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双宾构式的认知解读及外语教学的启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双宾构式的认知解读及外语教学的启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双宾构式的认知解读及外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英语双宾构式作为二语学习难点,语义为领属关系的移位。基于Goldberg构式语法理论,文章对双宾构式进行认知解读,借助COCA语料库,从语义视角揭示该构式内动词的教学路径,并从语用角度解读在创设语境下准入动词概念转换的体认机制。研究发现英语双宾构式具有区别于T-CM构式的句法特征,即动作事件方向从施事移动到与事。本文以此基础提出构式语法观照下的英语教学思路,希冀帮助中国学生更好地运用这一构式。

关键词:双宾构式;构式语法;外语教学

1引言

英语双宾构式(NP1+V+NP2+NP3)核心语义为“有意地给予性转移”[1],该构式相关论元受准入动词约束。作为学界研究热点,不少学者对双宾构式准入动词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如对英汉双及物构式进行扩展对比研究[2]45、探索双宾构式组句实现与论元配置[3]26。但上述研究偏重理论分析,从句法、语义维度解读居多;少数学者试图将构式语法应用于外语教学,但重点落脚于认知与联接[4]24,以构式为语言单位的研究极为空缺。由于英语中大多数双宾构式用以呈现“给予”语义时,凸显出“受事所有权向右转移”功能[5],而Goldberg认为构式是形式与功能结合体,因此,Goldberg构式语法观可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新视野。本文尝试以Goldberg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拟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维度分析双宾构式各层功能与意义,并据此研究设计符合人脑认知习惯的授课方案,助力构式语法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

2“双重宾语”构式

构式语法是多个认知语言学流派相继研究总结的理论,是各系流派的有机统一,而非单一理论。其中Goldberg对构式的定义受到广泛认同,即构式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言语单位,其语法知识表征是统一的,其句法与词汇无需严格区分。尽管对构式定义不一,但构式通过层级性网络相互关联[6]145继而形成一个综合体。Goldberg将双宾构式定义为“施事论元发出动作而致使某物体成功转移至接受者”[5]32。若根据Goldberg构式定义,双宾构式应具备除去动词本身的构式义。结合Goldberg构式语法,文章将双宾构式典型义表述为“施事者将受事转移至接受者,由此领有权产生转移”(如图1)。该图中,“施事NP1”为施与者,“受事NP2”为接受者,“与事NP3”为实物;实线箭头表示句子句法结构顺序,虚线箭头表示涉及位移的目标和直接施力对象的路径,及由此引起的领有权转移。

3构式语法视域下双宾构式的认知解读

本文借助COCA语料库,选取双宾构式实例,出于语料典型性和实操性等方面考量,以第一类(自在给予动词群)[7]150中“give”“pass”“hand”等英语构式句为例,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视角解读双宾构式。

3.1双宾构式的句法认知解读

双宾构式是一种专有语言结构,其句法结构为:NP1+V+NP2+NP3,准入该构式动词需为三价动词,方可对其中论元产生约束并与之发生作用。无独有偶,致使-移交构式(transfer-causedmotionconstruction,简称“T-CM构式”)与双宾构式在形式和意义上非常相近。习得过程中,汉语母语者易对二者产生混淆。传统语法系统中,T-CM构式又被称为“带to的介词宾语”构式,其句法结构为:NP1+V+NP3+to+NP2,其中NP1、NP2和NP3语义角色与双宾构式中NP1、NP2、NP3一样,但在语法角色定位中,T-CM构式中NP2一般被称为介词宾语,而非间接宾语。如下例句即涉及这两种构式:例1a:Wegavethemthetools.(双宾构式)(No.98inCOCA“give”)例1b:Wegavethetoolstothem.(T-CM构式形式)例2a:ImadeyouFrenchtoast.(双宾构式)(No.99971inCOCA“make”)例2b:ImadeFrenchtoasttoyou.(T-CM构式形式)例1a表示“我们”把“工具”给了“他们”,且“他们”接受;例1b则仅表示“我们”交给“他们”“工具”,“他们”是否接受属未知信息。例2a显示“我”给“你”做了“法式土司”,“你”接受“法式土司”这一事实;例2b则未明示“你”是否接受“法式土司”。构式本身具有意义,这种构式意义来自于句中各个论元构建的框架意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语义和句法之间的映射关系通过构式实现,并非经由动词本身,故存在“附和句法的动词语义”,这类语义也可以理解为构式语义,如例2a中,动词make本身只有“制作”含义,没有“传递”含义,但包含动词make的双宾构式却具有“传递”含义。由此,构式语法视角下,双宾构式与“带to的介词宾语”构式在句法上存在区别。通过构式语法辨析二者能加深学生对于两者之间差异的理解。

3.2双宾构式的语义认知解读

一般来说双宾构式主要具备转移性(基础语义)和方向性(原型语义)这两类语义特征。[8]文章将双宾构式定义为“有意地给予性转移”,表征施事者主动将与事从自身转移到接受者这一过程。例3和例4中都有一个明确实体:“theirmonastery’spaintings”与“money”,并且明确表征将实物从主语(施事)转移到间接宾语(受事)这一过程,其中,sold(sell)和lent(lend)都是具有一定转移性的动词。但在双宾构式言语框架内,当一些不具备转移性的动词进入该构式时,语句能呈现出转移性语义特征。例3:Themonksoldhimtheirmonastery’spaintings.(No.48inCOCA“sell”)例4:Shelenthimmoney.(No.2inCOCA“lend”)例5:Isoldyouadeadbolt.(No.214inCOCA“sell”)例6:“Myfatherboughtmeagift”(No.54inCOCA“buy”)人们在施行动作时总会着重动作的方向,而进入双宾构式所有动词几乎都存在一定方向性。例5中,双宾句式为“NP1+sell+NP2+NP3”,“NP1”施事与“NP3”受事可以被认为有领属关系,“deadbolt”隶属于“I”,动作施行方向从“I”到“you”,属于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就构式语法理论探讨的结果,“sold(sell)”可以被指认为外向性动词。反观双宾句“NP1+buy+NP2+NP3”,“NP2”与事和“NP3”受事被认为有领属关系,如例6中,相较于“sold(sell)”是施事者将自身拥有物转移至他人,“bought(buy)”是施事者将外物从他人处转移到自身的动作,故“buy”属于内向性动词。通过“buy”与“sell”这组相反语义动词在双宾构式中的作用,文章发现双宾构式转移性和方向性符合人类认知习惯。

3.3双宾构式的语用认知解读

据上文分析得出双宾构式具备方向性这一语义特征,其中最具典型性的是双宾构式动词“给予”和“取得”。在人类漫长历史中,人类与自然界交流的最主要方式是“取得”,而自身族群成员交往形式主要是“给予”。具有“给予”和“取得”意义的双宾构式也就自然而然地为人们频繁使用。由此,文章以双宾构式中“给予”和“取得”语义为基础,设置语境对该构式动词取向进行语用功能分析,判断英语双宾构式中准入动词方向设置,凸显英语母语者语言使用习惯。若语句主视点是“写信人”,就会将“写信人”“信件”“收信人(回信人)”纳入认知视角中,施事者在该语境中也会相应地选取“发送”和“接收回复”动作;而以“收信人”为主视点时,语句框架会将“回信人(收信人)”“回复”“发信人”纳入认知视角,施事者在该语境中则选取“接收信件”和“回复”动作。由此可见,英语双宾构式通常是选取施事者视角作为认知参照物,而与事与受事在整个语句框架中起到背景作用,形成了对应语境。英语语言中“给予义”相较于“取得义”要占据更大优势,即便只具备“取得义”而没有“给予义”动词,其进入英语双宾构式后会概念化为有“给予义”动词。在构式语法框架下,不同论元单位建构的语境使英语双宾构式的动作呈现出的单向性显化,使学生更易接受动词方向的概念转换。

4构式语法视阈下双宾构式认知解读对外语教学启示

4.1英语双宾构式教学路径

构式组成语言系统,所以习得语言过程本身即是习得构式这一过程。Goldberg认为儿童为了理解和产出新的话语,由于生活语境中摄入的句型为数众多,须对听过的句子做一定程度概括。[9]52语言习得者不是简单地记忆曾经使用过的语言实例,而是把它们范畴化为一种网络型态(patterns)。[10]因此,构式语法视角下外语教学研究强调构式教学与习得,单体构式本身可视作一个庞大的言语元素网络。由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造相对理想的语境,对目标学习者采取合理有效的构式表征,从具体构式到一般构式,由浅入深。实证研究[11]219表明,一语环境中儿童构式习得与具有体验性基础的语境与多频次输入相关,而二语环境中英语动词论元结构成为构式习得难题。英语学习者较难理解致使-收到构式,即文中作为研究对象的“双宾”构式。传统外语教学孤立教授学生语法体系,较少考虑学习者能动地运用经验体认语法。而构式语法可为英语教学提供一种新视角,从形式与意义的链接出发,提供体验基础和理论依据,使学生从构式义和词语义两方面对单一构式有一个具体的概念。

4.2构式语法教学讨论

传统语法教学模式下,双宾构式常通过“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的句法结构教授给学生,这使得习得过程中应用偏误率较高。构式语法教学相较于传统语法教学着眼于核心语义,而不仅仅限于句法结构,由此该构式在构式语法视阈下可以被理解为“施予者+施予动作+接受者+施予实物”。5结语构式语法视阈下,文章依托Goldberg对双宾构式阐释,从句法、语义和语用层面对该构式进行认知解读,同时阐述如何将构式语法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双宾构式在外语教学中一直是汉语母语者学习难点。研究发现,在句法层面上,双宾构式与T-CM构式有相近之处,但其论元排列顺序与成分功能有明显不同;语义层面,双宾构式的转移性和方向性使动词进入该构式后概念化的现象也对语用层面的语境分析起到一定影响,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根据上述内容,文章将双宾构式的认知解读纳入考量,提出相应的构式教学思路。然而,文章主要抽选了“给予”和“取得”类准入动作对双宾构式进行研究分析,涉及研究面相对较小,客观性不足。教学思路实际应用还未验明,有待实证支持。希望此研究对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起到一定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Goldberg,A.E.ConstructionGrammar[M].Chicago:ChicagoPress,1995a.

[2]成堰祖.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双及物构式扩展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15,(4):45-49.

[3]韩丹.双宾构式的组句实现与论元配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6):26-30.

[4]苏章海.“联想—认知”观念与外语教学——论语言学习中的“第三条路线”[J].外语电化教学,2013,(154):23-27.

[5]Goldberg,A.E.Construction:AConstructionApproachtoArgumentStructure[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5b.

[6]徐维华.二语学习者双及物构式义习得的实验研究[J].外国语文,2013,(5):145-151.

[7]张建理.英语双宾构式的历时演变探究[J].浙江大学学报,2011,(3):149-158.

[8]林艳.双宾构式与双宾动词的语义互动和整合[J].湖北大学学报,2015,(6):122-127.

[9]Ellis,N.Constructions,Chunking,andConnection:TheEmergencyofSecondLanguageStructure[C]//Doughty,C.&M.Long.TheHandbook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alden:BlackwellPublishingLtd,2003.

[10]Goldberg,A.E.ConstructionatWork:TheNatureofGeneralizationinLanguage[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

[11]文秋芳,等.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作者:沈达 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