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师范生学情分析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全面、准确的学情分析是确保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以语文教育专业学生撰写的教学设计为例,分析学生在学情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学情分析能力,提高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师范教育;学情分析;存在问题;对策
一、学情分析的内涵与价值
学情分析,广义而言,是对学生情况的全面分析,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年龄生理心理、性格个性、班级状况特点,城乡地域学生差异、学习环境条件等情况。狭义而言,是对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因素的情况分析,包括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思维能力、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等。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围绕设定的教学内容,共同合作并动态交互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任何教学活动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有的放矢”,根据学生实情而展开。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案”。学生最佳的学习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最大追求。因此,全面、准确、深入的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活动达到预期效果的保障。脱离了学生,脱离了对学情的分析,教学活动就成为无的放矢,课堂成为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教学效果可能低效,甚至无效。
二、存在问题的表现
(一)学情分析意识的欠缺
学情分析的意识欠缺,从教学价值观的根源上说,是没有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没有切实认识到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教师的“教什么”“如何教”是为学生的“学什么”“如何学”服务的。根据学生实际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方法步骤是否科学、学习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是判断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要做到设定的教学目标合理、教学方法步骤科学、学生学习达到预期目标,其前提是必须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准确的掌握。学情分析意识的欠缺,学情分析意识欠缺,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时,就往往更多考虑对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步骤的设计,忽略学生因素,认为把这些通过课堂上的讲授,学生就能有效地接受。但实际上,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这个主体因素的忽略往往导致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甚至无效,“有教”而“没学”。在多年指导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撰写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不少学生撰写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部分往往只是寥寥数语,并不作一个问题考虑,经老师评指出后,才重新思考补充完善。撰写毕业设计时可以补充,但如果这个问题没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将非常影响学生毕业后真正从教的能力和水平,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对学情分析的理解不全面、不准确
对学情分析的理解不全面、不透彻,从教学思想上来说,是没有正确认识到学情分析所涵括的内容并在实践中加于体现。对学情分析理解的不全面、不透彻,使得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容易片面化、空泛化。片面化即不全面,狭窄,只注意到某一方面或部分,而忽视对学生学情因素全面的关注;空泛化即泛泛而谈,浮于表面,不深入细致,空洞而不明确,没有实质内容。如下面一个一位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所撰写的关于小学四年级语文某一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例子:“四年级的学生有了前三年的学习经验,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他们能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在抓关键词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课文方面还有一定难度。这几篇课文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理解能力而展开教学。另外,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他们很难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内容的情境中去体会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所以教师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段学情分析显得狭窄,也比较空泛。虽然意识到学生是一名已有三年学习经验、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四年级学生,但空泛而不具体,并没有深入分析学生已具有了哪些具体的学习经验、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同时,这段分析也不全面,没有涉及识字、写字、朗读、习作、口语交际、发展心理、学习特征等各方面具体情况,分析较偏窄。没能从学生年龄阶段的学习心理、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方法及能力、“最近发展区”、学习语文课的动机、兴趣、方式、条件、环境以及如何获得成功感等方面入手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具体来说,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应具备2500个识字量,并能熟练书写其中1600字左右;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词句意思;并能简要说出自身感想;清楚叙述自己的所见所想和印象深刻的事物;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展开较为较具体的分析。因此,其教学目标应达到:具备独立识字的初步能力,能准确运用相应方法查阅字典、词典;在阅读方面,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并通过充分阅读来品味、积累和运用语言。显然,对学情分析的狭窄、空泛,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采用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一)加强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对教学价值观的正确理解,真正确立起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价值观。我国于2018年出台、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加强新时代教师资队伍建设,为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的师资队伍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在观念上虽已被大多数教师所认可,但由于惯性的作用或自身专业素养的不足,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很多老师还是习惯于以自己为教学的中心,无法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难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因此,要加强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对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解,全面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价值观,增强学生学情分析的意识。
(二)增强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关于学情分析的能力与素养。学生只有掌握一定关于学情分析的知识和方法,才能有效进行学情分析。开展学情分析的方法可有如下一些:一是文献学习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把握青少年儿童的生理规律和学习心理。当前,有关青少年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特点的科学研究成果已非常之多,要加强学习和应用,广泛用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并由此实现经验型学情分析研究向科学型学情分析研究的转化。二是日常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课内、课外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日常表现,在与学生的接触交流中,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特点、心理情感特征、性格个性特征、思维特征等,深入、细致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情况,并归纳出学生整体学情。三是搜集资料归纳分析法。通过搜集关于学生的文字记载材料,如作业、练习本、笔记本、日记、试卷、成绩单、档案材料等,了解其学习、思想、性格、生活、兴趣、爱好及其动态的发展变化等,系统归纳分析学生的学情。四是问卷调查法。通过有目的地设计问卷题目进行调查,归纳统计分析答卷情况,掌握学情,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学习特点、学习习惯等信息。
(三)加强语文教育学生教学实践,强化学生的学情分析能力。从实践中得来的体会认识,远比从书本中得来的要深刻得多。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由于受学制三年的限制,时间比较紧,安排上课实践的机会不多,只有二年级的一次见习和三年级学完专业课后临毕业前的一次分散实习,真正上讲台实践的也只有三年级临毕业前的这次分散实习,由于是分散实习,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的实时指导并不能到位,学生得不到及时的指点总结提高,匆匆忙忙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影响了实习效果。应该增加集中实习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得到老师实时及时的指导帮助。在有实践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再交流反思学习,收获肯定会更大,学情分析的知识涵养,就不仅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加上学生日后在工作岗位的不断实践,学生的学情分析能力将能实现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2]唐亚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3]郭晓琳.论基于学情的语文目标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作者:谢强 王琴 单位: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