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唯物史观下乡村音乐文化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唯物史观下乡村音乐文化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唯物史观下乡村音乐文化浅析

[摘要]赵宴会教授所著的《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一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究乡村音乐文化的创新力作,凸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唢呐文化的艺术价值。该书以唯物史观为基本立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从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中,统筹多学科研究方法,对百年来苏北唢呐班“变成什么样”“怎么变”“为什么变”以及“怎么办”等问题进行探讨,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赵宴会;《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人们认识问题和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赵宴会教授的新著《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以下简称《唢呐班研究》)便是一本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探讨唢呐班“前世今生”的典范。该书从中国乡村社会生产发展和村民生活方式入手,阐明苏北唢呐班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对其“变成什么样”“怎么变”“为什么变”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如何应对流变”的可能路径,凸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魅力,实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一、乡村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为精神文化的变迁提供基本遵循。唢呐班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乡村音乐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形成过程和发展变迁都受到村庄生产力水平和村民生产关系的制约。《唢呐班研究》从乡村社会不同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从经济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变化中,对唢呐班的物质构成、音乐形态、表演特征、生存状况等维度的流变进行深描,探讨百年来苏北唢呐班变迁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态势。诸如,书中提到唢呐班艺人之所以将传统“锣叉子”改造为“锣架子”,便是因为当前农村普遍是水泥地,而原来“锣叉子”底部的尖形只能适用于土地,而无法适用于水泥地,更不适用于当下移动舞台。而“锣架子”底部为圆盘,可以不插入土中,直接立在水泥地或舞台上使用。唢呐班这一物质构成的创新,充分彰显了乡村音乐文化基于村庄生产生活实践而不断发展的现实路径。此外,在对唢呐班生存背景进行剖析时,《唢呐班研究》一书超越了以往相关研究就文化谈文化的单一逻辑进路,而是从更为根本的经济视阈出发,探讨苏北唢呐班发展脉络,强调“经济利益是唢呐班流变的决定性内因”,[2]是其生存的根本。

二、乡村音乐文化的变迁机理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从事物质生产的同时,也是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承担者。人民群众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既有质上的规定,也有量上的要求,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相对特殊的内涵,但总体上看,广大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始终是人民群众相对稳定的主体部分。村庄老百姓作为农业、手工业等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乡村音乐文化的现实需要,决定着唢呐班的流变动态。《唢呐班研究》清楚的认识到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唢呐班发展的方向,强调唢呐班运行宗旨就是“为老百姓服务,让老百姓满意”,在曲目选择上也始终奉行一个原则“吹老百姓喜欢的音乐,吹老百姓要听的音乐,老百姓的需求就是唢呐班的追求”。[3]书中生动的提到“只要其(唢呐艺人)表演震撼了百姓,逗乐了百姓,场面热闹了,看的人多了,那么表演效果也就达到了。主家也就觉得满意了、有面子了。主家满意,班主就满意”。[4]由此可见,老百姓作为唢呐艺人的“恩主”,他们的喜好是决定唢呐班生存的关键。需要说明的是,唢呐班所服务的是作为人民的老百姓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不能以“老百姓”为幌子从事低俗表演。人民群众作为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对低俗表演从来都是明确的反对,在现实中,有着低俗表演陋习的唢呐班,最终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与此同时,在谈到民间婚丧仪式是否需要禁止邀请唢呐班进行表演时,作者基于老百姓对唢呐文化的认同,明确表示“不容易禁止”也“没必要禁止”,而是应当“创造条件,适当引导”,使得村民对唢呐文化的需求始终保持理性,从而在推动村庄移风易俗、营造文明乡风过程中,贡献唢呐班的积极力量。事实上,“唢呐班”在一些文件中常被称作“鼓吹乐”,而作者之所以在书中使用“唢呐班”这一称谓,便是出于对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尊重。“唢呐班”是“当地民间艺人和老百姓普遍常用、惯用的民间原生性称谓”,沿用这一称谓能够凸显人民群众参与乡村音乐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此外,唢呐班表演的内容也大多源自村民日常生产生活,能够引起老百姓的情感共鸣。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尽管唢呐艺人吹奏的是戏曲的旋律,但是这个旋律传到了听者的耳中,却具有了音乐与语义的双重效果”,[5]体现了村民在唢呐文化中的归属感。

三、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统领多学科乡村音乐文化研究

唯物史观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的前提下,赵宴会教授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视角对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进行深入研究,彰显了新文科的研究特色。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则是历史在思维中的再现,“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6]。《唢呐班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统领,一方面立足音乐民族志“描述”为主、“阐释”为辅的研究方法,系统梳理苏北唢呐班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转型样态,全景式展现唢呐班的变迁路径。另一方面,充分借鉴阐释人类学“深描”的研究路径,对唢呐班音乐事象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剥笋式”阐述和分析,厘清其逻辑进路,并给出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应对方案。此外,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该书还涉及到哲学、物理学、文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为读者展现了立体丰富的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图景。值得注意的是,赵宴会教授在开展田野调查工作时,既是“局外人”,同时也是“局内人”。从研究者的角度而言,赵教授是一名“局外人”,可以利用自身专业所长,较为客观、理性的从事乡村音乐文化研究;但赵教授作为“赵家唢呐班”第四代传人和“钱家唢呐班”第十五代传人,具有“局内人”的身份认同,从而能够为该研究提供更为详实的“一手资料”,有利于准确把握唢呐班成员的生产生活状况,厘清唢呐班流变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总体上看,赵宴会教授的《唢呐班研究》一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立场,以独特的民俗艺术为载体,探寻乡村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与变迁机理,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唢呐班所代表的乡村音乐文化在村庄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老百姓在日常劳作中形成的一种音乐事象。新时代唢呐班的发展应当基于老百姓的真实需要,接通传统与现代、融合域内与域外,在内力与外力共推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完善,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艺术瑰宝。

注释: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7.

[2]赵宴会.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14.

[3]赵宴会.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29.

[4]赵宴会.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72.

[5]赵宴会.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91.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

作者:刘昂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中心