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析英美文学中的饮茶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析英美文学中的饮茶文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析英美文学中的饮茶文化

摘要:高考外语改革中的外语社会化考试要求彻底打破了各位家长和培训机构的“证书梦”,使教育回到了社会,恢复了它最基本的功用。但同时也迫使各地方高校的外语教学进行相应的社会化改革来更好的实现人才社会化的衔接和过渡。

关键词:需求理论;社会化;外语教学

高考外语改革沸沸扬扬,从传说中的外语不再重要以致将逐步取消外语学习和考试的传言到如今已被证实的外语高考改革社会化。高考改革将外语学习从极端的“证书竞赛”到如今更切合实际的考试社会化,使得外语教育回到了外语基础教育的根本意义。迪尔科姆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社会的人”[1]。大学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向社会输送一定数量、一定质量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阶段外语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外语知识和自己专业结合起来,内化成有效的综合知识和经验,真正服务于社会。而当今各地方高校的外语学习社会化进程极其缓慢,社会化水平也无法真正达到社会需求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从社会化角度来探讨大学阶段的外语学习,是解决学生社会化、外语学习社会化的根本途径。

1需求理论和社会化

束定芳在分析外语人才时提出外语需求理论包括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个人需求是指个人目前的实际水平和他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社会需求指社会对人才在外语方面的需求[2]。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有效的手段,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外语人才。奚从清&沈赓方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并使之内化成为经验,通过再现经验而形成智力和体力行为,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3]。如何从社会需求出发,在知识和人才社会化的过程中培养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化人才是当今各高校制定课程计划中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

2地方高校外语教育的现状和弊端

地方高校外语教育主要分为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本文主要讨论非外语专业。非外语专业的外语学习主要分为通用外语和专业外语。首先来看一下分布最为广泛的通用外语。不同于外语专业,这些非外语专业的学习者在通用外语学习中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性。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和学校引导的不足,这些学习者大多无法看到自身专业和外语在未来社会需求中的结合点。因此,大学阶段的外语学习缺乏足够的动力。另外,通用外语课程的一统性忽略了学习者的个性。笔者对所在院校的部分专业的外语学习者调查表明,80%的学生学习外语仅仅是为了拿到学分和通过四六级考试。出于自身兴趣、爱好和有其它明确的学习目的的学习者仅为15%。而目前的通用外语几乎完全忽视了学习者不同的学习目的而采用了统一的教材和教法。此外,部分学习者学习目的不明确也是当今地方高校公共外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随后高年级的专业外语学习的确从教学目标上将外语学习与学习者的自身专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目的性不强的问题。但由于教师水平低下,学校实践环节形同虚设等客观因素,学习者除了学到为数不多的与专业有关的英语单词外,收效甚微。这样一来学习者在专业外语方面的学习同样无法真正实现个性化和社会化的有效结合。通用外语学习和专业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课堂效率低下,学习者学习主动性不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3外语社会化的必要性

胡壮麟在解读教育部2004年1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提出了“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要求[4]。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通过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方式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提出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让学习者在听说,读写和翻译方面具备其未来工作中所需的能力。而各地方高校需要在师资培养、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方面进行完善、系统的社会化改革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社会化培养的需求。

3.1师资社会化

作为学校教育的承担者,教师是外语知识的重要传授者和指引者。教师依据一定的社会标准,向人们传授社会经验、规范行为品格、塑造价值观、把现行社会的各种要求传递给人们,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因此,教师社会化是个体取得社会化的前提和保证[5]。而当前大多数地方院校外语教师归属于外国语学院,其余各专业教师归属于各自专业所属院系。因此,各专业之间无论在教学上还是科研上几乎都没有任何联系。长久以来,很多教师也就失去了了解和学习跨专业知识的动力,除了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外,别无所求。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融合只是空谈。首先,从本校内部实现教师资源社会化。加强外语基础教师与各专业教师之间的联系。促使教师去了解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这样,既能解决通用外语课堂目的性和实效性不强的弊端,又能避免通用外语与专业英语严重脱节的现象。其次,实现本校教师走出去,外部人员走进来。让各地方性大学彻底变成一所社会化学校。让本校教师走出去,去了解与自己学生紧密相连的实践环节,就业环节以及社会前景等。通过这些现实来促使外语教师和各专业教师了解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完善课堂知识和结构。另外,可以引进一些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来为相应专业的学生来讲授相应课程。这些成功人士往往经验丰富,他们传授的知识远远高于课堂上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他们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欠缺以及自己就业之路的方向。这样一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校内教师的竞争力,促使他们去完善和提高自身知识和经验的社会化,提高课堂效率。

3.2课程社会化

课程体系是教师依赖制定教学方案,学生依赖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的重要环节。其制定应该与学生个体和社会的需求有紧密联系。由社会需求出发制定具体的课程体系,其效果如何也要由社会这个主体来进行评估。但长久以来,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社会在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处于客体地位,这就造成了很多课程华而不实,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象,首先,让社会从客体过渡到主体。让社会各种因素参与进来,改变学校课程体系中封闭的状态,实现课程社会化。使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环节以不同程度参与课程体系的制定和评估。由国家制定宏观的课程指导方案,由学校以国家指导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标准,整合社会资源,建设完善的资源库,以供教师和学生获取社会资源,参与社会活动。学校的教育多注重理论教育,而忽略实践教育。而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这部分群体来讲,实践更多时候可能会大于理论。因此,课程体系中实践社会化是制定课程体系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课程社会化改变了国家的主体地位,而恢复了学校的主体地位,而学校在制定课程体系中势必要将社会这个主要因素放在主体地位,根据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制定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践中也看到了社会的实际需求,明确了课堂和个体的教学和学习目的。而由社会参与的评估体系同样会为社会化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充分的依据。

3.3学生社会化(个性化和协作化相结合,体现社会化)

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涂尔干认为,教育的功能就是促进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就是培养个体健全的人格,促进个体个性化;形成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生活所需的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在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初步确立为完成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共同观念;培养社会角色是社会化过程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角色个体"[6]。大学教育就是让学生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逐步学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从而服务社会[7]。当前大学生在过分强调自身个性的同时,忽略了一些社会基本原则。很多学生和家长在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急于求成,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建立于金钱利益之上,完全忽略了人格的培养。中国的大学生在拼命挤入大学校门之后,就过起了高枕无忧的生活。每天生活在“游戏---吃饭---睡觉”,“三点一线”的生活状态。完全忽略了大学这个向社会过渡的平台应该培养的基本技能和人格。因此,在向社会过渡的大学阶段,学校应该将学生一定程度的推向社会。让其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地位和方向。在社会化目标实现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为未来的学习制定个性化方案和目标。另外,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增多让很多大学生群体意识不强。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让这些学生在全体生活中很难适应。因此,在这个向社会过渡的平台,应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加强个体与社会的结合。个性的发展需要社会的支撑,同时,它又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只有在社会化基础上发展个性,才能避免那些靠着父母包办一切的“健康残疾人”。要真正做到教育社会化,人才社会化,首先应该做到培养单位社会化。因此,当前各地方院校首先要做到提前了解学习者各种内在和外在需求。制定能体现其个性并能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其次,与地方有能力的企业联合,为学生提供好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知识的结构,做到知识的组合。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和人才的真正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刘慧珍社会教育学[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2]陈冰冰国内外语需求分析研究评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7.

[3]辛明李佳孝关于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的文献述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3.6

[4]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9

[5]马华维教师社会化过程与教师角色适应的关系[D]南开大学,2009,1

[6]王志刚开设影视教育课程,促进中小学生社会化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6(18)

[7]耿乃国大学生社会化现状及产生原因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

作者:汪艳 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