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生文学素养培育的价值与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生文学素养培育的价值与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学生文学素养培育的价值与路径

本文作者:王伟 单位:梨树市农业中等专科学校

文学素养的培养主要承载于当今的语文教学上,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因如此,《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极具生活情趣,充满人生哲理和人性善恶的语文教学,成了一种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彻底地毁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充满中国特色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底蕴的丢失,也是语文教育的悲哀。所以我们要彻底摒弃这种忽略情感介入的语文教学,重新让语文教学的内涵丰富起来,充满人性之美和情感之绊。如何培养中学生文学素养?根据笔者多年的教育经验,总结出如下三点给教师的教学建议。

一、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所以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认为培养中学生的文化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语文课堂本不应该是一潭死水般毫无波澜,而应该是一条浪花跳跃的清澈小河。但是在当今应试教育影响下,不少学生逐渐地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读书也比以前少了很多。而要想改变这一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它不只是简单地讲笑话、造笑料,而是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学生这两个因素,让浓厚的求知兴趣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不断变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的本身就涵盖了大千世界的真理,脍炙人口的诗词名言中那些人性世界的善恶美丑,教人学会用感性的思维去思量事物,这些都是学生们值得去追求与探索的。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是新课程标准的理论支撑,也是激发、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首要的前提条件。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以下是我提出的意见:

(一)教师在讲授语文的时候要切忌“为法所缚”、“照本宣科”,应在充分备课的同时精心设计,巧妙导入。导入课文犹如戏剧、电影的序幕,教师要精心设计课文的导入,可以用故事导入、问题导入、类比导入、图画导入、格言导入等方式,造成悬念,唤起学生易生成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作者心声的流露,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作者的生活体验和作品中的人性流露、情感羁绊以及人生哲理。

(二)古人曾经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学的老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修养,无论是教学的老师还是听课的学生,只要把授课过程升华为一种感情的交流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热情洋溢和教授知识的迫切情感,学生们也会受到鼓舞,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文学素养是大有好处的。

二、激发中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现代著名中国画艺术家李可染曾说过“创新就是在生活中发现了古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创新是每个时代以及每个领域注入新鲜血液和象征科技文化进步的重要手段,现在的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思想活跃,接纳信息量大,求知欲强,可塑性较大,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心理和生理基础。在这一阶段,中学生还未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模式,知识迁移能力形成速度快,阻滞因素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作为一名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习获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创造中发觉中国文化的魅力,为中国的文化锦上添花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下是我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有多高,关键在于一个人对于语文知识的积淀程度,当语文知识达到了一定的积淀程度,就会形成个性的文化底蕴,就是新的文化知识的诞生。所以,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一定要注重增加学生们的语文文化知识的积淀,在与学生讲解与审评课本上的文化作品的同时,要学会由浅入深,尽可能地挖掘知识,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中复杂的感情羁绊。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它不仅仅是一部叙写着美丽梦幻的桃花源仙境的故事小说,也能体现陶渊明对和平,没有阶级斗争的生活的向往,也象征着一个时代人民的梦想,从而可以引出当时的同类作品,进一步地去思考和体悟……语文课堂的目的是要把学生融入那浩瀚无边的历史长河中,去体会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积淀,所以老师要在教课的同时充分地拓展知识,增加知识积淀是形成个性文化底蕴创新的重要前提。

(二)“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存在着差异,所以老师在课后留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去布置一些尽可能灵活的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愉快地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

(三)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便是诗歌,它是艺术中的艺术,以最凝练的语言去表达最丰富的情感,诗歌是感情激动的产物,借助意象去抒发感情,所以让学生尝试写诗歌未尝不是一个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体会当“诗人”的感觉,不但能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也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让他们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渐了解诗歌的特点,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们的气质。

三、发挥老师的师范作用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其成才成人的基础,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现在的教师要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多层次复合的专业知识结构,特殊能力的要求(与人沟通能力,管理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以下是笔者提出的教师在上课和与学生沟通时的意见:

(一)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组织和美化自己的教学语言,使自己的语言散发出文学的香味来,所以如何提高教师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心理素质就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文化涵养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所以当我们面对台下的众多学子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更加从容和豁达。微笑是一个强有力的“武器”,因为这能让我们向学生表达出最真诚的善意,所以微笑面对授课不仅能减少自己的心理压力,而且可以活络课堂的气氛,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其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不仅仅能提高自己的“笔杆儿”,也能让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具有书香气息,这也是一个语文老师必备的能力与素质。

(二)21世纪是一个电子产品进步飞快的时代,然而我们在授课时未尝不可多利用现在的科技力量,多媒体电子教室,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目光,当我们讲朱自清的《春》时,我们可以用唯美亮丽的画面把同学们引入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春景当中,使他们陶醉的同时更深刻的体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当我们讲《木兰诗》时,我们可以用塞北边疆的荒凉让学生们了解征战环境的艰苦,用烽火狼烟、马革裹尸的画面让学生们体会战场之上的悲壮。所以科技也是我们强大的教学力量。

(三)作为教师还可在适当时候“卖弄”一下自己的文学创作才华,把自己创作的散文、诗歌、杂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拿来与学生共欣赏。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还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师生情更应该注重友情,良师益友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由此可见,培养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不仅是我们老师的责任,也是社会各学术界不能辱没的重要使命。郭沫若先生说过:“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创造性的影响被塑造。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这不得不让我们去深刻地思考,如果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得不到提高,社会的发展将会停滞不前。这个时代的教师主导着下个时代的社会气象,当这份压力落在我们的肩膀上时,我们是不是考虑要换一种心态去面对讲台下那一双双稚嫩却明亮的眼睛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