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活动化下方式内化文学素养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活动化下方式内化文学素养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活动化下方式内化文学素养探析

摘要:统编教材列出了“语文要素”,教师应以活动化方式落实语文要素。活动的设计要彰显趣味性特征,体现思考性要求,散发生活化味道,紧紧扣住“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其语言经验、情感经验、生活经验等发生积极的改变,从而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要素;趣味性;思考性;生活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统编教材各单元、各课文都列出了相关“语文要素”,“语文要素”不是讲给学生听,而应当以活动化的方式让学生去体会和领悟,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要素”落地,从而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活动设计应彰显趣味性特征

研究表明,学习者身心愉悦,大脑中负责认知和记忆的海马状突起会明显增大,学习和记忆能力会特别强。因此,教师可努力营造出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设计出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

(一)在趣味表演中认识

在教学时,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成为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明白一些道理。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故事”。我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在引导学生理解“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后,组织了课本剧表演的语文活动:“诸儿”见到“李树多子折枝”,蜂拥而上;王戎却呆在原地一动不动。鲜明的反差引得班里同学哈哈大笑。我连忙上前采访“诸儿”:“你为什么抢先?”“你刚刚看见王戎一动不动,有什么问题?”然后转身采访“王戎”一动不动的原因,引导“王戎”用文中文字回答,即“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情境化的扮演活动中,学生根据已知的知识进行思考、推理、分析、判断,留下了深刻的过程痕迹,并主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明白了“戎不动”的缘由,由此突破了理解的难点,为“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故事”作了必要的准备。同时,通过有趣的表演活动,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情绪体验,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在趣味朗读中感受

“读”是阅读教学的压舱石,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关于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生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接触过,而在这里是第一次作为语文要素提出,可以说,学生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既熟悉又陌生。我在教学《鸟的天堂》第十二、十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初读感悟傍晚时鸟的天堂热闹欢乐的景象后,和学生进行了“接力朗读”的活动,老师读一句“到处是鸟声”,学生接一句“到处是鸟影”,老师读“大的”,学生接“小的”,老师读“花的”,学生接“黑的”……这师生交替进行的变化了的朗读方式,裹挟着形象与乐趣,极富活动的意味,学生从中感受到环境的热闹、鸟儿的活泼,也感受到了长句、短句的交替所传达出的动态之美。

(三)在趣味作画中明了

用绘画这一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可以生动地再现画面,嫁接文本意蕴,架起理解感受的桥梁。在教学四上课文《陀螺》时,我引导学生找出对陀螺外观描写的句段,然后依据文字描述,在黑板上用寥寥数笔画了一个陀螺,并顺势在边上范写了一个“帅”字,学生顿时兴致盎然。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对“我”的陀螺外观描写的句段,让学生上前画一画。通过两段文字的对比,这个学生画了一个小小的“鸭蛋”大小的陀螺,我请他在边上写了个“丑”字,顺势提醒大家该字的笔顺。绘画书写毕,一“帅”一“丑”的两者在外观上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学生们看了不禁会心一笑,为明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作了铺垫。潜心会文、趣味作画的学习活动,使书面文字可视化,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作者细腻的描写,也为单元习作“记一次游戏”做了准备。

二、活动设计应体现思考性要求

(一)用“卡片”引导思路

语文学习不能仅凭一张嘴,还可以配合着手上动作进行,用上贴“卡片”这一形式引导思路。我在教学小古文《司马光》时,设计了两个贴“卡片”活动:课始,我指名学生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根据学生的讲述,我顺势板贴了卡片“在庭院里玩”“爬上水瓮”“不小心跌进”“被水淹没”“都跑开了”“拿起石头”“砸破水瓮”“得救了”,帮助学生梳理情节;接着,在引导学生理解古文时,让学生把这些卡片贴到古文相应的文字下面,学生一下子找到了相应的句段。这一活动,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文言文的理解搭建起了桥梁,使陌生化的文言样式褪去了艰涩的面纱,学生通过讲故事、提取信息、验证信息、整合信息,充分经历“学”的过程,很好地落实了“理解课文”的语文要素。

(二)用“列表”引发思辨

面对复杂的学习任务,教师可将任务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结构化的学习活动,用上“列表”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学生已学习过通过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第七单元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讲了三件事,且人物也在发生变化,那么如何落实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讲了三件事后,出示了一张表格:然后,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至十自然段,试着用一两句话来概括。通过交流,师生共同梳理出了第一件事:周恩来立下志向,并总结出方法:抓主要人物来概括。接着,我由扶到放,请学生默读余下的段落并概括出主要内容。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学生梳理出了余下的两件事:周恩来听到“中华不振”;周恩来看到外国人欺负中国人,体会到“中华不振”。至此,表格就填好了。接下来,我请学生将三件事连起来,用上“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来说一说。通过两种不同的表达,学生体会到了课文先写结果,后写原因的表达方法,对“倒叙”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在“列表”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对话、交往、合作、思辨、展示的富有思考性的学习过程,在掌握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了学习迁移,提高了学习效率,阅读概括能力也有了提升。

(三)用“分类”深化思维

研究表明,学习者与同伴群体的交互学习、协作学习有助于他们激活知识、审慎思辨、作出判断,进而建构意义,提升语文能力。而同伴协作“分类”的学习活动,能很好地深化学生的思维。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第五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梳理发现: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一部分内容提出的,有的问题是针对全文提出的。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在即时贴上写好自己的问题。课堂上,我发下了一张表格,一列是“针对课文部分提问”,一列是“针对全文提问”,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根据要求分类粘贴。几分钟后组织小组交流:“针对一部分内容提问”,学生问:小女孩对母亲说我觉得好些了,母亲不信,为什么还要支一根小木棍呢?为什么豌豆长成什么颜色,它就觉得世界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作者说小女孩吻豌豆的一天像节日?……“针对全文的提问”,有学生问:为什么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在“分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阅读质疑、思考辨析、有效合作的学习过程,最终作出了有效判断。通过这一结构化的学习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提问的不同指向,对后续推进落实语文要素作了有效的铺垫。

三、活动设计应散发生活化味道

语文与生活相关联,好的活动设计也应有生活化的味道。研究表明,当学生知道学习内容是和生活相联系的,是能作用于生活的时候,他们才会更投入地学习。学习一旦成为主动的内在需要,学生就会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会更自主地投入学习,更积极地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当学习成果最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生将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这种高峰体验会让学生获得不竭的动力,让学习更具有可持续性。

(一)在讲述中还原生活

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与文本语境相吻合的活动情境,设立明确的交际对象,让学生“讲一讲”,在讲述中还原生活。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我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悟人物形象之后,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讲故事”,让学生选取一个角度讲故事:“诸小儿”中的一员,或者王戎。于是,在学生准备之后,他们开始了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为了更有情境感,我时而扮演王戎的母亲:“儿啊,今天出去玩,有什么好玩的事吗?”扮演王戎的学生开始娓娓道来:“娘,今天我和小伙伴们出去游玩,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树上的李子多得压弯了枝条。他们都跑过去抢着摘李子,而我却站在原地不动。别人来问我为什么不去摘李子,我告诉他:‘树长在道路边却有那么多李子,这些李子一定是苦的’。伙伴们摘下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都把李子吐掉了。”我夸赞道:“我的儿,你真会观察,真会思考呀!”我时而又扮演“一儿”的母亲,那个学生就站在小伙伴的角度讲述故事。“讲述”的学习活动,既使学生强化了角色意识,又很好地还原了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很好地落实了“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的语文要素。

(二)在仿写中接通生活

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丰富情感和多元价值后,通过仿写的学习活动接通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主体参与,指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运用和学习的迁移。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我在教学《慈母情深》时,引导学生用批注的方式品读文字,抓住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进行交流。通过对场景、细节的关注,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慈母情深,我顺势在黑板上形成一首小诗:慈母情深,深在——低矮潮湿的厂房里,震耳欲聋的声音里,弯曲瘦弱的脊背里,疲惫不堪的眼睛里,简短的话语里,拼命的忙碌里,一掏一塞的动作里。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联系生活,联想自己的母亲,关注生活细节,写写你们心中的那份“慈母情深”。学生内心的情感顿时奔涌而出,倾注到了笔尖,留下了温暖人心的文字:慈母情深,深在每一口热乎的饭菜里慈母情深,深在那喋喋不休的话语里慈母情深,深在那久久不褪去的老茧里慈母情深,深在天还没亮时,忙得不亦乐乎里……在仿写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文本情境迁移到了自己的生活情境,由作者母亲联想到了自己母亲的舐犊之爱。通过语言实践,学生笔下细节彰显的爱的张力让人赞叹,笔尖流淌的真挚的情感得以升华,课堂上言意共生的和谐美好令人向往。

(三)在展示中打开生活

学习者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感受到自身能力的进步,是引发并维持学习动力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因此,语文学习可以将复杂的学习任务转化为“可见的学习成果”,在学习成果的展示中打开生活。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在教学《宇宙的另一边》时,我与学生一同品读文字、想象画面,感受到了文本所呈现的想象的神奇之处:这里有颠倒的世界,“我”变得轻松快乐,大自然中季节特征相反、日出方位相反、生命状态相反;这里有好玩的课堂,尤其是数学课和习作课。整堂课,学生沉浸在想象的喜悦与兴奋中。结合课后习题,我在课后开展了“《宇宙的另一边》书画展”,请学生想象“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可以画下来,也可以写下来,也可以图文结合,独立或者合作完成一幅作品。完成后,我组织了书画展,在教室的黑板报、学习园地展出学生的作品,并组织了一场小型的现场解说。学生们俨然成了一个个充满了想象力的作家或者画家,向他人津津乐道,享受着学习的乐趣。这一展示成果的学习活动,很好地落实了“想象”的语文要素,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好地促成了学生主动学习、持续学习。趣味性、思考性、生活化,是活动化设计的基本特征。当然,活动化的学习方式还有很多,如“绘制思维单”“拓展阅读”“模拟直播”等,无论哪种形式,都不应只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应围绕语文学科的本质展开,紧紧扣住“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其语言经验、情感经验、生活经验等发生积极的改变,从而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吕映.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要素分析[J].小学语文教师,2019(4).

[2]谢婷婷,蔡静.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让语文学习真实发生[J].小学语文教师,2020(1).

作者:密亚萍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