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乡村中学音乐课堂教学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乡村中学音乐课堂教学重要性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乡村中学音乐课堂教学重要性

摘要: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双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某种程度的信息互换,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应将学生的心理需求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心理需求是人的行为动机的源泉,只有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学活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在乡村的音乐课堂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音乐课开展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文章试从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结合乡村音乐课堂的特点,对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组织、教学设计等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期对乡村中学音乐课堂的展开进行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需求;乡村;音乐课堂

一、中学生的心理需求

各个时期的学生因其年龄、生理、阅历等各方面因素的差异,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中学阶段作为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时期,有着其特有的心理需求,下文中笔者将对其中认为较为显著的特点进行论述。

(一)渴望被尊重的需求

被尊重的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而中学生处于一个逐渐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的阶段,更需要别人的理解、肯定和尊重。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伤害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但是与之相应的就是中学生对自我的约束能力不够强,心理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逆反心理强。因此在音乐课堂上,需指出学生问题时首先应树立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就不会以防备的态度去面对老师,也就更能感受到老师的善意和良苦用心。另外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尝试去欣赏自己的学生,在教学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可鼓励学生努力克服,甚至指导学生用自身的优点去克服缺点,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二)寻求独立公平的需求

青春期的学生处于少年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思想上较少年时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个时期的中学生经历了家长、老师长时期的管教、约束,急切地需要自由与宽松的生活环境,希望更加独立、自主、自由地去处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为自己已经或将要跨入成人的世界而沾沾自喜,虽然他们还保留着少年的心智,但是他们越发渴望与成年人分享这个世界,渴望拥有与成年人一样的生活权利,而在学校里的表现就是更加要求独立和公平。因此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应摒弃传统的教师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给予一个学生能积极参与公平对等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公平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资源、注意力的分配上也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同时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去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与众不同的观点,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中找到更多的归属感和存在感,这样学生也会更加喜欢、敬重老师,教学的开展也会更加顺利。

(三)自我表现的需求

自尊心的增强和独立意识的发展使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更加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关注,因此具有更强的表现欲。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指导他们正确认识、疏导自己的自我表现欲,因为青春期的学生自我加速膨胀的同时并不能十分理性地去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分析自身的得失,一旦自我表现欲用在错的地方就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对于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说,自我表现的需求较容易被满足,他们通过获得靠前的成绩排名,在班级里积极发言,解决一道难题等满足自我表现的需求并获得成就感。但同时也应提醒他们戒骄戒躁稳步前进,不可自鸣得意固步自封。而对于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如果自我表现的需求没有得到正确的满足和疏导,就会通过打架斗殴、早恋等方式引起老师家长和周围同学的注意,自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就会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获得别人的关注,而不去理性地考虑这样的行为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针对这一方面教师需积极引导和关注学生,使学生能够扬长避短稳步前进。

(四)释放压力的需求

中学生较其小学时期没有那么懵懂无知天真烂漫,他们更能感觉到繁重的课业和老师家长的殷切期待所带来的压力。中学生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升学竞争,因此实际上他们承担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然而可以让中学生释放压力的渠道却并不是很多,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调休一个礼拜,或者打一局游戏,或者买一些心仪的但之前不舍得买的东西。他们的时间和空间都被限制在教室、食堂、宿舍之间,他们无法接触校门以外的人和世界。因此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进行及时的疏导,课堂教学中可适当调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间隙可以稍稍缓解片刻。

二、中学生心理需求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将教师的教学成果及时反馈给教师,这样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可进行教案的调整、教学手段的变换以及专业技能的提高等,故而也就有了《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的说法。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要教授知识,还应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如此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课堂教学上来说,人的心理状态会对人各方面的心理机能产生不同的影响,而这些心理机能的变化也会直接显示在学生的各种外在表现之中,阻碍或者有助于其课堂学习的顺利进行。当中学生的心理需求获得满足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外在表现为课堂上积极主动与老师进行互动,自我肯定,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在进行分组讨论时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而当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时,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学生就会犯困、聊天、开小差,出现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积极思考,课堂学习不够主动的情况。因此学生需求的满足对于维持课堂秩序、提高课堂效率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来看,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正确的关注和满足,引导中学生将他们的心理需求放在学习上,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情绪也得到了良好的疏导。因此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三、乡村音乐课堂的局限性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乡村地区的教育、思想等水平相较于城市地区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样的差异在音乐课堂上的表现就更加明显了。在音乐教学观念方面,乡村教学中普遍忽视音乐教育。乡村的中小学很多不开设音乐课程,即使开设很多老师上课时让学生听几遍录音就算上了,很多时候还被语数英等科目占据。反观城市的中小学生,除了学校例行的音乐课外,还有很多乐器、声乐、合唱等音乐方面的课外辅导课,城乡地区学生音乐素养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在师资方面,乡村地区专业音乐教师的缺乏是音乐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很多音乐课由文化课老师担任,但是任课老师并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因此音乐课对于学生兴趣的开发和音乐知识的传授都是极为有限的。有时任课老师还会在音乐课上讲授自己科目的知识,导致音乐课的整体水平比较低。同时,由于音乐课的任课教师专业性不高,因此音乐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也较为单一。大部分的任课音乐教师在上课时做不到乐器伴奏,更谈不上乐器的教学,也无法指导学生进行合唱,虽然这是一种调动课堂氛围,带动学生积极性和团结力最有效的形式。最常见的上课方式就是听几遍上课内容的录音,或者偶尔学唱一些歌曲,但是这些歌曲学生是否喜欢也未可知。相对负责的老师会查询一些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给学生进行普及,然而这种上课形式是无法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的,音乐课的教学也就走向一个恶性循环。在音乐学习的实践方面,由于地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音乐课的社会实践也无法很好地实现。比较而言,虽然城市地区的学生音乐课很多也是局限于课堂之中,但是他们有机会接触很多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学习了舞蹈、钢琴、唱歌等技能后会有机会登上一些演出、比赛的舞台,音乐实践的机会非常多,因此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心也就越来越强,对于素质教育来说这无疑是件十分有益的事情。事实上乡村地区虽然在客观条件方面有所限制,但是音乐实践的机会还是可以被创造的。可以将他们的音乐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学校学唱的歌曲唱给父母、亲人听,或者在六一儿童节或其他节日时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演出,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在硬件设施方面,乡村地区由于资金的限制,无法给学生的音乐课堂配备一整套音乐教学用具。绝大部分学校的教室都是没有钢琴的,偶尔有的教室会配备一架电子琴,很多时候老师播放歌曲的录音设备还需要自己提前准备。音乐设施的欠缺,也是影响乡村地区音乐课堂质量的因素之一。

四、遵循中学生心理需求组织乡村音乐课堂的教学

(一)创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出发,中学生更加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重视,更渴望与老师、同学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因此在乡村中学生音乐教学时,首先应该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例如在上课开始前教师可通过跟学生分享故事或者听学生分享他们经历的方法来引出上课的内容,让学生在上课开始前就愿意去接纳老师,为整节课的进行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在音乐课进行的过程中,如果有学生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想法,或者想展示一下自己对于这类乐曲或理论知识的掌握,应鼓励学生积极展现自己并给予中肯的评价。乡村地区的中学生对于展示自己会相对羞涩一些,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让他们认识到老师是站在欣赏的角度与他们相处的,加强学生上课的积极主动性。

(二)调动饱满的情绪面对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情绪对于学生的影响上。教师保持兴奋、积极的状态去面对学生,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学生上课时的思维也会更加活跃,课堂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在乡村中学生的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在上课前邀请学生,或者自己给学生演唱一段他们熟悉的歌曲,也可邀请同学们轮唱或者合唱,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进行简单的四手联弹,学生弹简单的旋律声部,教师在低音部伴奏,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很快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到音乐课堂之中。中学生的音乐课堂中,只有老师以饱满的热情去引导、带领学生进行课程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最大程度地调动。

(三)建立良好的互动体系

课堂互动是乡村中学音乐课堂的重中之重。音乐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就可以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步进行的,它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就进行操练。因此良好的互动体系不但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还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中学生音乐课堂的互动形式有很多种,教师可组织学生合唱、轮唱或者几人搭配共同完全某首音乐作品。但是由于乡村硬件条件的局限性,学生在器乐方面的表现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当地民间的音乐、舞蹈并在课堂上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展示。另外,对于乡村中学音乐的教学来说,合唱教学是最具操作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上教师对各个声部的学生进行分别的演唱教学,课后要求学生自行组织各个声部的学习并在下一节课进行检查和评比,激发学生的竞争欲。在第二节课的音乐课上,教师组织各个声部的检查并排练合唱,在学习合唱过程中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班级间的凝聚力。在合唱排练完成后,教师可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新年演出等舞台上进行表演,增加学生们的艺术教育音乐实践经验。

(四)表扬鼓励,强化动机

中学生对于肯定的需要使教师在教学中的鼓励至关重要。在中学音乐课堂上,可鼓励学生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将自己所学、喜欢的音乐展现给同学和老师,教师对展示的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保护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就乡村音乐课堂来说,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学生所学有限无法进行更加深层次的交流。正因如此更要鼓励学生积极表现甚至创作他们喜欢的音乐,给他们创造更多音乐实践的机会,鼓励他们尝试表现音乐,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音乐方面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乡村学生的自信心。当在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应在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前提下提出建议。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乐感、嗓音等先天性因素在初期学习时占有很大的比重。有些同学可能先天条件相对较差,但是只要他认真听讲、学习了,教师首先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以鼓励他们认真对待音乐学习,同时尽力去指导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例如音准、节奏的问题,鼓励学生多练习就会有持续的进步。五、结语中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发展时期,其心理需求的满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另外乡村中学由于在音乐设施等方面的局限性,使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掣肘。因此在乡村中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应以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为着落点,在乡村地区现有的条件下,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以期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和音乐素养的培养产生长远的、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江立成,杨峰.当前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7):31-34.

[2]刘影春,王云.大学生恋爱伤害实证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55-160.

[3]程巍.课堂师生互动的个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4]游晓庆.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问题调查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两所高中为例[D].河南师范大学,2016.

[5]王爱红,刘雪妮.乡村音乐支教引发的若干思考[J].现代农业研究,2018(12):91-92.

[6]朱旭东,袁维新.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心理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998(3):33-32.

[7]王晓妮.调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气氛的实践与体会[J].教学研究,2009(8):49.

作者:钦媛 单位:宿州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