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活动化下方式内化文学素养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活动化下方式内化文学素养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活动化下方式内化文学素养探析

摘要:统编教材列出了“语文要素”,教师应以活动化方式落实语文要素。活动的设计要彰显趣味性特征,体现思考性要求,散发生活化味道,紧紧扣住“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其语言经验、情感经验、生活经验等发生积极的改变,从而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要素;趣味性;思考性;生活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统编教材各单元、各课文都列出了相关“语文要素”,“语文要素”不是讲给学生听,而应当以活动化的方式让学生去体会和领悟,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要素”落地,从而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活动设计应彰显趣味性特征

研究表明,学习者身心愉悦,大脑中负责认知和记忆的海马状突起会明显增大,学习和记忆能力会特别强。因此,教师可努力营造出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设计出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

(一)在趣味表演中认识

在教学时,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成为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明白一些道理。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故事”。我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在引导学生理解“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后,组织了课本剧表演的语文活动:“诸儿”见到“李树多子折枝”,蜂拥而上;王戎却呆在原地一动不动。鲜明的反差引得班里同学哈哈大笑。我连忙上前采访“诸儿”:“你为什么抢先?”“你刚刚看见王戎一动不动,有什么问题?”然后转身采访“王戎”一动不动的原因,引导“王戎”用文中文字回答,即“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情境化的扮演活动中,学生根据已知的知识进行思考、推理、分析、判断,留下了深刻的过程痕迹,并主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明白了“戎不动”的缘由,由此突破了理解的难点,为“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故事”作了必要的准备。同时,通过有趣的表演活动,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情绪体验,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在趣味朗读中感受

“读”是阅读教学的压舱石,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关于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生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接触过,而在这里是第一次作为语文要素提出,可以说,学生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既熟悉又陌生。我在教学《鸟的天堂》第十二、十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初读感悟傍晚时鸟的天堂热闹欢乐的景象后,和学生进行了“接力朗读”的活动,老师读一句“到处是鸟声”,学生接一句“到处是鸟影”,老师读“大的”,学生接“小的”,老师读“花的”,学生接“黑的”……这师生交替进行的变化了的朗读方式,裹挟着形象与乐趣,极富活动的意味,学生从中感受到环境的热闹、鸟儿的活泼,也感受到了长句、短句的交替所传达出的动态之美。

(三)在趣味作画中明了

用绘画这一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可以生动地再现画面,嫁接文本意蕴,架起理解感受的桥梁。在教学四上课文《陀螺》时,我引导学生找出对陀螺外观描写的句段,然后依据文字描述,在黑板上用寥寥数笔画了一个陀螺,并顺势在边上范写了一个“帅”字,学生顿时兴致盎然。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对“我”的陀螺外观描写的句段,让学生上前画一画。通过两段文字的对比,这个学生画了一个小小的“鸭蛋”大小的陀螺,我请他在边上写了个“丑”字,顺势提醒大家该字的笔顺。绘画书写毕,一“帅”一“丑”的两者在外观上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学生们看了不禁会心一笑,为明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作了铺垫。潜心会文、趣味作画的学习活动,使书面文字可视化,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作者细腻的描写,也为单元习作“记一次游戏”做了准备。

二、活动设计应体现思考性要求

(一)用“卡片”引导思路

语文学习不能仅凭一张嘴,还可以配合着手上动作进行,用上贴“卡片”这一形式引导思路。我在教学小古文《司马光》时,设计了两个贴“卡片”活动:课始,我指名学生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根据学生的讲述,我顺势板贴了卡片“在庭院里玩”“爬上水瓮”“不小心跌进”“被水淹没”“都跑开了”“拿起石头”“砸破水瓮”“得救了”,帮助学生梳理情节;接着,在引导学生理解古文时,让学生把这些卡片贴到古文相应的文字下面,学生一下子找到了相应的句段。这一活动,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文言文的理解搭建起了桥梁,使陌生化的文言样式褪去了艰涩的面纱,学生通过讲故事、提取信息、验证信息、整合信息,充分经历“学”的过程,很好地落实了“理解课文”的语文要素。

(二)用“列表”引发思辨

面对复杂的学习任务,教师可将任务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结构化的学习活动,用上“列表”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学生已学习过通过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第七单元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讲了三件事,且人物也在发生变化,那么如何落实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讲了三件事后,出示了一张表格:然后,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至十自然段,试着用一两句话来概括。通过交流,师生共同梳理出了第一件事:周恩来立下志向,并总结出方法:抓主要人物来概括。接着,我由扶到放,请学生默读余下的段落并概括出主要内容。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学生梳理出了余下的两件事:周恩来听到“中华不振”;周恩来看到外国人欺负中国人,体会到“中华不振”。至此,表格就填好了。接下来,我请学生将三件事连起来,用上“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来说一说。通过两种不同的表达,学生体会到了课文先写结果,后写原因的表达方法,对“倒叙”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在“列表”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对话、交往、合作、思辨、展示的富有思考性的学习过程,在掌握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了学习迁移,提高了学习效率,阅读概括能力也有了提升。

(三)用“分类”深化思维

研究表明,学习者与同伴群体的交互学习、协作学习有助于他们激活知识、审慎思辨、作出判断,进而建构意义,提升语文能力。而同伴协作“分类”的学习活动,能很好地深化学生的思维。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第五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梳理发现: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一部分内容提出的,有的问题是针对全文提出的。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在即时贴上写好自己的问题。课堂上,我发下了一张表格,一列是“针对课文部分提问”,一列是“针对全文提问”,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根据要求分类粘贴。几分钟后组织小组交流:“针对一部分内容提问”,学生问:小女孩对母亲说我觉得好些了,母亲不信,为什么还要支一根小木棍呢?为什么豌豆长成什么颜色,它就觉得世界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作者说小女孩吻豌豆的一天像节日?……“针对全文的提问”,有学生问:为什么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在“分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阅读质疑、思考辨析、有效合作的学习过程,最终作出了有效判断。通过这一结构化的学习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提问的不同指向,对后续推进落实语文要素作了有效的铺垫。

三、活动设计应散发生活化味道

语文与生活相关联,好的活动设计也应有生活化的味道。研究表明,当学生知道学习内容是和生活相联系的,是能作用于生活的时候,他们才会更投入地学习。学习一旦成为主动的内在需要,学生就会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会更自主地投入学习,更积极地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当学习成果最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生将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这种高峰体验会让学生获得不竭的动力,让学习更具有可持续性。

(一)在讲述中还原生活

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与文本语境相吻合的活动情境,设立明确的交际对象,让学生“讲一讲”,在讲述中还原生活。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我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悟人物形象之后,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讲故事”,让学生选取一个角度讲故事:“诸小儿”中的一员,或者王戎。于是,在学生准备之后,他们开始了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为了更有情境感,我时而扮演王戎的母亲:“儿啊,今天出去玩,有什么好玩的事吗?”扮演王戎的学生开始娓娓道来:“娘,今天我和小伙伴们出去游玩,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树上的李子多得压弯了枝条。他们都跑过去抢着摘李子,而我却站在原地不动。别人来问我为什么不去摘李子,我告诉他:‘树长在道路边却有那么多李子,这些李子一定是苦的’。伙伴们摘下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都把李子吐掉了。”我夸赞道:“我的儿,你真会观察,真会思考呀!”我时而又扮演“一儿”的母亲,那个学生就站在小伙伴的角度讲述故事。“讲述”的学习活动,既使学生强化了角色意识,又很好地还原了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很好地落实了“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的语文要素。

(二)在仿写中接通生活

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丰富情感和多元价值后,通过仿写的学习活动接通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主体参与,指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运用和学习的迁移。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我在教学《慈母情深》时,引导学生用批注的方式品读文字,抓住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进行交流。通过对场景、细节的关注,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慈母情深,我顺势在黑板上形成一首小诗:慈母情深,深在——低矮潮湿的厂房里,震耳欲聋的声音里,弯曲瘦弱的脊背里,疲惫不堪的眼睛里,简短的话语里,拼命的忙碌里,一掏一塞的动作里。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联系生活,联想自己的母亲,关注生活细节,写写你们心中的那份“慈母情深”。学生内心的情感顿时奔涌而出,倾注到了笔尖,留下了温暖人心的文字:慈母情深,深在每一口热乎的饭菜里慈母情深,深在那喋喋不休的话语里慈母情深,深在那久久不褪去的老茧里慈母情深,深在天还没亮时,忙得不亦乐乎里……在仿写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文本情境迁移到了自己的生活情境,由作者母亲联想到了自己母亲的舐犊之爱。通过语言实践,学生笔下细节彰显的爱的张力让人赞叹,笔尖流淌的真挚的情感得以升华,课堂上言意共生的和谐美好令人向往。

(三)在展示中打开生活

学习者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感受到自身能力的进步,是引发并维持学习动力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因此,语文学习可以将复杂的学习任务转化为“可见的学习成果”,在学习成果的展示中打开生活。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在教学《宇宙的另一边》时,我与学生一同品读文字、想象画面,感受到了文本所呈现的想象的神奇之处:这里有颠倒的世界,“我”变得轻松快乐,大自然中季节特征相反、日出方位相反、生命状态相反;这里有好玩的课堂,尤其是数学课和习作课。整堂课,学生沉浸在想象的喜悦与兴奋中。结合课后习题,我在课后开展了“《宇宙的另一边》书画展”,请学生想象“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可以画下来,也可以写下来,也可以图文结合,独立或者合作完成一幅作品。完成后,我组织了书画展,在教室的黑板报、学习园地展出学生的作品,并组织了一场小型的现场解说。学生们俨然成了一个个充满了想象力的作家或者画家,向他人津津乐道,享受着学习的乐趣。这一展示成果的学习活动,很好地落实了“想象”的语文要素,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好地促成了学生主动学习、持续学习。趣味性、思考性、生活化,是活动化设计的基本特征。当然,活动化的学习方式还有很多,如“绘制思维单”“拓展阅读”“模拟直播”等,无论哪种形式,都不应只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应围绕语文学科的本质展开,紧紧扣住“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其语言经验、情感经验、生活经验等发生积极的改变,从而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吕映.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要素分析[J].小学语文教师,2019(4).

[2]谢婷婷,蔡静.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让语文学习真实发生[J].小学语文教师,2020(1).

作者:密亚萍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