开设的,为顺利实现从基础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渡,有必要从大一大二开始就逐步打下一定的文学基础,当学生对文体、文风、基本文学常识有一定了解后,在高级阶段的学习才能更加得心应手。3.文学素养是现阶段培养目标的需要。日语专业学生均参加的日语能力测试自2010年开始了大幅度的改革,对阅读的要求变得更加多样化,不仅考察短篇、中篇文章,还考察长篇文章、对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论述的对比文章。这些文章大都来自日本出版的一些社科类、非虚构书籍的选段,是十分标准的书面语,每一篇文章都经过了精心的选择,旨在全方位地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提升他们的阅读速度,除了加强单词语法的输入外,提升文学素养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二.培养日语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对策

1.注重课文背景知识的导入。当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时,优先介绍作家概况、写作背景,不仅能提升学习者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帮助他们建构起内容图式,弥补单纯依靠语言图式进行理解的不足。以《综合日语》第三册为例,第七课《跨文化理解》的第二单元编者选取了日本当代和歌诗人俵万智的一篇记录中国旅行所见所闻的随笔,课本末尾的补充阅读文章中,编者又摘选了名作家村上春树、语言学家大野晋、外山滋比古的一系列文章,有的文章无论是构思还是措辞,都充满了浓厚的日本风味。笔者曾尝试在讲解这些文章之前,导入对作家概况和创作背景的讲解,给学生介绍俵万智的短歌,介绍村上春树的作品和演讲,也和学生提起,在中国,有时同一本村上春树的小说或随笔,会出现几个风格不同的译本。这些背景知识的扩展启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在课后的问卷调查中,在“自由回答”一栏里,学生们曾写下:“读俵万智随笔的时候,觉得她的感受很纤细,观察很细致,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到她原来是日本当代影响最大的和歌诗人,难怪拥有这么强的描绘能力,文字充满了画面感。”“《文京区千石和名叫彼得的猫》这篇随笔让我了解到了一个更日常的村上春树,带着淡淡的幽默感,原来他不仅是猫奴,还是一位早婚人士。”“外山滋比古老师的《红薯》生词量很大,是一篇有理解难度的文章,但却是一篇少见的充满浓浓乡土风情的文章,在预习时没有读懂文章开头提到的由谐音产生的日式‘双关语’,一度觉得困难重重,后来通过老师举的同类例子,理解了这一语言现象,觉得这种语言游戏很俏皮,充满生活智慧。”从这些回答中可以发现,有了背景知识做基础,学生更能体会到每篇课文作为独立文学作品的巨大魅力。在第三册收录的众多日语文章中,仅有一篇名为《卷起风暴的宫崎骏动漫》不是来自日语母语人士,它的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的副教授秦刚。在《中国网》的一篇特别稿件中,作者曾讲述了文章的写作原委。2005年,作者受邀为正在编写中的《综合日语》提供有关宫崎骏的原创文章,如何在有限的字数内,将宫崎骏作品的魅力和思想性传达给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是一个难题,最终,秦刚老师选择了宫崎骏多部作品中的共同元素“风”作为切入点。这篇为中国日语学习者所作的文章,也曾在东京一所初中的一年级国语课的课堂上进行讲解,秦刚老师收到了学生的热烈反馈。在讲解这篇文章之前,笔者向学生介绍了背后的创作由来,学生理解了中国学者笔下的宫崎骏,也纷纷流露出对日语界大前辈的日语表达力的佩服与欣赏,这篇文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跨文化观察的视角。2.对课文进行多角度的文学解读。随着日语学习的深入,日语教材节选的文章越来越长,文学性越来越强是一个不变的规律,在大二下学期学习的《综合日语》第三册,如果把附录中的5篇阅读文章也包括在内,一共有15篇文章。从体裁来看,以说明文和议论文居多,占据着总数的一半,其次是随笔,另外还涉及到了应用文(社团招新海报的文案)和博客文章。同时,既有简体的文章,也有庄重的敬语体文章,题材丰富多样,这些课文本身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学文本。其中,第8课的第二单元是一个博客体的文章,一位父亲从自己的视角,记录了去儿子的大学参加活动的经历。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有:读取登场人物的心情变化,边想像活动的情景边阅读,回顾自身经历学会生动描述心情。为达成这些教学目标,仅仅依靠讲授单词语法、翻译课文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开展一些文学性质的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对语篇的个人化的理解。该博客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走出会场,只见秋日清爽的天空正被夕阳渐渐染红。”最后一段仅有这样一句话而已,却寄托了一位父亲在目睹儿子成长之后倍感欣慰的心情,在字词讲解之外,引导学生从整体进行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见解是十分有必要的,文学作品蕴含着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需要阅读的人细细体会。3.布置延伸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立足课本,挖掘有关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外的文学延伸任务。课本中选取的俵万智的随笔文章是以一首日本短歌结尾的,笔者介绍了俵万智的几首短歌代表作,鼓励学生在课下将这些优秀的短歌译成相应的中文,同时模仿短歌的节奏特点,结合实际生活,创作自己的短歌作品。同时,和短歌类似的文学体裁还有“俳句”、“川柳”等,这些在课堂中无法用更多的篇幅介绍,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到的关键词在课下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模仿创作。另外,村上春树也是中国学生十分熟悉的日本作家,课本中只有很短的一篇随笔,学生可以以此为契机,去阅读该作家更多的作品,提高对日本文学的认识。从日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开始,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变化,在教学中渗透一些文学元素是有必要的。这样的渗透,能帮助学生在进入日语学习高级阶段的时候顺利完成过渡,提升他们对日语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至于如何才能有效地渗透,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任希.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价值研究[J].高教学刊.2016(5):107-108.

[2]张淑芳.高级英语教学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6):132-133.

[3]冯梅,姬生雷,乔建珍.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学素养现状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6):83-87.

[4]沈一然.高中英语教学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基于四节不同课型设计的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15.

[5]林洪主编.日语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6]冷丽敏主编.教师、课堂、学生与日语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王轶群,今井寿枝.综合日语第三册[M].2016.

作者:王晓星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