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校学生文学素养改善路径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校学生文学素养改善路径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职校学生文学素养改善路径分析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将教育的功能定位为对人的塑造,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养成健全的人格”。而以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等为代表的语言文学类课程,不仅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是一个重要的价值体系,是一个“帮助人们‘安身立命’的整体性的、和谐性的教育,兼具人文性、应用性、审美性、趣味性”[2]的重要课程。其中包括的听、说、读、写和判断、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将来接受继续教育的必备基础,其本身的人文价值使此类课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可以将平等、真诚、积极进取、乐于助人等优秀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应从多方面着手,使文学类课程丰富多彩,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首先,合理安排高职院校的文学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中心任务。课程的设置既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应懂得人文精神的不可或缺,这便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课程的开设来完成人文教育,而最具有人文性和审美性的文学课程无疑是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绝佳途径。教师应以文学作品作为切入点,在传授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对现行的文学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重新编排和定位,借助作家和作品所体现的丰富人生经历来陶冶学生性情,提高思想品位。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进而树立积极、达观、辩证的生活态度。

我们可以有系统地建设文学类课程群,它主要由具有人文性与审美性的几门不同课程承担。将传统文化经典的鉴赏作为主导课程,辅以现当代文学课程与外国文学课程,分别开设于不同学期。文学鉴赏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优秀的文化精神为精髓,以经典文学作品为教学内容,是一门融思想性、知识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主要将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名著和思潮、流派介绍给学生,使学生通过对具体篇目的赏鉴和分析,提高自身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等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有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有形象生动的分析,还要有深刻的生命感悟。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课堂组织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师生共同分析、探讨,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热烈而有序,互动性较好的课堂氛围。传统的篇章阅读教学多依赖教学参考书,常依据教参中的“标准”讲解来规范并整合学生的思路与表述,于是,教学过程机械狭隘,得出的结论也是一成不变。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意义和韵味的敏感程度,也就是细致品味语言的能力,要求学生养成对经典文学作品反复吟诵、细心涵咏的好习惯。教师力争将经典文学作品中不朽的生命力全面而透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并合理运用文学鉴赏的原则和方法,打破思维定势,站在独特的自我体验和发展了的历史的高度,多层次、多角度地诠释经典,使学生的思维开阔而灵活,能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表达思想。通过文学鉴赏类课程,将人文素质教育和审美享受有机结合起来,在阅读欣赏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深浸润在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真正体验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挫折与进步,真正与作家和人物进行血脉相通的心灵交融,于是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更清醒的认识,继而合理规划人生并为之努力奋斗,使自己成为道德情操高尚、人格精神健全的掌握高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建构多元化的文学课程考核体系,合理评价高职学生成绩。“学生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导向和教育作用,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3]传统的文学类课程考试存在着命题陈旧、形式单一、范围狭窄等弊端,如考核内容多侧重知识的记忆、积累,而忽视分析、鉴赏能力的提高;形式多以期末一次性闭卷笔试为主,而忽视整体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和态度;教师多注重及格率,多考前提示重点以帮助学生突击复习,轻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长远的发展。

文学教师应改革传统的、静态的、一次性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进行动态化全程考核,建立一套期末测试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考核机制。形成性评价体系注重增加平时考察的力度,主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多次、多形式的考核,以实现培养能力和积极参与为主要目的。首先,教师依据教学进度布置背诵经典作品,可以择取作品选中与日常教学内容关系最为密切的诗文要求学生背诵,教师抽查背诵情况并做出评定。还可以举办诗文诵读比赛,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定成绩。这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经典诗文的兴趣,提高赏析水平,增加文化底蕴。其次,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堂记录和课外阅读笔记。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记录文学发展的主要脉络和主要思潮、流派,关注教材中没有或言之不详的不同观点或新观点。要求学生在阅读名家的代表性作品过程中,记录下作品的相关知识和自我感悟,教师每学期至少检查两次并评定成绩。再次,教师设计文学现象中有认识价值、学术价值或与现实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组织专题讨论。教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鼓励学生打破束缚、独立思考,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研究问题、组织语言等能力。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择取名著中矛盾冲突较为激烈的情节、场面组织戏剧表演。以班级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自编自演,要求学生在研读作品、排练表演的过程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将自己的审美体验融入角色之中。此活动旨在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评定表演成绩。此外,对平时在学习过程中表现较为积极、优秀的部分学生,可在期末适当加分以资勉励。

再次,要不断提升文学教师的职业素养。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与文化视野的拓展,皆离不开文学教师积极的教学实践活动,这便对文学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文学教师应具备新型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应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注重素质教育,拓展专业视野,将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多方面能力融为一体,增强高职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性。为了实现高职学生毕业后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应努力培养他们独立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传统的文学类课程教学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作品整体的情感性和审美感悟有所忽视,教学方法也较为机械、单一,无法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文学教师努力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并以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来吸引、感染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拥有丰厚的专业知识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的同时,无论是外在的着装仪表、待人处事、举止言谈,还是内在的人格气质、经验识见、胸襟度量,皆应有意识地予以自我培养或提升,并将这一独特的人格魅力融入日常文学教学中去,使教学带有较强的个性色彩,避免落入模式化窠臼之中。文学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应具有坚持不懈的创新意识,以自我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使文学教学突破程式化的束缚,焕发出新的活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使文学鉴赏更为直观生动,利用网络课程来拓展教学时空,还可以指导学生创立相关课题,查找资料,撰写论文或课题报告,进而在课堂上相互教学、研讨,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此外,优秀的文学教师还要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到文、史、哲兼通,从更广阔的视野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经典,还要不断关注文化方面的时事热点,能够高屋建瓴地从文化史的角度来审视当代文化思潮。教师要善于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发掘历代作家的人文关怀和人生价值,尤其应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强大感染力,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领略其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

最后,积极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以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多种形式为载体的多媒体,作为文学类课程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使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氛围情境化,教学内容直观化,营造出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疲劳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的文本形式,就是用言简意赅的文字提纲挈领地展示一些文学流派、思潮、术语等,还可以将经典作品的精彩段落呈现在屏幕上,以便学生共同赏析、探讨。可以用形象直观的图片资料展现作者的肖像、居所、生长环境及其作品的不同版本和内容等,既能够弥补学生知识内容和生活经验的缺乏,还可以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他们对生活和哲理的审美感悟,深刻体验诗文难以言说的意境之美。教师还可以利用诗歌、散文、戏剧的音频资料来帮助学生体味作品中的妙词丽句,深刻领悟作品的主旨和情感意蕴。经典的朗诵、歌曲和对白以强大的感染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感悟力,并在课堂上营造出浓厚的文学艺术氛围。高职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通读大量文学作品,而教师有限的讲解也很难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赏析,于是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电影等视频资料便可以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并扩展其审美范围。教师应选择那些尽量忠实于原著的影视作品播放,并辅以文学史和文学理论高度的讲解,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掘影视作品对于原著的重新诠释,并从不同角度比较二者异同,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和学生人数的限制,更能发挥其教学模式多样化的优势。教师可以运用网络教学系统对学生加以课后辅导,通过电子邮件和教学论坛的途径,师生间完成异步非实时的指导和交流。学生利用多媒体库中的资源在教学论坛中展开专题讨论,这一开放式讨论型学习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还可以借助学习团队这一载体,运用多媒体库和网络上的丰富信息资源,将学习过程中发掘到的相关信息和自我思考的成果与团队成员实现共享,依靠团队协作来共同解决问题。(本文作者:孙翠云 单位: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