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师范生文学素养培育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师范生文学素养培育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师范生文学素养培育探析

【关键词】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学;关系研究

一、当前师范院校文学教育的误区

当前高校包括师范院校的文学教育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过于强调“系统性”,以文学史为主,例如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等,而且分几个学期开设,花大量的时间学习文学史。这些文学史知识非常全面,日益精细,且不断被挖掘出新的东西。北大教授陈平原在2012年出版的专著《作为科学的文学史》和评论集《假如没有文学史》中都谈到了高校文学教育过于重视文学史这个问题,并认为现在的学生“知道很多,体会很浅”。虽然不是说师范学生完全不需要文学史的教育,但这种大而全、精而细的文学史对于这些未来的老师来说确实没有必要,因为这只适合于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专家。学生学习了这么庞杂丰富的文学史,顶多也只是初步了解或掌握了某一时代的作家、文类、风格、流派等,对文学作品却知之甚少,不去阅读,至少没有深入阅读。即使文学史中提到了诸多文学作品,但会引起学生多少关注呢?阅读就更不用说了。名著尚且如此,知名度不高的作品就可想而知了。对于高校文学教学中以“文学史教材”为中心的文学教育,笔者深有体会。笔者是一所师范院校的老师,从事外国文学教学,教材从以前朱维之版本的《欧美文学史》到现在统一的“马工程”《外国文学史》,无一例外都是学“史”,连配套的文学作品选都没有订,当然即使有,估计学生也不怎么看。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讲授外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如西方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背景、特点、代表作家作品等,然后介绍每种文学思潮中一两个代表性作家作品,模式就是作家的生平创作、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分析作品时,主要讲作品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点、成就影响等,但对于具体作品内容,学生一问三不知。如果让学生评论某部作品某个方面,或对文学研究的某个现象发表看法,基本上是综合各种观点,再自己评论,几乎没有自己的思考。同样,如果要求学生就某部文学作品写一篇论文,保准是东拼西凑,缺乏自己的想法。这种情况在高校中应该是比较普遍存在的,即使硕博士亦是如此,网上时不时爆出某文科生毕业论文抄袭别人,即是明证,也是目前以“史”为重的文学教育带来的“恶之花”。诚然,如果有文学作品选,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不可能所有作品都能读,事实上也读不好。所以应该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读,读经典、读精品,鼓励他们有所懂,宽容他们有所不懂。但如果只学“史”,而不学作品,那就不可原谅了。而且这种文学教育的误区,在高校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教学中都存在,所以,迫切改变这种现状,促使学生多读作品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否则,师范生文学素养如何提高呢?而如果这些文学素养不是很高的师范生将来成为小学语文老师后,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素养呈现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学或与文学有关的课文,这就需要小学语文老师具备扎实的文学素养,否则很难讲出课文的文学味,也无法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妙趣,积累文学素养。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乌鸦喝水》一课,就属于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具有外国文学特点。所以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而且还要简单介绍《伊索寓言》,甚至讲述几个简单易懂的其他故事,这样无形中为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行了积累。第二册中的《端午粽》自然会联想到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了解他的文学是绕不过的坎。第三册里的《坐井观天》、《狐假虎威》,第四册里的《亡羊补牢》、《揠苗助长》、《小马过河》、《羿射九日》,第六册里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都含有丰富的文学知识,孕育着文学素养。四年级下册中的《普罗米修斯》是讲述一个英雄人物的故事,但它也属于古希腊神话,通俗易懂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希腊神话,想必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积累一些西方文学素养。《渔夫的故事》则选自阿拉伯民间文学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把这样一部世界文学名著介绍给学生,可以让他们了解神秘的阿拉伯世界和阿拉伯古代文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里的《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分别出自中国古典名著《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无不饱含着丰富的文学智慧,哪怕学生只是初浅地了解这些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其文学素养积淀都是无可估量的。而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对于了解丹麦的安徒生、俄国的契诃夫、英国的笛福、美国的马克•吐温,以及这些带有异域色彩的文化文学,是一个不错的窗口,外国文学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育。当然,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个文学素养呈现的“大户”,那就是古诗词。所以说,我们不要小瞧了小学语文教材,它所蕴含的文学知识和文学素养是全面而丰富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老师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学素养,这一切都得在大学里认真地阅读、学习、体会,否则,根本无法应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和语文教学改革,也无法有效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和文学素养。

三、师范院校文学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师范院校文学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师范院校文学课程的学习效果会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文学课程学习扎实,那学生毕业后当了老师,就可以从容应对小学语文教材里和文学有关的教学内容。当然有人会说,一位优秀的老师后天的努力也是很重要的,这话自然没错,但问题是基础好和基础差哪个更有先天的优势呢?相反,如果大学文学功底不扎实,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就会“肠梗阻”,既影响教学效果,同样会影响孩子们的文学素养积累。而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培育也会影响师范院校的文学教学。这样的观点看似不合逻辑,因为小学和大学毕竟相差较远,影响何来呢?其实只要认真地思考和梳理,就不难得出结论。我们知道,文学素养是一个需要长期的积累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如果从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大学的文学殿堂就能游刃自如,而如果中小学阶段没有什么积累,那在大学文学课堂上就只能听老师讲,且估计是不知所云。所以说师范院校文学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是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即未来的小学语文老师,可见这个桥梁和纽带的重要性。作为师范院校的中文专业学生,需要认真地学习文学知识,培育文学素养,且知识全面渊博,所以在高校开设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等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课文既有中国古典诗词、名著,还有外国童话、寓言、文学作品等,没有完备的文学储备和知识体系,无法为小学生答疑解惑、扩展视野、积淀素养。因此,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如何,是对高校文学课程效果好坏的最好检验。学生在大学里学得好,文学功底扎实,当老师后基本上来说也会教得好,而他们在小学课堂上的体现,无不反映了他们在大学课堂里的学习效果,两种不同的课堂,却通过“中介”如此奇妙地联系在一起。此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师范毕业生的教学水平不可避免地会对高校的声誉产生影响。水平高,说明学生培养得好,就会获得小学以及家长的认可和青睐,与之相应的高校声誉日隆,反之则日衰。这种因果关系是辩证地存在的。

四、解决打通师范文学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经脉的途径

既然师范院校文学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关系如此密切,那么横亘在两者中间的障碍就需要得到清理,打通它们之间的经络,使之获得更顺畅的联结。而如何打通就成为其中的关键了,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途径。

1.文学课程设置应以作品为主

学生对于文学史自然要有了解,但可以主要由学生自学,老师加以指导理清即可。而目前的现状是师范院校的文学课程基本上是以“史”为本,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文学史方面了,虽然也讲一些文学作品,或开设了文学作品赏析类的选修课,但就覆盖面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应重点设置文学作品课程,精选古今中外的经典的代表作,讲深讲透,非经典作品安排学生课外阅读。并可安排学生一学期写两三篇论文或读后感,而且一定要有自己的感想。

2.文学课程教学方法应多样化

如果文学课程主要讲文学作品的话,要想使学生理解吃透,就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非老师满堂灌式的一人包办。以外国文学为例,笔者经过实践,认为一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1)片段鉴赏法。要以动听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兴趣与欲望,最好在讲解中能不断引用外国文学经典文本中的原诗原句,使学生自觉走进经典文学殿堂。对经典名段,可以采用课堂朗诵的方法,唤起学生美好情感,使他们在诵读中感悟人物、了解人物,体会外国文学的魅力。如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里的“生存还是毁灭”、“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等经典片段,读来还是非常令人动容的。(2)课堂分享法。文学课一定要督促学生去认真阅读作品,如何检验落实呢?可以把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至少阅读一部名著,利用课前十分钟进行介绍,成员分工合作,重点谈感悟。这样就能够尽可能地促使学生去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而有些没有阅读过的作品也可以通过分享其他同学的演讲予以了解。(3)名著表演法。学生在准备和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理解作品中的人物角色,领悟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风格,把作品里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收到了活跃课堂、寓教于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教学效果。(4)影视欣赏法。在讲授文学作品的同时,让学生欣赏相关的视频影像,通过视频影像来理解作品,解读作品。

3.文学象牙塔与基层语文的相互交流

大学以前被誉为“象牙塔”,体现其高雅,但也说明有些保守与脱离社会。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所谓的“象牙塔”早已摇摇欲坠,甚至不复存在,进而还需主动走出去,否则只能自得其乐。因而,要想将师范文学课堂和小学语文教学真正地联系在一起,“走出去,请进来”是必不可少的。这其中不仅仅指学生,也包括老师。基于此,现在的师范生都要有实习的经历。笔者所在师范院校的学生就得经历见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等过程,目的就是让他们提前了解小学、熟悉小学,将自己的所学进行初步的检验。文学老师带队去小学实习、听小学老师上课、在小学挂职,也是实现文学象牙塔与基层语文互相交流的途径和办法。此外,大学文学老师参与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织命题培训,都可以达到多与小学老师接触、交流,了解小学教学规律的目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不能“居高临下”,站在大学老师的立场来指导小学教学,那样只会适得其反。而另一方面,可以请小学骨干教师进大学指导学生,引领他们走在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上,促使他们认真学习,夯实基础,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老师做准备。这样师范院校文学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就会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和双赢局面,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1]孙靖.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台州学院学报,2005(2).

[2]唐扣蓝.中文专业外国文学教学方法[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12).

[3]傅美蓉.新媒体时代外国文学的教学改革[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3).

作者:董岳州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