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构建良好阅读模式提高文学素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汉语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要想做到熟练运用信手拈来绝非易事。对于面临高考的中学生来说,高考改革之后的语文所占比重大幅增加,对文本阅读与写作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几个方面。所以,要想在高考语文中取得好成绩,考生需要从整体上提高文学素养。文学素养的提高需要功夫,要长时间点滴积累。处于高考压力下的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甘之者如饴,厌之者如鸩,兴趣便成为漫长积累中的火花,照亮与吸引学生前行;否则,漫长的积累只能成为漫长的折磨,事倍也不一定达到功半的效果。文学素养的提高也需要经验,要在漫长的阅读过程中锤炼、分析、归纳,总结阅读与答题技巧。这要求学生一方面从微观层面积累基本的字词句,打好文学素养的基础;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拓展阅读渠道,增加阅读容量,在大量阅读中熟能生巧,构建良好的阅读模式,以稳固地提高文学素养,在高考中事半功倍。
一、整体感知———布局谋篇
阅读模式的构建要经历篇章布局、段落赏析、句式分析与词语累积几个阶段。而无论哪一类型的文章,最先被关注的是作为整体的布局谋篇,也就是文章的框架结构,阅读或写作都宜从整体开始。辽宁教育2017年第2期(上半月)教研
(一)作品的题材特征
框架结构的第一要义是作品的题材特征,不同题材的作品着重点不同。近年高考中出现的文学作品类文章的阅读集中在散文上,大致分为“生活感悟类”和“文化感悟类”,大多抒发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热爱和赞美之情,感悟对生活与社会的体验,展示作者追求人生真谛、感悟生命光彩、关注社会生活的情怀。对散文的阅读应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蕴,分析艺术表现力。论述类文章是另一类常见题材,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文化内涵深厚,文化气息浓郁,紧扣时代脉搏。这类文章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记叙文大致分为写人、写物与写事三类。对人物形象,要注意从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去把握其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对描写的事物,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指作者通过一组景物的描写所创造的一种意境。在鉴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描写角度的变化、描法、事物的特点以及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情感。
(二)作者的思考逻辑
思路是文章发展的脉络,展现的是作者的思考逻辑,通常表现在文章的选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方面。不同题材的文章思路不同:散文无论叙事、抒情或写景都有一条线索,或是事物,或是情感,或是游踪,抓住散文的线索也就理解了文章意蕴;说明性文章大致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只要理清了顺序也就理清了思路;议论性文章主要分析作者的论述关系,是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还是对照式,阅读时要概括出推理过程和逻辑关系,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作者的写作主旨
作者的写作主旨或是通过叙述故事、抒发感情、抑或阐述主张表现出来。只有抓住文章的主旨,阅读才能纲举目张。有的文章主旨比较明显,置于文章的开头、中间或者结尾;有的文章主旨比较含蓄,需借助一定的修辞格和表现手法,运用含蓄的语言表现出来;有的文章主旨比较复杂,归纳时要注意到文章的各个方面,避免简单化、片面化。
二、局部突破———段落赏析
段落与句子作为铁骨钢筋,与作为血肉的字词一起组成题材多样、风格各异的文章。因此,文章的局部突破就落在段落赏析上。
(一)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
文章的表现手法多样,叙事、记人、状物、写景、抒情、议论,都可能用到。从具象到抽象的象征,欲扬先抑的对比,渲染烘托的运用,联想想象的展开,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事、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所要表达的感情明白清楚地显示出来。因此,无论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是为凸显文章主旨服务的。
(二)注意段落所在的行文位置
无论什么题材的文章,总是要围绕着一个中心层层展开。一个文段也是这样,它相对独立完整,特别是议论性和说明性的文段,常常能够显示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每句话因其在文段中的位置不同而作用不同。首句一般是总领、总起,结句一般是总结、总括等等。找出在文段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画出段落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与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的着力点,通过寻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段的思路、结构层次,建立起对文段的整体认识。
(三)探究有创意性的解读
近年来,凸显学生文学素养能力,拉开学生差距的鉴赏评价类题目大量出现,这类题目的能力层级为E级。此类题目极具开放性,答案不求一律,只求逻辑合情合理,也就是考生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开放性试题的题型虽然千变万化,但考点是相对稳定不变的。考生要能从题目所给的信息中明确究竟考查哪些知识点,从而找出答题的关键所在。这就要读懂题目的要求,明确要答什么、怎么答、有何限制,可在关键词上标注重点符号。开放性试题要求观点明确,要点齐全,结构清晰,语言规范。行文的结构一般分为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
三、重点关注———句式分析
对句子的理解与赏析一直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点,从理解到赏析,几乎每层级能力的考查都涉及句子,因此,句式分析应作为重点关注对象。
(一)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
所谓重要语句和精彩的语句,主要是指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影响的句子,或有助于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或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分析句子的结构,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其次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与文句对应的解说句,从全篇来理解把握局部;最后要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义。
(二)关键词句的逻辑关系
重要语句还包括文中的连接性词语或标志性语句,文章中的一些关联词能清楚地显示作者的思路,另有一些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等可以提示文章的写作对象以及情感基调,还有一些总领、过渡、总结性的语句或语段等,在全篇中枢部分。通过这些连接性或标志性语句,可以厘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
(三)句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不同于英语的形合性语言,中文属于意合性语言,这就为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为读者体会隐约的美感,用想象丰富意境预留了空间。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形”写神、以“象”写境,通过借代、留白等表现出来的信息,有时难免让读者云里雾里。这就要通过大量阅读培养语感,在阅读实践中建立起准确快速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四、微观分析———字斟句酌
字词作为文章的血肉,是文章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高考语文能力要求中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一项,此处的“理解”指的是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重要概念”指的是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求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在文本中特定的含义。
(一)感情色彩的“褒贬对应”
本文中的词语,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与副词,大都有感情色彩。所谓“褒义”的词,就是道德上好的,行动上积极向上的,心态上乐观的,结果与影响上正面的,总之就是让人感觉舒服的;同理,所谓贬义,就是道德上不为人接受的,行动上消极倦怠的,心态上悲观压抑的,结果与影响上负面的,总之就是让人感觉不舒服的。词语的感情色彩大都固定,但在某些语境中也有褒贬义的转化。无论区分词语的同义异义,还是写作中感情色彩褒义贬义,都需要仔细斟酌,体味词意的细微差别,这是词语所体现的文化魅力。
(二)词汇程度上的“十环效应”
汉语词汇丰富,存在大量的同义或同类词汇。在进行同义匹配或者异义匹配时,所要寻找的可能不止一个,符合条件的词汇就像打到靶子上的环数,从仅仅沾着靶纸的一环到最精准的十环都有。在精细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词汇程度上的细微差别,力争达到最精准的十环,而不是粘上靶纸就好。阅读中不难发现,好的文章不一定是辞藻华丽的文章,但一定是用词准确、辞能达意的文章。
(三)词意当下的“语境含义”
汉语中不仅有大量同义词,还存在大量的多义词。对多义词的精准理解必须借助具体的语境。首先要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的特定含义;其次要联系语境,揣摩词语在此处的指代含义;再次要联系语境,揣摩词语在语境中派生出的情景义,此时要特别关注词语因比喻、反语、借代、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等修辞手段而产生的新义,或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最后要联系语境,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在的情味和色彩等方面的附加意义。总之,高考对阅读能力的层级要求上,具体阅读过程中可能将几方面的能力综合到一起考察。对篇段句词的理解与赏析,要同框架结构、铁骨钢筋以及血肉贯穿起来,既要有对全篇的透视扫描能力,又要有对具体筋骨的解剖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搭建起良好的阅读模式,遇到各种题材的文章才能自如应对。同时,这种阅读模式也可以转化为写作模式,从读写这两方面入手,搭建起良好的读写模式,才能在汉语的海洋里甘之如饴,逐步提高文学素养。
作者:班瑞 单位:沈阳市回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